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麻醉科 主治醫師 吳桂壽

  第一部分:醫生接近你所不瞭解的麻醉醫師

  日益發達的醫學技術

  現代人對於疼痛的耐受力似乎大不如前

  無痛分娩、無痛人流、無痛胃鏡……

  治療甚至手術被貼上了無痛標籤

  麻醉醫師默默地走入了大眾的視線―――

  好的手術功勞一半該歸麻醉醫師

  “一臺成功的手術,功勞一大半該歸麻醉醫師”,這樣的評價,出自xx醫學院附屬醫院副院長,同時也是留學歸來的專家施教授的嘴,語氣肯定,不容辯駁。

  對於這樣的評價,普通老百姓似乎是難以理解的。絕大部分病人以及家屬只知道手術前應該跟主刀的外科大夫搞好關係,必要時還要託個關係禮以求心安,那些手術過程中呆在一旁的“小小”麻醉醫師實在應該忽略不計才是。

  事實上,麻醉科是醫院內部跟外科、內科同級的臨床學科,麻醉醫師也是臨床醫生,同樣納入層層醫生職稱的考核體系當中,而且他們必須同時具有醫生資格和麻醉醫師上崗證,絕非人們通常理解中的“技術工人”。

  麻醉專業有迴歸趨勢

  出頭比普通醫生快。

  目前,全國有多所醫學高等院校都開設了麻醉專業,像我區的寧夏醫學院以及中國醫科大學、同濟醫科大學、徐州醫學院……但更多的臨床麻醉醫生還是來自於普通臨床醫學的畢業生。據相關專業人士介紹,隨著醫學本科年限的加長,以後麻醉專業有可能迴歸到大臨床的範疇當中來。

  而具體到醫院麻醉醫生的培養,目前我去麻醉專業畢業的學生培養平均三年時間能完成一般手術麻醉操作和管理的麻醉醫師,這種成才速率倒是來得比普通醫生快。

  國際潮流

  麻醉醫師對手術擁有否決權

  對這一點,大家的誤解真真切切存在了許多年,即便在醫院內部,很多人直到今天也並未正視麻醉醫師的價值。

  當然,這跟麻醉科的歷史發展不無關係,在中國大多數醫院,麻醉科從大外科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科室也就二十年左右的歷史,最早它只被當作一個輔助科室,而當時從事具體麻醉工作的很多是護士,學歷和專業技能的欠缺直接影響了他們在醫院當中的地位。

  然而,隨著近些年手術技術以及器械力量的大幅度提升,各種複雜手術全面啟動,這時候作為醫院內惟一一個跟所有動刀科室發生直接關係的獨立臨床科室,麻醉科的位置一下子變得重要起來,使用裝置和用藥都能做到與國際接軌。

  但在認得問題上,相比較國際上麻醉醫師超凡的地位,中國的麻醉醫師無論是業內認知和收入待遇都有很大差距。在國際上,麻醉醫師對於手術甚至有否決權,他是手術的主導。

  術前、術後專業探視

  病人居然不理解

  吳珏教授,國內麻醉界元老,中國麻醉奠基人之一,從事麻醉工作近50年。對於自己的責任,他用了一句話概括―――手術中,動刀醫生是治病的,麻醉醫師是保命的。他還多次提到:在任何手術過程中,麻醉醫師是給予病人生命支援的直接物件,他要監管病人的心跳、血壓、呼吸、體溫以及內環境平衡等一系列生命指徵。

  對於不同年齡的手術物件,30歲、50歲、80歲,只要是同樣的疾病,醫生在動刀時並沒有明顯的區別;然而,麻醉醫師在考慮麻醉方案時卻有著天壤之別。有一個80歲要動食道癌的老太太,她有冠心病,心功能很差,對於類似的複雜病例,整個手術過程中,麻醉醫師要擔的風險和責任更大。

  與此同時,對於手術病人,麻醉醫師並不只是僅僅存在於手術過程中,在手術前、手術後他們同樣要進行非常詳細地詢問、探訪。然而,廣東曾經有一項調查卻顯示:約有99%待手術的病人對麻醉醫師的術前訪視不理解。

  因為在他們看來,麻醉醫師只是“打麻藥”的麻醉師,以致當麻醉醫師在術前訪視詢問病史時,一些病人不積極配合,有些病人甚至私下嘀咕:“麻醉醫師問這麼多幹嗎,不就是打個麻藥嗎?”

