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乳房腫瘤的發病率甚高,良性腫瘤中以纖維腺瘤為最多,約佔良性腫瘤的3/4,其次為乳管內乳頭狀瘤,約佔良性腫瘤的1/5。惡性腫瘤的絕大多數是乳腺癌,肉瘤甚為少見。男性患乳房腫瘤者極少,男性乳腺癌發病率約為女性的1%。
一、乳房纖維腺瘤
病因:
本病產生的原因是小葉內纖維細胞對雌激素的敏感性異常增高,可能與纖維細胞所含雌激素受體的量或質的異常有關。雌激素是本病發生的刺激因子,所以纖維腺瘤發生於卵巢功能期。
臨床表現:
本病是女性常見的乳房腫瘤,高發年齡是20-25歲,其次為15-20歲和25-30歲。好發於乳房外上象限,約75%為單發,少數屬多發。除腫塊外,病人常無明顯自覺症狀。腫塊增大緩慢,質似硬橡皮球的彈性感,表面光滑,易於推動。月經週期對腫塊的大小並無影響。
治療:
手術切除是治療纖維腺瘤唯一有效的方法。由於妊娠可使纖維腺瘤增大,所以在妊娠前或妊娠後發現的纖維腺瘤一般都應手術切除。應將腫瘤連同其包膜整塊切除,以周圍包裹少量正常乳腺組織為宜,腫塊必須常規作病理檢查。
二、乳管內乳頭狀瘤
乳管內乳頭狀瘤多見於經產婦,40-50歲為多。75%病例發生在大乳管近乳頭的壺腹部,瘤體很小,帶蒂而有絨毛,且有很多壁薄的血管,故易出血。發生於中小乳管的乳頭狀瘤常位於乳房周圍區域。
臨床特點:
一般無自覺症狀,常因乳頭溢液汙染內衣而引起注意,溢液可為血性、暗棕色或黃色液體。腫瘤小,常不能觸及,偶有較大的腫塊。大乳管乳頭狀瘤,可在乳暈區扣及直徑為數毫米的小結節,多呈圓形、質軟、可推動,輕壓此腫塊,常可從乳頭溢位血性液體。
治療:
以手術為主,對單發的乳管內乳頭狀瘤應切除病變的乳管系統。術前需正確定位,用指壓確定溢液的乳管口,插人鈍頭細針,也可注射美藍,沿針頭或美藍顯色部位作放射狀切口,切除該乳管及周圍的乳腺組織。常規進行病理檢查,如有惡變應施行乳腺癌根治術。對年齡較大、乳管上皮增生活躍或間變者,可行單純乳房切除術。乳管內乳頭狀瘤一般屬良性,惡變率為6-8%,尤其對起源於小乳管的乳頭狀瘤應警惕其惡變的可能。
三、乳房肉瘤
乳房肉瘤是較少見的惡性腫瘤,包括中胚葉結締組織來源的間質肉瘤、纖維肉瘤、血管肉瘤和淋巴肉瘤等。另外還有一種不同於一般肉瘤的腫瘤,是以良性上皮成分和富於細胞的間質成分組成,因其個體標本上常出現裂隙而稱作分葉狀腫瘤,按其間質成分、細胞分化的程度可分為良性及惡性。良性者稱為分葉狀纖維腺瘤;惡性者稱作葉狀囊肉瘤,其上皮成分可表現為良勝增生,而間質成分則有明顯核分裂及異形性。臨床上常見於50歲以上的婦女,表現為乳房腫塊,體積可較大,但有明顯境界,面板表面可見擴張靜脈。除腫塊侵犯胸肌時較固定外通常與面板無粘連而可以推動。腋淋巴結轉移很少見,而以肺、縱隔和骨轉移為主。治療以單純乳房切除即可,但如有胸肌筋膜侵犯時,也應一併切除。放療或化療的效果尚難評價。
四、乳腺癌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在我國佔全身各種惡性腫瘤的7-10%,呈逐年上升趨勢。部分大城市報告乳腺癌佔女性惡性腫瘤之首位。
乳腺癌的病因尚不清楚。20歲前本病少見,20歲以後發病率迅速上升,45-50歲較高,絕經後發病率繼續上升,可能與年老者雌酮含量提高相關。月經初潮年齡早、絕經年齡晚、不孕及初次足月產的年齡與乳腺癌發病均有關。一級親屬中有乳腺癌病史者,發病危險性是普通人群的2-3倍。乳腺良性疾病與乳腺癌的關係尚有爭論,多數認為乳腺小葉有上皮高度增生或不典型增生者可能與乳腺癌發病有關。另外,營養過剩、肥胖、脂肪飲食,可加強或延長雌激素對乳腺上皮細胞的刺激,從而增加發病機會。北美、北歐地區乳腺癌發病率約為亞、非、拉美地區的4倍,而低發地區居民移居至高發地區後,第二、三代移民的乳腺癌發病率逐漸升高,提示環境因素及生活方式與乳腺癌的發病有一定關係。
臨床表現:
早期表現是患側乳房出現無痛、單發的小腫塊,常是病人無意中發現而就醫的主要症狀。腫塊質硬,表面不光滑,與周圍組織分界不很清楚,在乳房內不易被推動。隨著腫瘤增大,可引起乳房區域性隆起。若累及Cooper韌帶,可使其縮短而致腫瘤表面面板凹陷,即所謂“酒窩徵”。鄰近乳頭或乳暈的癌腫因侵人乳管使之縮短,可把乳頭牽向癌腫一側,進而可使乳頭扁平、回縮、凹陷。癌塊繼續增大,如皮下淋巴管被癌細胞堵塞,引起淋巴迴流障礙,出現真皮水腫,面板呈“桔皮樣”改變。
預防:
乳腺癌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尚難以提出確切的病因學預防(一級預防)。但重視乳腺癌的早期發現(二級預防),經普查檢出病例,將提高乳腺癌的生存率。不過乳腺癌普查是一項複雜的工作,要有周密的設計、實施計劃及隨訪,才能收到效果。目前一般認為乳房鑰靶攝片是最有效的檢出方法。手術治療是乳腺癌的主要治療方法之一,還有輔助化學藥物、內分泌、放射治療,以及生物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