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麻醉科 主任醫師 劉國凱

  1麻醉的歷史有多長?
  2麻醉科醫師工作的範疇是什麼?
  3麻醉科醫師在現代醫學的角色是什麼?
  4麻醉科醫生的工作是什麼?
  5手術中麻醉科醫師究竟在幹什麼?
  6麻醉與手術的關係如何?
  7什麼時候需要進行麻醉?
  8麻醉藥物如何選擇?
  9麻醉藥究竟如何阻斷疼痛?
  10全身麻醉會對智力有影響嗎?
  11全身麻醉是否比半身麻醉危險?
  12全身麻醉—到底是怎麼回事?
  13術前有什麼注意事項?
  14病人在手術前應該作哪些準備?
  15手術前為什麼不能吃飯、喝水?
  16如果病人手術前有其他某種疾病,麻醉過程中能否得到治療?
  17病人可以要求採用何種麻醉嗎?
  18病人可以選擇麻醉醫生嗎?
  19術前為什麼要籤麻醉同意書?
  20為什麼麻醉醫生在手術前要訪視病人?
  21為什麼麻醉科醫生要問許多問題?
  22進入手術室後會發生什麼?
  23怎樣配合麻醉和手術?
  24手術結束後會發生哪些事情?
  25手術結束後醒來時會是什麼感覺?
  26為什麼術後要進麻醉恢復室?
  27術後鎮痛會影響傷口癒合嗎?
  28為什麼會術後有時會發生寒戰現象?
  29術後病人躁動怎麼辦?
  30何謂椎管內麻醉(俗稱半身麻醉)?
  31半身麻醉有哪些?

  32脊椎麻醉是否會傷及脊柱?
  33哪些病人不宜做脊椎麻醉?
  34脊椎麻醉可能有什麼後遺症?
  35接受脊椎麻醉之後是否容容易發生腰痠背痛?
  36為什麼麻醉了還有感覺?
  37利用脊椎打麻醉是否會引起日後腰痛的後遺症?
  38如何進行術後鎮痛?
  39婦科手術後為何出現腰痛?
  40麻醉會影響小兒智力發育嗎?
  41手術麻醉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42麻醉會影響孩子智力嗎?
  43小兒麻醉比成人麻醉風險高嗎?
  44孩子最有可能遇到的麻醉意外有哪些?
  45為什麼術前6小時孩子不能吃零食與喝水?
  46麻醉方法的分類有哪些?
  47“全麻”或“半麻”指的是什麼?
  48臨床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哪些?
  49如何選擇麻醉方式?
  50患者能夠選擇麻醉方式嗎?
  51什麼是麻醉的風險?
  52麻醉死亡率有多高?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外科得到充分長進,而麻醉學藥物與技術的進展又為外科治療保駕護航,許多疾病經手術治療而痊癒或好轉,麻醉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許多患者或患者家屬甚至醫院的一些醫生對麻醉是什麼,是怎樣的過程,存在什麼風險等問題並不瞭解,只是認為麻醉就是打一針這麼簡單,下面就以問題提問的形式向大家介紹麻醉學知識。
  1麻醉的歷史有多長?

  近代麻醉學雖然只有100餘年歷史,但自古以來,人類就在勞動和生活中,不斷地尋找減除因災害或禽獸引起的創傷或疾病疼痛的藥物和方法。“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就反映了我國古代人民很久以來就千方百計尋找治病止痛的良藥。
  現代麻醉學開始於1846年,當時只有相當少的手術能夠進行,在現在看來非常容易治療的疾病如闌尾炎,在當時都是致命的。手術時須將病人牢牢地捆在床上或由幾個人按住,手術才能進行,因為病人可能因為劇痛而拼命掙扎。一些傑出的醫學家經過不懈的努力,終開麻醉之先河。1842年,佐治亞的Crawford醫生第一次使用乙醚麻醉使病人手術當中解除了痛苦;1844年,Horacewells醫生展示了用笑氣麻醉進行牙科手術;1846年,美國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牙醫Dr.WilliamT.Morton在麻省總醫院給病人施以乙醚吸入麻醉,由著名外科醫生Dr.JohnC.Warrn從病人下頜部成功切除一個腫瘤,當時在場的有許多外科醫生、新聞記者,這訊息也隨即轟動全世界。1847年英國產科醫生Dr.James.Y.Simpson為產婦施行乙醚麻醉鎮痛,1853年他又開始應用氯仿麻醉,特別是他給維多利亞女皇施行氯仿麻醉生下王子,而使氯仿麻醉在英國得到公認。1898年Augustbier介紹了腰麻。1920年Msgill介紹了應用氣管插管進行吸入麻醉,以保持氣管的通暢,避免呼吸停止,可以人工通氣。1921年Ashiledogliotti敘述了硬膜外麻醉。1942年有人將南美洲的箭毒作為肌鬆藥用於臨床麻醉,解決了過去長久未能解決的問題——麻醉已深到瀕臨死亡的臨界,但肌肉仍不鬆弛,不能進行手術。80年代以後則發現了更多的好肌鬆藥如維庫溴胺、阿屈庫胺、愛可鬆等。
  1846-1956年乙醚統治了麻醉110年,但不久人們發現吸入麻醉藥有三個缺點:1易燃燒和爆炸。2、毒性作用。3、呼吸和迴圈的抑制作用。1972年安氟醚的問世不僅不會引起心律失常,還可以使肌肉鬆弛。而近十年來,異氟醚、地氟醚、七氟醚的相繼問世,使麻醉誘導快、甦醒迅速、安全性增加。