  你的命其實是在麻醉醫師手裡

  然而這個錯誤的認識將會影響到病人本身的手術治療。衛主任介紹說,隨著醫學的發展,麻醉醫師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麻醉師,已肩負著術中監測與治療、術後24小時內或更長時間繼續治療病人的任務。外科醫師在術中因需要全神貫注地對病人進行切除、修復或止血等等手術操作,無暇顧及術中病人的病情變化,這一階段病人的病理生理改變,需要麻醉醫師去糾正。這是麻醉醫師的工作內容,也是外科手術治療的一個重要環節。

  眾所周知,手術是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手段,手術創傷可使病人生理功能一直處於高度應激狀態,麻醉雖能減輕手術的應激反應,但又可破壞病人生理狀態的穩定性;另外,手術病人若機體內並存有其他疾病,如高血壓、冠心病,可能在手術和麻醉狀態下加重,麻醉醫師只有在術前對病人的全身情況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有充分了解,才能根據病情選擇麻醉方法,對術中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做到心中有數,以保證手術的安全。

  再者,手術病人不免存在種種思想顧慮,如恐懼、緊張和焦慮等心理,通過術前訪視與病人溝通,讓病人感到親切,從而減輕精神負擔,有利於手術麻醉成功。

  這種工作強度簡單一點來說,也就是相比較手術醫生,麻醉醫師要來得早一點,走得晚一點,到病人那裡跑動得勤一點。

  麻醉功能在擴充套件

  朋友小莉上個星期剛做了媽媽,她是無痛分娩的堅決擁護者。對於整個生產過程,她說很順利、很輕鬆,沒人們想像的順產那麼痛苦。對此,小莉猜想可能是麻醉師技術很好的緣故,因為是醫院麻醉科的主任親自做的。

  目前,除了我們眾所周知的手術麻醉之外,麻醉醫師其實還更多地介入到危重病人的搶救以及疼痛治療的工作當中來,他們的角色正變得日趨多元化。走出手術室進入人們的視線。

  什麼是麻醉的風險?

  所有的手術和麻醉都有一定的風險,由手術的方式、病人的身體狀況等多種因素決定。

  幸運的是,真正的負作用較少。醫生會採取措施預防和避免危險的發生。你可以向你的麻醉醫生詢問關於麻醉的相關危險。

  為保證麻醉醫生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的治療,麻醉前應做一些必要的檢查、準備,手術中要有基本的麻醉監測,麻醉恢復期還需一定的監測治療。

  有人對麻醉不瞭解,認為麻醉對身體有影響,對人體不好,有些人害怕麻醉。他們對麻醉的瞭解是很片面的。麻醉醫生在治療疼痛方面受到專門的訓練,在術中、術後、分娩、癌症晚期等多種急慢性疼痛治療中占主導地位。

  有些病人手術前可能有威脅生命的嚴重疾病,有些手術操作本身就對生命構成威脅,有些麻醉如複雜的全身麻醉也產生較大影響。這些病人能安全度過手術期、麻醉期絕大部分要依靠麻醉醫生的工作。

  業界有一說法:外科大夫治病,麻醉大夫保命。他們利用先進的儀器隨時監測病人的生命功能,如發現由手術、麻醉、病人的原有疾病產生威脅病人生命的問題,就採取各種治療措施,維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穩定,保證病人的安全。

  沒有麻醉全球每年有幾千萬病人的痛苦不能解除,沒有麻醉其中的很多人會因此而死亡。

  沒有麻醉,一個普通的胃切除手術就不僅僅是病人痛苦的事情,手術遠還沒有結束,病人可能早已死在手術檯了,正是由於麻醉醫生在解除病人疼痛後,隨時監測病人的生命體徵,維持生命功能的穩定,才使病人安全、舒適地康復,當然這其間必須有各科室的通力合作。

