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治醫師 張愛輝

  大便失禁(FI)是指不能隨意控制排便,直腸內容物不自主的排出。小兒便失禁在臨床比較常見,由於病因複雜,治療效果較差,給患兒和家屬帶來很大痛苦,導致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建立一個規範化診斷治療流程,對於明確診斷便失禁型別並根據病因進行鍼對性治療,對於不同治療方法療效的科學評定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診斷標準:

  小兒便失禁分為功能性便失禁和器質性便失禁兩種,功能性便失禁也叫特發性便失禁,主要包括:

  1、功能性非瀦留性便失禁:

  ⑴每月至少出現1次便失禁症狀;

  ⑵無明確的導致便失禁的原因;

  ⑶無便瀦留的症狀和體徵。滿足上述3條標準,並且年齡大於4歲即可診斷。

  2、功能性便祕所致充溢性便失禁:

  (1)每週排便≤2次;

  (2)每週至少有1次便失禁發生;

  (3)直腸指診或X線腹平片有大便瀦留徵象。滿足上述3條標準,並且年齡大於4歲即可診斷。

  器質性便失禁是由於明確病因所致的便失禁,也叫繼發性便失禁,主要包括:

  1、神經源性便失禁:先天性腰骶部嵴膜膨出、嵴髓拴系和骶尾椎發育不良等神經系統發育異常所致便失禁。

  2、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術後便失禁: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術後由於肛門括約肌或神經發育不良所致便失禁。

  3、先天性巨結腸術後便失禁:先天性巨結腸術後由於肛門括約肌或盆底神經損傷所致便失禁。

  4、盆底巨大腫瘤術後便失禁:巨大的骶尾部畸胎瘤、盆腔內橫紋肌肉瘤等術後肛門括約肌或盆底神經損傷所致便失禁。

  5、肛門直腸外傷或肛瘻術後便失禁:肛門處外傷或感染性肛瘻行瘻管切除引起的肛門括約肌損傷所致便失禁。

  治療流程:

  1、詳細瞭解病史:詳細瞭解病史對於便失禁的診斷和病因的確定非常重要。通過追問病史(包括既往患病、手術、外傷等情況)可以幫助發現導致便失禁的原發疾病。最好讓患兒填寫兩週左右的排便日記,記錄每日汙便和失禁的次數、洩漏腸內容物的性質、什麼情況下洩漏氣體、液體或成形大便、能否區別腸內容物的性質是氣體、液體或固體、有無便意等,通過排便日記可以對肛門失禁程度進行準確判定。

  2、肛門直腸功能檢查包括:

  (1)結腸傳輸時間:全結腸傳輸時間、右半結腸傳輸時間、左半結腸傳輸時間和直腸乙狀結腸傳輸時間;(2)X線動態排便造影:直腸肛管角、肛管長度、肛尾間隙、直腸肛管交點移位和前突深度;

  (3)盆底神經功能檢查:檢查會陰-肛門反射、嵴髓―肛門反應和馬尾神經誘發電位三種潛伏期檢測,對會陰-肛門反射弧的傳入、傳出和骶髓中樞三部分神經傳導情況進行定量分析;

  (4)直腸肛管測壓:直腸肛管靜息壓、收縮壓、向量容積和直腸肛門抑制反射;

  (5)肛門括約肌肌電圖:肛門括約肌在靜止、自主收縮以及受刺激時肌電位時程和幅度;

  (6)肛管直腸感覺檢查:肛管、直腸的感覺閾值;

  (7)肛門超聲及核磁共振(MRI):檢查盆底肌肉形態學改變。

  3、保守治療包括:

  (1)排便習慣訓練:定點、限時、規律排便。訓練每天晨起坐便盆,排便時間最好是5-10min,並使用正確方法排便,養成良好排便規律;

  (2)藥物治療:通過抑制腸蠕動使糞便成形,防止或減少便失禁發生,常用的藥物有思密達、易蒙停(鹽酸咯哌丁胺)等;

  (3)灌腸治療:灌腸可分為逆行性結腸灌洗和順行性結腸灌洗。一般臨床應用較多的是逆行性結腸灌洗。

  4、生物反饋治療:根據每個患兒肛門直腸功能檢查結果,選擇下列一種或幾種具體生物反饋訓練方法,制度一套針對性生物反饋訓練方案進行訓練。具體生物反饋系列方法包括:

  (1)加強肛周肌肉力量生物反饋訓練;

  (2)改善直腸感覺閾值的生物反饋訓練;

  (3)縮短括約肌反應時間的生物反饋訓練;

  (4)建立肛門括約肌收縮反射的生物反饋訓練;

  (5)改善排便動力生物反饋訓練。

  5、手術治療:對於肛周瘢痕堅硬,直腸粘膜外翻,肛門位置、大小異常等所致的肛門失禁應先行肛門面板成形術;對於先天性肛門直腸畸形術後便失禁患兒可以進行肛門外括約肌重建術;對於肛門括約肌斷裂和損傷所致便失禁應行肛門外括約肌修補術。術後根據肛門直腸功能決定是否進行相應的保守治療。

  6、治癒標準:每週排便3次以上,便失禁發生次數每月少於1次。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