  1980年布比卡因的心臟毒性日愈受到重視,有時誤入血管後出現難以處理的心律失常。經過多年的努力,1995年,新型安全域性麻藥羅哌卡因問世並得以批准,現在在我國臨床醫療中已廣泛推廣應用。
  80年代以後麻醉學的特點是突出麻醉監測與麻醉安全問題。美國麻醉學會提出了五個基本監測手段:體溫、動靜脈血壓、心電圖、脈搏氧飽和度以及呼氣末二氧化碳。我國也採取相應措施:1、做好麻醉前病人情況估計,選用對機體影響和危害小的方法和藥物。2、加強監測手段,特別是無創監測手段。3、不可忽視的麻醉醫生素質。單靠好藥物和精密的裝置並不能提高麻醉水平,甚至不能保證麻醉的安全,這一切都要以麻醉師的臨床技術為基礎。
  19世紀40年代以前外科發展很慢。因為手術疼痛、傷口感染、止血和輸血等問題得不到不很好的解決,導致病人的死亡率居高不下。隨著麻醉水平的提高、抗生素的發明和輸血問題的解決使得外科手術得以飛躍性發展。
  總之,在世界歷代的醫藥著述中,有關麻醉止痛、復甦急救等方面的記載,內容豐富,經驗寶貴,說明在醫學發展史中,麻醉有著很大的成就和貢獻。
  2麻醉科醫師工作的範疇是什麼?
  確保病人在無痛與安全的條件下順利地接受手術治療,是麻醉臨床的基本任務,但這還只是現代麻醉學科的部分工作內容。麻醉工作還包括麻醉前後的準備和處理,危重病人的監測治療,急救復甦、疼痛治療等方面的工作。工作範圍從手術室擴充套件到病室、門診、急診室等場所,從臨床醫療到教學、科學研究。隨著工作範圍的日益擴大,工作任務日益繁重。
  1、臨床麻醉工作
  為了做好臨床麻醉工作,必須掌握麻醉基礎理論和熟練地應用各種麻醉技術操作,還要熟悉各種病情手術的特點。在施行每一例麻醉時,必須進行以下具體工作。
  a、麻醉前準備工作
  主要是瞭解病情,作出正確估計,結合病情確定麻醉方案,選擇最適當的麻醉方法和藥物。充分估計麻醉手術過程中可能發生的問題,為了防患於未然,作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和預防措施,並對可能發生的問題制定處理的方案。
  b、麻醉期間工作
  按麻醉操作規程作好麻醉,以取得最好的麻醉效果,使病人在無痛、安靜、無記憶、無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完成手術。同時為手術創造良好的條件,儘量滿足某些手術的特殊要求(如肌肉鬆弛、低溫、低血壓等)。做好手術麻醉過程的監測工作,包括迴圈、呼吸、水電解質、體溫等功能的連續監測,並寫好麻醉記錄。根據麻醉過程的變化,做出有效的處理,如維持血流動力學的平穩,進行呼吸管理等。
  c、麻醉後工作
  麻醉後將病人送回病房(或麻醉恢復室),做好交接班。根據不同的病情和手術,做好麻醉後的各種處理,包括對病人的連續監測,防止併發症的發生,及時處理意外,協助臨床科對併發症進行治療,使病人早日痊癒。做好麻醉後隨訪和總結的記錄。
  2、麻醉恢復室和加強監測治療室工作
  隨著危重疑難病人施行復雜麻醉和手術的增加,手術的結束並不意味著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復原,再加上手術麻醉期間已發生的迴圈、呼吸、代謝等功能的紊亂未能徹底糾正,麻醉後仍有發生各種併發症的危險。由於麻醉事業的發展,監測技術的進步,麻醉手術後的病人仍需要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精心治療護理,促使病人早日康復。對於全身麻醉病人,應使神志完全恢復清醒,各種神經阻滯麻醉病人區域性感覺運動功能應完全恢復正常,病人迴圈、呼吸、肝、腎等重要生理功能恢復正常並處於穩定狀態。對於已發生麻醉併發症的病人應積極進行治療。因此,麻醉恢復室和加強監測治療室對麻醉病人的恢復,危重病人的監護,麻醉併發症的防治等方面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是現代麻醉科室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建立和完善與否,是衡量現代化醫院先進的重要標誌之一。
  3、急救復甦
  麻醉工作者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包括應用生理學、病理生理學和臨床藥理學的理論知識,氣管內插管、人工通氣方法、維護迴圈功能、恢復心臟活動的各種措施,保護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低溫療法,以及對心、肺、肝、腎等重要生理功能的監測技術與藥物治療等方面的經驗,在急救復甦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因而,急救與復甦已成為現代麻醉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麻醉專業的重要任務之一。
  4、疼痛治療
  對於各種疾病和創傷所致急慢性疼痛,運用麻醉專業所掌握的鎮痛藥物和神經阻滯等技術,設定疼痛治療門診或病室,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時還可以診斷和治療某些以末梢血管障礙為主徵的血管疾病和神經麻痺或痙攣性疾病等,在術後鎮痛、無痛分娩和晚期癌痛的治療方面,亦取得良好的效果,已在麻醉臨床工作中逐步開展應用。
  3、麻醉科醫師在現代醫學的角色是什麼?