  在解除病人疼痛、尤其是手術病人的疼痛和保證術中病人生命安全方面,麻醉是功不可沒的。對一些身體健康但主要問題是疼痛的病人,解除他們的疼痛,意義同樣是非常重大的,分娩鎮痛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二部分 :患者瞭解麻醉的一些常見問題                      可以選擇麻醉醫生

  常用麻醉方法

  如何選擇麻醉方法

  麻醉的風險

  麻醉前病人的準備

  我可以選擇麻醉醫生麼?

  這個問題是病人希望醫學專家給自己治療時經常問的問題。

  許多人是通過別人或其他醫生介紹,當然你可以自己選擇麻醉醫生。

  當然你必須事先和你的麻醉醫生聯絡,以便醫生安排。

  如果病人未和醫生預先聯絡,將由麻醉科主任安排某一個醫生來給你麻醉。

  都有什麼麻醉方法?

  主要有三種麻醉方法:

  全身麻醉

  區域阻滯麻醉

  區域性麻醉

  每一種都有很多形式和用途。

  病人可以要求採用何種麻醉嗎?

  可以,一些手術可以採用多種麻醉方法,麻醉醫生在瞭解情況之後,將會告知採取何種麻醉方法,如何麻醉、對你有何影響,如果你對某種麻醉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和醫生討論,雖然醫生的看法是專業性的,他還是會考慮病人的意見,以便制定有效的計劃。

  全身麻醉―到底怎麼回事?

  全麻由三個過程,分誘導、維持、恢復階段。麻醉前先建立靜脈通路,相應監測儀的連線。作出麻醉前生命體徵的評價。

  誘導期

  麻醉誘導的目的是使病人從清醒的狀態轉變為麻醉狀態的過程。

  通常使用靜脈全麻藥,鎮痛藥、肌鬆藥等,病人在幾分鐘之內發生如下變化:由意識清醒狀態到意識消失;呼吸16-20次/分到呼吸停止,此過程需要氣管插管(使用一種氣管導管插入肺內,用呼吸機代替病人的呼吸);痛覺存在到消失等。

  這期間病人生命功能發生較大變化,需嚴密監測,隨時準備處理髮生的情況。

  維持期

  誘導期過後,外科醫生準備手術,誘導期麻醉藥只能維持較短的時間,在手術中要不斷應用麻醉藥物以維持一定的麻醉深度。

  通常有靜脈全麻藥、吸入全麻藥等,並根據麻醉深度和藥物對病人的影響調整用藥。

  在維持期進行監測,隨時觀察手術操作對病人生命的影響,必要時進行治療,以確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恢復期

  當手術結束後,病人進入恢復期。麻醉藥物將被停止使用,一些藥物將被用來逆轉麻醉藥物的作用。

  在麻醉恢復室你的意識將逐漸恢復,病人的生命症狀仍被持續監護,一些藥物用來減少你的不適,當病人的呼吸功能恢復較好時拔除氣管導管。病人感受到疼痛時,進行術後疼痛治療。

  整個過程由麻醉醫生、護士來管理,病人意識恢復後,對手術過程並不知曉。為什麼麻醉醫生要問許多問題

  因為手術和麻醉將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體,所以麻醉醫生要儘可能多的瞭解他的病人。

  麻醉醫生除在手術中使你解除疼痛、舒適外,對重要生命功能的維持負絕大部分的責任,所以瞭解病人的醫療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以往疾病史、近期用藥、過敏史、以往麻醉史等。

  麻醉醫生必須非常熟悉你的健康情況,以便在手術過程中提供最好的麻醉治療。

  對病案情的詳盡瞭解將幫助醫生對發生的情況作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和治療。

  有一些病人在接受手術時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哮喘、氣管炎、心臟病其他疾病。

  在麻醉醫生術前訪視病人時,你應告知醫生你的以往病史,使麻醉醫生有所準備,對一些疾病在麻醉過程中進行治療,以免影響到生命安全。

  為什麼病人在手術前不應進飲食?

