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任醫師 白東初

  大便失禁是指糞便及氣體不能隨意控制,不隨意地流出肛門外。大便失禁亦稱肛門失禁。它不包括腹瀉時偶爾的肛門失控,大便流出肛門外,也不包括肛管直腸炎症時的大便次數增多及粘液流出。

  一、病因

  1、先天性發育畸形:如洩殖腔畸形、先天性痴呆、腦脊膜膨出、多發性硬皮病等均可發生大便失禁。

  2、外傷:由於外傷損傷了肛管直腸環,使括約肌失去了括約功能而至大便失禁。如刺傷、割傷、灼傷、凍傷及撕裂傷。

  3、神經系統病變:多見於腦外傷、腦腫瘤、腦梗死、脊髓腫瘤、脊髓結核、馬尾神經損傷等均可導致大便失禁。

  4、肛管直腸疾病:最常見的是肛管直腸腫瘤;如直腸癌、肛管癌,克隆病侵犯到肛管直腸並累及到肛門括約肌時,或潰瘍性結腸炎長期腹瀉引起肛管炎時,或直腸脫垂引起的肛門鬆弛,以及肛周的嚴重瘢痕影響到肛門括約肌,使肛門閉鎖不全時均可引起大便失禁。

  5、醫源性性損傷:肛管直腸手術的損傷,如肛瘻、痔、直腸脫垂、直腸癌等手術損傷了肛門括約肌致大便失禁。

  二、分類

  1、根據大便失禁的不同程度 可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大便失禁。

  (1)不完全性大便失禁:稀大便及氣體不能控制,但幹大便可以控制。

  (2)完全性大便失禁:幹大便、稀便和氣體均不能控制。

  2、根據失禁的性質 分為感覺性失禁和運動性失禁。

  (1)感覺性大便失禁:肛管括約肌的形態正常,但直腸下段感覺缺失,如脊髓或大腦中樞神經功能障礙而致的大便失禁;或因直腸順應性過低、大便次數嚴重增多所引起的大便失禁。

  (2)運動性大便失禁:主要為肛管外括約肌的損傷破壞了肛管直腸環,導致患者不能隨意控制大便而致的大便失禁。

  三、臨床表現

  患者不能隨意控制排便排氣,糞便及氣體不自主溢位肛門汙染內褲。由於會陰部經常受糞水刺激,肛周面板可發生瘙癢糜爛、潰瘍及疼痛等。少數患者為了使大便減少而節制飲食,出現消瘦、體重下降。

  四、診斷

  1、病史
詢問有無先天性肛門畸形、手術、外傷史,女性患者有無產傷史,有無神經系統及泌尿系統的疾病,是否接受過放射治療。並應瞭解大便失禁的程度,排便次數及糞便性質,有無便意感等。

  2、檢查

  (1)視診:嚴重患者可見肛門張開呈圓形。檢查中注意肛周有無糞便汙染,有無潰瘍、溼疹、瘢痕、缺損、畸形等。如用兩拇指分開臀溝,可經鬆弛肛門看到直腸粘膜。部分肛管缺損瘢痕形成者,可從缺損處看到直腸粘膜或直腸腔。

  (2)直腸指診:檢查者感覺到肛門無緊迫感呈鬆弛狀態。囑患者收縮肛門時,肛管括約肌收縮不明顯或完全無收縮力;如肛門有損傷史者,可捫及瘢痕,有的患者可觸及肛管的一側有收縮感,而另一側則無收縮感。並注意肛管直腸內是否有腫塊、壓痛等,手指退出肛門後觀察指套是否帶粘液及血。

  (3)內鏡檢查:觀察肛門直腸或結腸有無畸形、瘢痕、肛管面板及直腸粘膜有無糜爛、潰瘍,直腸粘膜有無充血、水腫、直腸息肉、直腸癌及肛管直腸癌等。

  (4)排糞造影檢查:該檢查通過用力排糞、提肛、靜息等動態觀察可以瞭解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如灌入直腸的鋇劑通過提肛可以保留,說明肛門括約肌有一定功能;如灌入直腸的鋇劑不隨意流出,說明肛門失禁。

  (5)肛管直腸壓力測定:大便失禁患者表現出肛管直腸內的壓力降低,頻率減慢或消失;肛管收縮壓下降;直腸肛管抑制反射消失。如潰瘍性結腸炎致大便失禁患者直腸順應性明顯下降。

  (6)直腸感覺測定:是將4cmX6cm大的帶有導管的球囊置入直腸,然後向球囊內注入水或空氣,正常直腸的感覺閾值是45±5ml,如為神經性的大便失禁患者,其直腸感覺閾值消失。