  大多數人認為麻醉科醫生是通過藥物治療解除疼痛、並使病人失去知覺的醫生。但是很少有人認識到今天的麻醉科醫生在手術室內的任務除保證病人的舒適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手術期間和麻醉恢復期對由多種因素(麻醉、手術等、原發疾病)引起的重要生命功能的變化進行監測、診斷,並由此進行治療,保證圍術期病人的安全。
  麻醉科醫生需有廣泛的知識才能勝任著一工作,需具備病理生理、藥理、內科、外科、婦兒、麻醉等基礎和臨床醫學多學科的知識。作為麻醉科醫生要解除病人的疼痛,要管理病人的重要生命體徵,包括呼吸、心率、血壓、心臟、神經系統、肝腎功能等。麻醉科醫生對圍術期(手術中和術前、術後的一段時間)病人出現的醫療問題進行治療。麻醉科醫生術前對病情進行判斷,依據病人的身體情況,考慮個體差異,並依此制定治療方案,在術中利用先進儀器監測病人的生命功能。麻醉科醫生必須依靠各種複雜、精密的儀器對病情作出準確的診斷,維持病人的生命,有些已經是很脆弱的生命。
  手術結束時,病人將被送到恢復室或重症監護(ICU)病房,到從麻醉中恢復後,送回病房。麻醉科醫生的工作範圍除手術室,還有重症監護、疼痛治療等。
  4、麻醉科醫生的工作是什麼?
  麻醉科醫生又被稱作手術室裡的內科醫生,不但熟練各種麻醉操作技術,確保病人手術無痛、手術順利進行,而且利用先進的儀器隨時監測病人的生命功能,如發現由於手術、麻醉或病人的原有疾病產生威脅病人生命的問題,就採取各種治療措施,維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穩定,保證病人的安全。
  一般而言臨床麻醉科醫生負責:1、與患者的主管醫生共同決定患者是否能承受手術麻醉;2、決定採用那種麻醉及監測措施;3、對患者施行麻醉;4、在手術全過程盡力保證患者的安全;5、在手術結束後使患者安全平穩地恢復;6、術後疼痛治療;7、慢性疼痛的治療。
  5、手術中麻醉科醫師究竟在幹什麼?
  麻醉科醫師的工作如同飛機駕駛員的工作。飛機起飛和著陸就相當於麻醉誘導和恢復,飛行時用的自動駕駛儀則相當於麻醉藥、肌肉鬆弛藥和機械呼吸。手術過程中,麻醉科醫師必須持續觀察病人、通過眼、耳、手所得到的資訊不斷地進入中樞神經系統,對監測資料進行分析、思考形成某些細緻而複雜的判斷結果後,進行藥物(包括麻醉藥、肌鬆劑、液體及止血藥等)作一些調整,以儘可能維持手術患者生理功能平穩,並在緊急情況下施行急救復甦處理。
  手:一個手指放在脈搏跳動處相當於幾個監測儀。它可以提供脈率以及有無心律失常。有助於維持麻醉科醫師和病人之間的接觸。對病人面板的感覺是重要的:幹而溫暖的面板表示臨床情況良好;冷而潮溼的面板則表示手術中休克。通過壓迫或按摩面板,注意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可以瞭解組織灌注是否適當。
  眼睛:可作下述幾方面的觀察。
  (1)面板:紫紺或粉紅色表示呼吸不當或其他原因;蒼白和出汗則提示出血或休克。
  (2)頭頸部:眼球運動表示淺麻醉;瞳孔擴大(用阿托品後雖有所擴大)提示深麻醉、神經節阻滯藥的作用、急性缺氧和/或呼吸迴圈衰竭。
  (3)胸部:胸部運動表示空氣進入肺內,雙側膨脹是否對稱?如果病人是自主呼吸的話,呼吸節律的變化伴有呼吸深度的改變。氣管牽拉表示肌鬆藥的作用還未完全消失;下胸部肋間肌回縮,則提示呼吸道阻塞。
  (4)腹部:在剖腹術中,觀察手術操作,判斷肌肉鬆弛是否適當?病人精神是否緊張?有無大量出血?吸引瓶內的血量有多少?腹腔汙染的程度如何?(這與術後休克有關)
  (5)器械:轉子流速計是否顯示有適當氣流?量筒的容量是否適當?揮發器的裝置是否正確?揮發器內有無麻醉藥?呼吸活瓣是否需要調整?呼吸囊充氣是否適當?如用鈉石灰的話,鈉石灰是什麼顏色?鈉石灰是否失效了?檢查呼吸機的裝置:充氣壓、充氣速率、有無負壓。呼吸機能否擴張胸部?銜接是否適當?氣流速率是否適當?檢查靜脈輸液的量和速度;如果輸血,則應核對血瓶號碼和病人的號碼,確保所輸血液對病人是正確的。
  (6)生理學方面的監測:測量脈搏、血壓,每5分鐘記錄一次;如果用心臟監測儀的話,也可以取監測儀上的讀數或脈搏監測儀上閃光顯示的數值。整個手術期間,必須記錄手術失血的情況。
  (7)手術是否按照計劃進行或是有所改變?外科醫師遇到什麼意外的困難?失血是否大量?如果用止血帶的話,壓力是否適當?