  禁食在大多數麻醉病人是非常重要的,使嘔吐、誤吸的機率大大降低。

  因為一些麻醉藥物減弱人體正常的保護性反射。

  例如,肺對外來物體有保護性反射,如胃內的食物,防止它們進入肺內。但是,麻醉以後,這些反射消失了。而胃酸對肺的刺激非常大,常引發吸入性肺炎, 可導致呼吸衰竭,影響生命。

  所以為了你的安全,應遵循醫生的囑咐,術前應禁食。

  麻醉醫師如何保證病人安全?

  血壓計、血氧儀、呼吸監測儀、血氣監測儀、平均動脈壓、中心靜脈壓、肌鬆監測儀、溫度、心電、SWANGANZ導管等儀器常被用於麻醉中的監測,分分秒秒地提供病人的變化資訊,醫生可以更有效地評價病人的情況,進行治療,監護儀――麻醉醫生的有利武器。

  手術前需要注意什麼?

  手術前的病友首先要解除思想顧慮 ,可以向你的醫生諮詢手術目的、麻醉方式、手術體位、各種風險以及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等情況。

  儘量配合醫務人員的指導作好術前準備, 戒菸戒酒,早晚刷牙,有口腔疾患的要及早診治,進行術後需要的各種訓練等。

  術前因其它疾病服食藥物的必須向醫生說明,以明確是否需要停藥。

  入手術室前,禁飲禁食10小時(小兒4-8小時),未插尿管的病人要排空尿液 。

  另外,由於麻醉醫生需進行術前訪視,患者術前一天最好留在病房不要外出,交流有困難者須有熟悉病情的家人陪同。

  為什麼要籤麻醉同意書?

  由於個體差異及合併疾病的不同,每個人對麻醉的耐受和反應都不一樣,麻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意外和併發症。

  任何麻醉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作為患者及家人,有必要也有權利充分了解麻醉存在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手術患者都要進行麻醉前談話並簽字的原因。

  為什麼麻醉了還有感覺?

  麻醉後,很多病友都會問麻醉醫生這一問題。

  其實除了全身麻醉,多數麻醉方法本身並不會影響意識,患者保持清醒,神經阻滯區域(已被麻醉部位)也並非沒有了所有的感覺,觸覺、壓力及本體感覺等仍然存在,只是溫度覺、痛覺等已消失。

  由於進入手術室後大多數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麻醉醫生一般會給予適當藥物使患者鎮靜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擔心。

  為什麼術後要進麻醉恢復室?

  手術與麻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人體的正常生理,特別是對那些術前一般情況較差、經受了全身麻醉或大型手術的患者。

  術後患者如存在麻醉未醒、呼吸迴圈功能不穩定等需要持續監護的情況,將被送入麻醉恢復室。

  麻醉恢復室內配備有專職醫務人員及齊全的裝置,能實施及時有效的監測及搶救,使患者順利度過術後、麻醉後的不穩定時期,進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術後鎮痛會影響傷口癒合嗎?

  術後,麻醉醫師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鎮痛方式,這些鎮痛方法均不會增加傷口的感染率及影響切口邊緣組織的生長。

  有效的鎮痛還可以改善睡眠、增強術後免疫功能、利於患者咳嗽排痰、提前下床活動等,從而加快術後康復,有效減少了肺部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術後併發症。

  為什麼會術後寒戰?

  術後寒戰是指手術後出現不能自主的肌肉收縮抽動,其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局麻藥、吸入性麻醉氣體、長時間手術、術中大量輸血輸液及術野暴露等都會使寒戰的發生率增高。

  保暖、吸氧都能使寒戰得到緩解,必要時醫生會給予一定的藥物治療。

  術後躁動怎麼辦?

  由於藥物的殘餘作用,全麻術後的 患者可能出現情感波動、躁動不安,這時家屬應該配合醫務人員做好患者的固定工作,以防跌落或碰傷,同時儘量安撫患者,注意觀察異常情況,並陪伴患者直到完全清醒。

  全身麻醉會對智力有影響嗎?

