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動脈粥樣硬化性頸動脈狹窄的治療一直存在爭議,頸動脈內膜切除術作為傳統的治療方法,在國外一直處於統治性的地位,而國內卻是頸動脈支架成形術發展較快。近年來,隨著血管外科的發展和一部分神經外科醫生對於缺血性腦血管病的重視,國內的醫生也開始關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隨之而來的是關於療效的爭論,關於手術創傷、風險以及斑塊去除與否等等不僅在專業人士之間沒有統一的意見,也為患者的選擇帶來了困惑。
最近, Lancet Neurology 雜誌發表了來自英國的 Brown 教授等進行的一項名為國際頸動脈支架試驗(ICSS)的研究,該研究納入了來自全球範圍內 50 家研究中心中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按照 1:1 的比例隨機分配至接受支架治療組或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組,觀察支架成形術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兩種治療方法的長期療效。該研究結果顯示支架治療組和頸動脈內膜切除術治療組患者間,致殘性卒中或死亡發生率以及 5 年風險均無顯著統計學差異。
儘管頸動脈內膜切除術和支架成形術在研究中勢均力敵,在實際工作中,應根據患者病變的特徵和身體狀況進行綜合考慮,權衡不同操作方法的風險,並根據醫生的經驗選擇頸動脈狹窄的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