  耳:在手術過程中,麻醉科醫師們幾乎無意識的在用他們的耳朵聽撥出活瓣撥出氣體的聲音,甚至於細小的變化都能很快的聽出來;呼吸機的噪音和節律發生變化,也可以立即覺察。飛機的駕駛員即使在談話時,也能同樣熟練而迅速地注意到發動機的音調及其節律的變化。麻醉中經常使用聽診器,心前區置放聽診器監測兒童的呼吸和心率是必要的,也可用聽診器測量血壓並記錄之。自發呼吸的性質可以提供資訊,喉痙攣提示淺麻醉;呼氣後停止呼吸表示淺麻醉,而吸氣後停止呼吸則表示深麻醉,且伴有腹肌鬆弛。心臟脈搏監測儀能夠發出音響訊號,但是這種監測儀可受溫度或其他電子儀器的干擾,如果被某人絆掉了電線或導線,則可突然中斷訊號。
  耳朵也必須能夠耐受噪音和不相干的談話。這些噪音可使注意力不能集中,並引起激動。麻醉科醫師有權要求安靜,甚至要工作人員停止活動。某些外科醫師喜歡吹口哨,當麻醉室內進行麻醉誘導時,決不許吹口哨。
  麻醉室內保持安靜應當成為規則,嚴格禁止談話。病人在麻醉誘導的某一階段,甚至於連耳語亦能聽到。在手術過程中,不允許外科醫師和麻醉科醫師說話。當外科醫師在進行精細的手術操作時,麻醉科醫師應當注意不要說話,以免打擾他。然而,在冗長的手術過程中,間斷的說幾句話,甚至說說笑話,可使人的精神稍微鬆弛一下和暫時解除持久的注意力集中。
  6、麻醉與手術的關係如何?
  有效且成功的手術,無論術前、術中或術後,都需要專業的麻醉人員協力合作來完成。麻醉能提供一段完善、舒適的止痛過程,在安眠及肌肉放鬆中,使手術順利、安全,達到治療之目的。作為麻醉醫生,我們的主要目的是給病人提供最好的麻醉治療,安全、舒適、沒有痛苦。當你和你的病人進行交談時,對他提出任何所關心的問題,如麻醉的選擇、術後如何解除疼痛。我們麻醉科醫師都應從病人的情況、手術方面與麻醉方面給出合理的解答。
  人體內有一整套傳遞資訊的系統——神經系統,它是由成千上萬個神經細胞組成,使大腦、脊髓相互連線成網路系統。它傳播著包括內臟、面板、骨胳、肌肉等的資訊。通過這個系統交換電化學訊號,不停地把來自外部環境的資訊傳遞給大腦,包括傷害性資訊如痛覺傳達到大腦。這些訊號首先由神經末梢傳遞給脊髓,再上傳到大腦的不同區域,經大腦加工形成情緒、感覺、思維、行動。
  麻醉主要分為局麻、區域阻滯、全麻,它們在不同部位阻斷痛覺的傳導。想象神經系統是一個電話系統,大腦是總機、神經是電話線、身體的疼痛部位是電話機,全麻主要作用於大腦,區域阻滯作用於電話線,局麻作用於電話機。例如,你的腳需要做一個範圍很小的手術,醫生決定做區域性麻醉、只是使手術部位的神經阻斷,不能傳達到神經系統,通常適用於很小的手術。如果病人需要進行大的手術如大腿骨折,就需要區域神經阻滯,常用的有硬膜外麻醉,它是通過臨時性阻斷大量的神經叢使痛覺訊號不能上傳到脊髓、大腦以達到大範圍的消除疼痛的目的。好比電話線被暫時阻斷,這一區域的電話都不能到達總機一樣。如果病人需要特殊的手術如心臟手術,麻醉醫生會認為全麻是最好的。全麻會暫時使你的意識喪失,察覺不到由神經系統傳遞來的疼痛訊號,不能形成意識、痛覺、情緒,好比總機接線員暫時休息,所有的電話暫不能接通。複雜手術進行全麻時,麻醉醫生將選擇多種藥物以便達到不同的目的。他們使用吸入性麻醉藥、靜脈麻醉藥使喪失意識;肌鬆藥使肌肉鬆弛;鎮痛藥消除疼痛;其他藥物(非麻醉性藥物)維持基礎生命功能,麻醉醫生應多種藥物協調應用,按個體差異合理用藥。
  7、什麼時候需要進行麻醉?