  現代麻醉採用的全身麻醉藥均為對人體影響極小、作用可逆的藥物,手術後可經人體代謝完全排出,每年世界範圍內有數百萬人次使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實踐證明,在專業人士的正確使用下,全身麻醉藥不會對智力有任何的影響。

  喝酒影響麻醉嗎?

  這是麻醉醫師做麻醉前訪視時,常常聽到杯中之友的疑問。

  到底酒精與麻醉之間有甚麼影響?誠如一般大眾所想,長期酗酒者在接受麻醉過程的確須要比一般人更大的劑量,不過這也不完全是不變的法則,對於麻醉醫師而言,手術之中劑量的變動可以隨時依病人的情況做調整。

  老年患者麻醉風險更大嗎?

  是的!與年輕病患相異之處,年老患者常並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病變等全身性疾病。

  這些高危險因素增加手術及麻醉的困難度,有時是手術成功,但最終病人還是因其它因素死亡。

  所以麻醉前的評估要審慎,以生命安全為第一,除非須緊急手術才得以救命,否則寧願暫緩手術。

  因其生理及體能狀況較差選擇適當的麻醉方式,術中各項心血管、肺呼吸、腎臟功能的監視,術後的照護及止痛,體溫的維持則更重要。

  術後發生併發症如呼吸衰竭、心肌缺氧、心絞痛、心肌梗塞、中風等。甚至比術前及術中來的高。

  麻醉藥物也因老年人病患的組織器官衰老而代謝減緩。故要注意劑量的減少及藥物的延緩作用。

  麻醉前為什麼要禁食?

  患者可能會問,我上半身麻醉也需要禁食嗎?是的,不論你上全身或半身麻醉都需要禁食。

  那為什麼要禁食呢?因為在麻醉當中意識的喪失或意識不清時,都可能因病人發生嘔吐而把嘔吐物吸入肺中引起吸入性肺炎。而吸入性肺炎是一種可能危及生命的麻醉合併症。為了減少這種合併症,麻醉前的禁食是必須的。

  半身麻醉的病人不是意識清醒嗎?原則上是的,但在手術當中可能因為手術的需要或因半身麻醉的止痛程度或麻醉高度不夠等等原因,而改上全身麻醉。為了避免前述情形發生時,因為改上全身麻醉而額外增加病人的危險性,所以即使半身麻醉的病人也同樣要求禁食。

  需要禁食多久的時間呢?

  傳統的方式就是從手術當日的午夜起,停止進食一切的固體或流體食物。但是這並沒有考慮到固體食物和清澈液體在胃內排空速率的不同。同時若是病人手術延遲到下午時分,很可能因飢餓難耐及口乾舌燥而顯得焦躁不安,而一些小孩或是年輕女性還可能發生低血糖的情形。所以目前已改成比較人性且合乎安全的方法。一般說來原則上成人或小孩應在麻醉前6-8小時,停止固體食物,包括牛奶或有果粒的果汁。而距離麻醉兩個小時之前,則可喝一些清澈的液體如白開水或不含果粒或果渣的果汁,這樣做不但可減少病人的不適,同時因為像白開水之類的飲料,在胃內停留的時間很短,並不會因此增加病人發生嘔吐而引起吸入性肺炎的危險。而只哺育牛乳或母乳的嬰兒則應禁食4-6小時,但同樣在兩小時前可喂予一些開水或糖水,這樣可減少嬰兒的哭鬧。

  平時服用的藥物需要停止嗎?

  一般說來,除了心血管的藥物如抗高血壓藥之外,其餘在禁食期間都停止服用。當然服用時可以配白開水吞服。另外糖尿病的病人尤須注意,禁食期間不要服用降血糖的藥物或施打胰島素,以免在禁食期間或麻醉當中發生低血糖的情況。

  誠實且清楚的告訴你的麻醉醫師你/的病史及服藥的紀錄,同時在開刀麻醉前遵守禁食的規定,那你/就能很愉快且安全的渡過這次的手術而恢復原來的健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