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的型別臨床上常將瘢痕分為以下幾種型別:
1、淺表性瘢痕常由於面板受輕度擦傷、表淺感染或淺二度燒傷後形成,除色澤與正常面板稍有不同外,區域性平整柔軟,排汗功能等均無影響,一般勿需進一步治療。
2、凹陷性瘢痕如損傷僅累及面板及皮下組織淺層者、瘢痕低凹多隻影響外觀,可不伴功能障礙,若瘢痕累及深部組織如肌肉、肌腱及骨膜其基底部常粘連甚緊,可影響功能活動,如累及周圍神經,瘢痕與神經粘連時可出現疼痛等症狀。
3、萎縮性瘢痕此類瘢痕多見於幼年燒傷自愈後,經過較長的時間瘢痕已成熟軟化,並進一步萎縮,表面光滑平坦、色素減退或脫失而呈現片塊狀白色,或色素沉著呈深褐色,亦可上述二色均同時存在,中央白色周邊褐色,萎縮性瘢痕質地柔軟基底較鬆可以提 ,萎縮性瘢痕可見於身體各部,以面部為多見,一般均比較穩定,無明顯功能障礙,在顏面部嚴重影響容貌美,是要求治療的原因。
4、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也稱肥大性瘢痕,通常發生於深二度燒傷創面癒合後,也見於三度燒傷創面植皮時周邊殘留的深二度燒傷處,這種瘢痕常出現於創面癒合1-3月後,原來平平的創面,首先出現潮紅,搔癢,繼而區域性逐漸高起形成形狀不規則、質地緊硬的瘢痕,表面毛細血管充血呈潮紅或鮮紅色、區域性癢痛難忍,以上情況逐漸加重,可以持續半年或2-3年,在這過程中可以伴有攣縮畸形發生,增生性瘢痕只是在原有的瘢痕上增生肥厚,而不會向周圍擴充套件。這是與瘢痕疙瘩主要的區別點。
5、攣縮性瘢痕常見於深度燒傷,且在易活動的關節處或面頸部較鬆動的部位,創面在自行癒合時創緣向心性收縮,周圍上皮向創口中心生長,周圍面板也被牽拉帶動向創口中央移動,在關節周圍由於創面的存在及疼痛等因素導致關節被動屈曲,一方面可減輕疼痛,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創面的癒合。然而創面癒合後攣縮性瘢痕也就不可能再展開了。因此可有原發性與繼發性兩種攣縮性瘢痕,前者是在創面癒合中形成的,而繼發性攣縮是在創面癒合後增生性瘢痕組織內的肌成纖維細胞可導致瘢痕繼續收縮,有時也可因外部刺激、異物、感染因素或在關節活動部位的反覆破潰導致攣縮排一步加重。
6、瘢痕疙瘩瘢痕疙瘩是一種進行性高度生長的瘢痕組織,有良性腫瘤生長的特點,有人認為瘢痕疙瘩與身體特異素質有關,只要輕微的損傷就可以形成瘢痕疙瘩,有人認為與家族遺傳有關或與種族有關,有色人種比白人多見,黑種人發生率最高(有統計稱可高出6-9倍)。區域性因素如外傷、炎症、異物刺激、區域性張力過大等均可促成瘢痕疙瘩的形成。瘢痕疙瘩形態不一高出皮如呈瘤狀增生,面板邊緣可逐漸向外擴散、侵襲至原來未燒傷或無病損的區域形如蟹足故瘢痕疙瘩又有蟹足腫之稱。質地硬如軟骨樣並可有奇癢難熬或疼痛、灼熱感。一般無自愈的可能。瘢痕疙瘩好發於胸前、肩、頸項、背部與耳垂等部位而眼瞼、手掌、足跖、外生殖器則罕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