  任何可能引起疼痛的手術和檢查均有必要進行麻醉。如外科(包括普通外利、腹部、神經、矯形、胸心、血管、泌尿、小兒等外科)、婦產科、耳鼻喉科、眼科、口腔科等各種大、中、小手術及胃腸鏡檢查治療、支纖鏡檢、人流、分娩和介入治療等。
  8、麻醉藥物如何選擇?
  麻醉藥分全身麻醉藥和區域性麻醉藥兩種。全身麻醉藥由淺入深抑制大腦皮層,使人神志消失。區域性麻醉藥對神經的膜電位起穩定作用或降低膜對鈉離子的通透性,阻斷神經衝動的傳導,起區域性麻醉作用。
  全身麻醉藥用於大型手術或不能用區域性麻醉藥的患者。最早使用的全身麻醉藥是笑氣,它效能穩定,適合任何方式麻醉,但有易缺氧、麻醉者不夠穩定等缺點。後來改用乙醚作全身麻醉藥,它有麻醉狀況穩定、肌肉鬆弛良好,便於手術等優點。但它易燃、置放過久會產生過氧化物。使用乙醚時應絕對避火和經檢查無過氧化物。
  區域性麻醉藥適用於小型手術或區域性手術的麻醉藥。使用區域性麻醉藥時,需加一點血管收縮劑,如腎上腺素。最常用的區域性麻醉劑是普魯卡因鹽酸鹽,用於局麻是0.5~1%的溶液,每次用量不能超過1g,靜脈注射常用0.1%的溶液。其他如丁卡因鹽酸鹽、利多卡因鹽酸鹽還有布比卡因、羅哌卡因都能用作區域性麻醉劑。它們的功能跟普魯卡因大同小異,價格都比普魯卡因鹽酸鹽高,常給普魯卡因過敏者使用。
  9、麻醉藥究竟如何阻斷疼痛?
  美國波士頓公園是該國最古老的國家植物園,漫步其中,你會看到很多紀念碑,它們大都為紀念歷史上的著名人物而建造。在美國總統喬治·華盛頓的紀念碑不遠處,聳立著一座很高的紀念碑,但它紀念的不是某個人物,而是一種叫乙醚的化學藥品,碑上的銘文寫道:“疼痛不會再有”。為一種藥物建造一座紀念碑,在歷史上恐怕絕無僅有。1846年,美國馬薩諸塞州綜合醫院的醫生們,第一次使用乙醚對一位需要手術的病人進行全身麻醉,從此病人可以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接受手術。現在很難想象,在此之前,人們是如何進行手術的。為了紀念此事,人們在1868年建立了這座紀念碑。近160年過去了,今天麻醉已在治療活動中變得必不可少,據統計,僅在美國,每年就有幾百萬人被施行全身麻醉,在我國由於人口多,全身麻醉的數量隨著這幾年麻醉醫學的發展而不斷增多。為了追求更好的麻醉效果減少副作用,今天的麻醉科醫師已不再使用乙醚,他們已使用乙醚的衍生物,如氟烷、安氟醚、異氟醚、地氟醚和七氟醚以及與乙醚無關的藥物,如一氧化二氮、環丙烷及氙等。然而不可思議的是,直到現在,科學家們依然不能確定這些麻醉藥物如何工作。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麻醉學專家詹姆斯·桑尼爾說:“這仍然是神經科學中的一個謎,我們可以使生物體失去知覺,在昏睡中接受手術,然後恢復生物體的意識,但我們卻缺乏充足的證據說明那些藥物是如何工作的。”1900年前後,科學家基於觀察認為,麻醉藥是通過抑制大腦功能使生物體失去知覺,他們猜測麻醉藥可以溶解神經細胞膜中的脂質,並改變膜的結構,從而影響離子通道發揮作用。離子通道是一些小孔,它們的作用是控制細胞中的電活動。然而,到了20世紀70年代,這個被稱為“脂質理論”的學說遭遇了挑戰。一些科學家認為,麻醉藥的工作原理和一般藥物並無兩樣,它們作用於神經細胞上某些特殊的蛋白質,或啟用某些分子,或阻斷它們的活動。科學家最先注意到的是一種存在於神經細胞表面的蛋白質,它們的作用是對神經細胞發出的化學訊號作出反應,這些蛋白質被認為是神經傳遞素的受體。在這些蛋白質中,有一些負責接受大腦訊號的化學物質,包括穀氨酸鹽、氨基乙酸和伽馬氨基丁酸,它們控制離子流進入神經細胞,所以尤其引人關注。研究表明,穀氨酸鹽是一種有啟用作用的化學訊號,而氨基乙酸和伽馬氨基丁酸則相反,它們的作用是關閉神經細胞的活動。因此科學家認為麻醉藥物也許是通過關閉穀氨酸鹽的受體,或啟用氨基乙酸和伽馬氨基丁酸的受體產生作用。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各種麻醉藥物,特別是注射性麻醉藥物都可以作用於這些神經傳遞素受體,在實驗室裡,科學家甚至在培養出的細胞上,確定了這些神經傳遞素受體所在的特定地區,那似乎就是麻醉藥物發揮作用的地方。