  (7)球囊逼出試驗:如直腸感覺遲鈍,正常容量不能引起排便反射,不能將球囊排出。此檢查既可用來判斷直腸的感覺是否正常,又可判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如肛門括約肌受損、無括約功能,而球囊可自行滑出肛門,或輕微的增加腹壓後即可將球囊排出。

  (8)盆底肌電圖檢查:該檢查可以瞭解括約肌缺損的部位及範圍。

  (9)肛管直腸內超聲檢查:通過肛管直腸內超聲可以清楚地顯示肛管直腸的各個層次,內括約肌及其周圍的組織結構,可以協助大便失禁的診斷,如觀察內括約肌是否完整,外括約肌是否有缺損,以及缺損的部位及範圍。該檢查不但可以協助診斷,而且為手術切口的選擇提供一定的依據。

  五、治療

  大便失禁的治療應根據不同發病原因來治療,如因某種疾病引起的大便失禁,應治療原發病,如因腦或脊髓腫瘤引起的大便失禁,應治療腦或脊髓腫瘤;如因馬尾神經損傷引起的大便失禁,首先應恢復馬尾神經的功能;如肛門括約肌的損傷引起的大便失禁,可經手術修復括約肌或重建括約肌方法來恢復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1、非手術療法

  (1)調節好飲食:治療肛管直腸的炎症,使大便成形,避免腹瀉及便祕、消除肛管直腸炎症刺激的不適感。常用的方法是多吃含纖維素高的及富有營養的食物,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肛管直腸有炎症可對症服用抗生素。如肛周面板有炎症應經常保持肛周清潔,使其保持乾燥或外用藥。

  (2)鍛鍊肛門括約肌:方法是囑患者收縮肛門(提肛),每天提肛500次左右,每次堅持數秒鐘,這樣可增強肛門括約肌的功能。

  (3)電刺激療法或鍼灸療法:用於神經性肛門失禁。電刺激療法是將刺激電極置於外括約肌內,用電刺激肛門括約肌及肛提肌使之產生有規律的收縮,部分大便失禁患者可以得到改善。鍼灸療法是祖國傳統醫學的療法,有的患者亦可取得很好的療效,常用穴位是長強、百會、承山等。

  2、手術療法:大便失禁的手術治療主要用於肛管括約肌的損傷及先天性高位肛門閉鎖術後的大便失禁。

  (1)肛管括約肌修補術:適用於外傷所致的肛管括約肌損傷的患者。一般在損傷後3~12個月內修補,如時間過長,括約肌可產生廢用性萎縮。傷後傷口無感染者多在3個月至半年內修補,有感染者在6~12個月內修補。該手術後大便能達到基本自控者可達90%。

  (2)肛管前方括約肌摺疊術:適用於括約肌鬆弛的患者。方法:在肛門前方1~2cm處沿肛緣作一半圓形切口,切開面板、皮下組織,在皮下組織下方與外括約肌之間遊離少許顯露外括約肌,然後將皮瓣向後翻轉,覆蓋肛門,牽開皮瓣,可見兩條外括約肌由肛門兩側向前、向會陰體方向行走。在兩側外括約肌及內括約肌之間可見一三角間隙,用絲線縫合兩側外括約肌肌膜及少許肌纖維關閉間隙,使肛管緊縮。肌纖維不要縫得過多,以防壞死纖維化。縫合皮下組織及面板。

  (3)經陰道括約肌摺疊術:適用於括約肌鬆弛的患者。在陰道後壁的遠端做一弧形切口,將陰道後壁向上分離,顯露外括約肌的前部。將括約肌提起,用絲線摺疊縫合3~4針,使括約肌縮緊。然後將示指伸入肛管,測試肛管的緊張度。再縫合切口近端的肛提肌,最後縫合陰道後壁。

  (4)Parks肛管後方盆底修補術:適用於嚴重的神經性肛門失禁及直腸脫垂固定術後仍有較重的肛門失禁者。該手術主要使肛管直腸角恢復到正常角度,並且使出口處變小,故排糞用力過猛有可能破壞此修補,如大便乾結。可服用緩瀉劑,以防患者過度用力排便。該手術後72%的患者大便能基本達到自控。

  (5)括約肌成形術:適用於括約肌不能修補的大便失禁的患者。括約肌成形術一般用帶蒂股薄肌或臀大肌移植於肛管周圍,利用該肌的舒縮功能,以求達到括約肛門的目的。實踐證明股薄肌或臀大肌成形術後有一定的控制大便的能力,但不能也不可能完全代替肛門括約肌的功能。如股薄肌成形術後,可能近期內效果比較好,但隨時間的延長股薄肌的萎縮,控便能力越來越差。故近來有的學者利用電刺激股薄神經的方法,使股薄肌每天保持有一定頻率及次數的收縮,從而使股薄肌始終保持強大,以達到較理想的控便作用。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