科室: 治未病中心 主任醫師 劉文華

  中醫學認為,健康狀態應該為“陰平陽祕”。人體的陰氣平順,陽氣固守,兩者互相調節,維持其相對平衡,是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基本條件。這種平衡是體內外各種因素相互作用,在機體的自身調節下達到內外環境和諧統一的結果。如果能夠維持平衡則機體各系統功能正常,表現為健康有活力。若來自內外環境中的各種因素引起機體氣血陰陽偏盛偏衰,失去應有的調節能力,會逐漸出現內外環境的失衡。這種從平衡到失衡的變化,是一個由健康到不健康的動態過程,“亞健康”狀態就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階段。

  1、亞健康是“未病”的一種重要表現形式

  中醫學對亞健康的認識起源較早,古代醫賢早就認定醫學的目的首先是“消患於未兆”、“濟羸劣以獲安”(《素問・序》),其次才是治病。這裡所謂的“未兆”,即未有顯著疾病徵兆之時;所謂“羸劣”,即虛損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是有病,而這些,正是人們所說的亞健康狀態。

  中醫學倡導“上工治未病”,十分注重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的和諧統一,注重情志等因素對人的影響,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主張“未病先防”和“天人合一”、“形神統一”、“動靜結合”等醫療衛生保健思想。這些理論恰恰與人類健康觀念的變化以及醫學模式的轉變相適應。因此,中醫學“治未病”的思想對於亞健康的防治具有獨特優勢。

  中醫學“治未病”思想體現在干預亞健康上,一方面,通過養神健體,使機體恢復健康狀態;另一方面,可以對亞健康早期干預,阻止其向疾病轉變。

  2、心神失養、氣虛肝鬱是亞健康的核心病機

  中醫學的精髓是“辨證論治”,運用這種方法,可以較好地解決現代對亞健康治療的困惑。因為,亞健康是一種綜合的表現,中醫通過辨證論治可以從整體角度解決亞健康的一系列心身失衡問題。在亞健康紛繁複雜的症狀中,“心神失養、氣虛肝鬱”是其核心病機,抓住這個主要矛盾就可以得出治療大法。亞健康的發生是由於長期的、慢性的、多種內外不良刺激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大多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失眠多夢、神疲乏力等心神失養症狀。疲勞是亞健康的另一個突出表現,與中醫氣虛證十分吻合。而心理及情緒異常符合中醫的肝鬱病機。因此,用一個基本病機來概括亞健康的發生與發展趨勢,可以反映亞健康的整體特徵。

  3、體質因素與亞健康的發生密切相關

  《靈樞・百病始生》中說:“風雨寒熱不得虛,邪不能獨傷人,卒然,逢疾風暴雨而不病者,蓋無虛,故邪不能傷人,此必因虛邪之風,與其身形,兩虛相得,乃客其形,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就是說,僅僅像風雨寒熱這些中醫講的“虛”邪,是不會使人生病的,只有當人體本身也虛弱了,兩個“虛”碰到一起,才會生病。說明人體自身的體質狀態是發病與否的關鍵,同樣,也是產生亞健康與否的關鍵。

  體質不同,對邪氣(致病因素)的反應及發病也各不相同。體質壯實,感受外邪也不至於發病;而體質虛弱,稍有風吹草動就不行了。因此,體質的好壞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健康狀況。同樣,在受到某種致病因素的刺激後,是否形成亞健康,形成後能否發病,或是能否自行痊癒,很大程度上也取決於體質。

  亞健康的表現繁多,但總有一類表現與一類體質相關。比如平時陽氣不足的人會有四肢欠溫、易出汗、頭髮易落、肌肉鬆弛等表現;平時陰虛的人,則會面色潮紅、有烘熱感、眼睛乾澀、口乾咽燥、面板偏乾等;痰溼體質的人多表現為口中黏膩或微甜、多黏汗、肢體不爽或身體沉重、痰多等一系列症狀。

  在9種體質型別中,氣虛體質與亞健康關係最為密切。。

  氣虛體質的人更容易出現亞健康。因為,中醫學認為,元氣在人體有著推動五臟六腑氣血正常執行和抵禦外邪的作用。各種原因導致的元氣不足,往往影響到身體健康。機體運轉失去動力,則防禦功能下降。氣虛體質的表現與亞健康的症狀在很大程度上是相符的,這種體質的人在生活中稍有不適便會向亞健康發展。

  排在第二位的是氣鬱體質。氣虛是人體氣的衰少,而氣鬱則是人體氣的執行障礙,當氣不能正常升降出入而結聚於內時,便形成“氣鬱”。中醫學認為,氣鬱多由憂鬱煩悶、心情不舒暢所致,與肝關係密切。氣鬱體質的人多表現為情志異常,如多愁善感、悶悶不樂、急躁易怒。氣鬱體質的人若發生亞健康,則多為心理亞健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