但在實驗室裡觀察一種藥物的作用和確定它在人體中如何發揮功效還有一定距離,所以直到目前為止,人們也沒有得出肯定的結論。而且,許多科學家認為,現在的麻醉藥物種類繁多,且麻醉機理並不一致,尤其是注射式麻醉和吸入式麻醉之間更是存在很大區別。英國皇家學院的科學家尼古拉斯·P·弗蘭克斯認為,吸入式麻醉藥對神經細胞分子的作用沒有注射式麻醉藥物強,因為它們似乎只是“輕描淡寫”地和神經細胞分子發生關係,這樣就很難證明麻醉藥物中的那些化學物質,是通過作用於神經細胞分子而發揮作用的。但另外一些科學家並不同意這種看法,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羅迪萊克·伊肯哈夫強調說,在過去的好多年裡,他和他的同事們對吸入式麻醉進行了大量研究,他們的研究表明,吸入式麻醉藥可以對幾十甚至幾百種蛋白質產生作用。
  2004年5月,伊肯哈夫和同事們在美國的《生物化學雜誌》上發表了他們對一種吸入式麻醉藥氟烷的研究結果。他們說,氟烷可以對90種蛋白質產生作用,在對實驗鼠進行的實驗中,實驗鼠大約每4種神經細胞中就有一種受到氟烷的作用。伊肯哈夫說,這一發現表明,那種認為吸入式麻醉藥只能對很少的分子產生作用的觀點並不正確。這些相互對立的觀點孰是孰非,現在還沒有人說得清。目前的一種普遍看法是,麻醉是一個十分複雜的過程,而麻醉藥發揮作用的方式也不相同。與過去相比,現在麻醉藥品的種類已十分豐富,讓麻醉師們有更多選擇。科學家相信,揭示麻醉藥物藥理的奧祕將幫助醫生們更好地使用這些藥物,同時也是解開人類意識之謎的一個重要環節。
  10、全身麻醉會對智力有影響嗎?
  現代麻醉採用的全身麻醉藥均為對人體影響極小、作用可逆的藥物,手術後可經人體代謝完全排出,每年世界範圍內有數百萬人次使用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實踐證明,在專業人士的正確使用下,全身麻醉藥不會對智力有任何的影響。
  11、全身麻醉是否比半身麻醉危險?
  全身麻醉用藥量較大,會抑制心肺功能,影響正常生理程度較大,必須在做好完善準備與監測工作下使用。然而對不適宜進行半麻的病人,實施全麻相對而言就比較安全。
  12、全身麻醉—到底是怎麼回事?
  全麻由三個過程,分誘導、維持、恢復階段。麻醉前先建立靜脈通路,相應監測儀的連線。作出麻醉前生命體徵的評價。
  1、誘導期
  麻醉誘導的目的是使病人從清醒的狀態轉變為麻醉狀態的過程。通常使用靜脈全麻藥,鎮痛藥、肌鬆藥等,病人在幾分鐘之內發生如下變化:由意識清醒狀態到意識消失;呼吸16-20次/分到呼吸停止,此過程需要氣管插管(使用一種氣管導管插入肺內,用呼吸機代替病人的呼吸);痛覺存在到消失等。這期間病人生命功能發生較大變化,需嚴密監測,隨時準備處理髮生的情況。
  2、維持期
  誘導期過後,外科醫生準備手術,誘導期麻醉藥只能維持較短的時間,在手術中要不斷應用麻醉藥物以維持一定的麻醉深度。通常有靜脈全麻藥、吸入全麻藥等,並根據麻醉深度和藥物對病人的影響調整用藥。在維持期進行監測,隨時觀察手術操作對病人生命的影響,必要時進行治療,以確保病人的生命安全。
  3、恢復期
  當手術結束後,病人進入恢復期。麻醉藥物將被停止使用,一些藥物將被用來逆轉麻醉藥物的作用。在麻醉恢復室你的意識將逐漸恢復,病人的生命症狀仍被持續監護,一些藥物用來減少你的不適,當病人的呼吸功能恢復較好時拔除氣管導管。病人感受到疼痛時,進行術後疼痛治療。整個過程由麻醉科醫生、護士來管理,病人意識恢復後,對手術過程並不知曉。
  13、術前有什麼注意事項?
  手術前的病人首先要解除思想顧慮,可以向你的醫生諮詢手術目的、麻醉方式、手術體位、各種風險以及術中可能出現的不適等情況。儘量配合醫務人員的指導作好術前準備,戒菸戒酒,早晚刷牙,有口腔疾患的要及早診治,進行術後需要的各種訓練等。術前因其它疾病服食藥物的必須向醫生說明,以明確是否需要停藥。入手術室前,禁飲禁食10小時(小兒4-8小時),未插尿管的病人要排空尿液。另外,由於麻醉科醫生需進行術前訪視,患者術前一天最好留在病房不要外出,交流有困難者須有熟悉病情的家人陪同。
  14、病人在手術前應該作哪些準備?
  1、訓練床上大小便及深呼吸。因為有些手術後是需要在床上解決大小便之問題,而有效之深呼吸及適當之咳嗽可減少術後併發症的發生,應先作預防練習。
  2、手術前8—12小時內禁食禁水,目的是為了防止在麻醉胃內食物返流出來,吸入肺後引起肺炎。但必要的藥物可用小口水服下
  3、手術前一天晚上應保證睡眠,如果無法安睡,可以在醫生的同意下服用安定類藥物幫助睡眠。充足的睡眠有助於身體對手術的耐受。
  4、胃腸道手術等還需要進行灌腸以清潔腸道。
  5、進手術室前,必先去掉“身外之物”,戴有活動假牙、齒託的病人,要取下假牙,以防麻醉插管時脫落,誤入食管或呼吸道。有貴重物品如:眼鏡、耳環、戒子、手錶、手鐲、髮夾、項鍊等在進手術室前,交給病房護士長或親屬保管,不要帶到手術室去。要排空大小便進入手術室時,要按規定更換鞋子,戴上手術帽。
  6、請勿化妝,以免影響正常膚色之觀察。
  15、手術前為什麼不能吃飯、喝水?
  很多病人和病人家屬對於手術前不能吃飯、喝水不理解、不明白,部分病人和家長生怕委屈了自己和孩子,甚至有的人認為在手術前要吃得飽飽的,才能更好地“耐受手術”,“餓著肚子手術是會受不了的”。因此,有時由於病人或家屬不聽醫師的勸告或忘記了護士的囑咐而在手術前吃東西,而不得不停止這次手術,擇期另做。
  胃腸道的準備是術前準備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主要是為了防止在麻醉或手術過程中出現嘔吐反應而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而這種嘔吐反應在麻醉過程中,特別在氣管插管、吸痰管吸痰及拔出導管時可能隨時發生,因為一些麻醉藥物減弱人體正常的保護性反射。例如,肺對胃內容物有保護性咳嗽反射,防止它們進入肺內,但是麻醉以後,這些反射消失了。而胃酸對肺的刺激非常大,一旦進入肺內常引發吸入性肺炎,可導致呼吸衰竭,影響生命。如果進食或大量飲水後進行麻醉手術,則胃內容還沒有消化進入腸道即可反嘔出來,不僅會影響手術的正常進行,還可能造成嚴重的併發症,威脅病人的生命安全。
  那麼手術前從什麼時候開始不能吃飯、喝水呢?這取決於手術的部位、種類、大小及病人的年齡、一般狀況等,一般的外科手術術前12小時都應禁止飲食,4小時開始禁止飲水。在我院,對於普通的外科手術,常規要求成人在術前一日晚上十時後開始禁食,清潔灌腸後,可於睡前飲250—500ml白開水或糖水,但千萬不可再食用其他任何高營養飲料或固體食物。這裡需要強調的是,奶類食物不屬於飲料,而屬於固體食物,因為其在胃內需較長時間才能被消化。手術當日若為第一臺手術,早晨起床後不要喝水或吃任何食物;若為接臺手術,可於術前4小時以前飲少量白開水或糖水。對於小兒患者常規術前6小時禁止飲食(包括奶類食物),2小時開始禁止飲水,至於具體的禁食注意事項還應嚴格遵照醫囑。
  16、如果病人手術前有其他某種疾病,麻醉過程中能否得到治療?
  有一些病人在接受手術時伴有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哮喘、氣管炎、心臟病其他疾病。在麻醉醫生術前訪視病人時,你應告知醫生你的以往病史,使麻醉科醫生有所準備,對一些疾病在麻醉過程中進行治療,以免影響到生命安全。
  17、病人可以要求採用何種麻醉嗎?
  可以,一些手術可以採用多種麻醉方法,麻醉科醫生在瞭解情況之後,將會告知採取何種麻醉方法,如何麻醉、對你有何影響,如果你對某種麻醉有自己的看法,可以和醫生討論,雖然醫生的看法是專業性的,他還是會考慮病人的意見,以便制定有效的計劃。
  18、病人可以選擇麻醉醫生嗎?
  這個問題是病人希望醫學專家給自己治療時經常問的問題。許多人是通過別人或其他醫生介紹,當然你可以自己選擇麻醉醫生。當然你必須事先和你的麻醉科醫生聯絡,以便醫生安排。如果病人未和醫生預先聯絡,將由麻醉科主任安排某一個醫生來給你麻醉。
  19、術前為什麼要籤麻醉同意書?
  由於個體差異及合併疾病的不同,每個人對麻醉的耐受和反應都不一樣,麻醉過程中可能會出現意外和併發症。任何麻醉都伴隨著一定的風險,作為患者及家人,有必要也有權利充分了解麻醉存在的風險,這就是為什麼手術患者都要進行麻醉前談話並簽字的原因。
  20、為什麼麻醉醫生在手術前要訪視病人?
  為減少麻醉手術後併發症,增加手術安全性,麻醉科醫師需要在手術麻醉前對患者全身情況和重要器官生理功能做出充分的評估,評定患者接受麻醉和手術的耐受力,並採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選擇適當的麻醉藥物及方法,而以上這些都依賴於術前訪視。因此有效的術前訪視是患者麻醉安全的重要保證。麻醉科醫生手術前需要了解的情況,包括:①病史:您是否有心臟病、高血壓、氣管炎、哮喘、青光眼等疾病?②過敏史:您是否對藥物(尤其是麻醉藥)和食物過敏?過敏反應是否很嚴重?③手術及麻醉史:您是否接受過手術和麻醉,有無不良反應等等。麻醉科醫師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制定相應的麻醉方案,同時向患者及家屬解釋有關的麻醉注意事項,回答病人提出的問題。另外,簽署麻醉同意書及決定術後鎮痛方式一般也於訪視時完成。
  21、為什麼麻醉科醫生要問許多問題?
  因為手術和麻醉將很大程度上影響人體,所以麻醉科醫生要儘可能多的瞭解他的病人。麻醉科醫生除在手術中使你解除疼痛、舒適外,對重要生命功能的維持負絕大部分的責任,所以瞭解病人的醫療狀況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包括以往疾病史、近期用藥、過敏史、以往麻醉史等。麻醉科醫生必須非常熟悉你的健康情況,以便在手術過程中提供最好的麻醉治療。對病案情的詳盡瞭解將幫助醫生對發生的情況作出快速、準確的判斷和治療。
  22、進入手術室後會發生什麼?
  首先護士或醫生會給您輸液(即“打點滴”),輸液針較粗,會稍有疼痛感。然後會給您貼上電極片,連線心電圖監測。胳膊上會綁上血壓計袖帶,每5分鐘左右會感覺有鬆緊變化,這是在自動量血壓。一個指頭上還會套上指套來測身體的氧氣情況。如果進行的是椎管內麻醉(即病人說的“半麻”),會要求您側臥並蜷曲身體,低頭,腿部屈曲,兩手抱住小腿,大腿儘量貼肚子。目的是將背部脊椎伸展開。醫生會進行消毒、鋪巾等過程,打局麻藥和操作中會稍有脹痛感,並有推頂的感覺。整個過程中您一定不能隨意活動,以免針尖誤傷您。如果有任何不適和要求均應提出,但切忌移動身體。
  23、怎樣配合麻醉和手術?
  麻醉與手術能否順利進行,除了醫務人員的技術水平和認真負責的工作精神外,病人配合也十分重要,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配合。
  1、要樹立信心,相信醫生,全身放鬆,消除緊張情緒。過份緊張,睡眠不好,可使手術當天血壓波動,進而影響手術程序。
  2、要嚴格按照醫生的囑咐進行準備,對醫生要講老實話。尤其是全身麻醉手術前,是否吃了東西,是否發熱,女性是否月經來潮,都應先告訴醫生,讓醫生考慮是否暫停手術,以免術後增加痛苦。
  3、進手術室前,要排空大小便,戴有活動假牙的病人,要取下假牙,以防麻醉插管時脫落,誤入食管或呼吸道。有貴重物品,在進手術室前,交給病房護士長或親屬保管,不要帶到手術室去;進入手術室時,要按規定更換鞋子,戴上手術帽。
  4、不同的手術,不同的麻醉,所採取的體位不同。腰麻和硬脊膜外麻醉,是採取坐位或側臥位進行操作的,手術時的體位應充分暴露手術區域,方便手術者操作。當醫生和護士為您擺好體位後,不能隨意移動或改變,如有不適或疼痛,可告訴醫生。亂動會影響手術操作。
  5、有的手術要插導尿管或胃管,這些導管都會給您帶來一些不適或痛苦,但要忍受,千萬不能隨意將導管拔出。
  6、非全身麻醉手術,病人在手術檯上處於清醒狀態,應安靜閉目接受手術,不要隨意和醫護人員談話,更不要胡亂猜疑醫護人員的某些話,以免引起誤會或枉揹包袱。
  24、手術結束後會發生哪些事情?
  隨著危重疑難病人施行復雜麻醉和手術的增加,手術的結束並不意味著麻醉作用的消失和主要生理功能的完全復原,再加上手術麻醉期間已發生的迴圈、呼吸、代謝等功能的紊亂未能徹底糾正,麻醉後仍有發生各種併發症的危險。麻醉手術後的病人仍需要由經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在麻醉後恢復室進行精心治療護理,麻醉後常見的噁心、嘔吐、疼痛、血壓過高或過低等併發症得到及時處理。全麻病人必須完全清醒後,並且生命體徵平穩才能送至病房。對於病情危重需要手術後持續監護治療者,必須送重症監護病房治療。
  25、手術結束後醒來時會是什麼感覺?
  手術結束後將送至恢復室恢復。一般全麻恢復時,由於麻醉藥物的作用沒有完全消失,您可能會覺得睏乏。可能會有傷口疼痛或咽部不適,插尿管者可能因尿道刺激而有尿意,直接排尿即可。如果傷口疼痛,可要求給予止疼藥。
  26、為什麼術後要進麻醉恢復室?
  手術與麻醉都會在一定程度上擾亂人體的正常生理,特別是對那些術前一般情況較差、經受了全身麻醉或大型手術的患者。術後患者如存在麻醉未醒、呼吸迴圈功能不穩定等需要持續監護的情況,將被送入麻醉恢復室。麻醉恢復室內配備有專職醫務人員及齊全的裝置,能實施及時有效的監測及搶救,使患者順利度過術後、麻醉後的不穩定時期,進一步保障患者的安全。
  27、術後鎮痛會影響傷口癒合嗎?
  術後,麻醉科醫師會根據患者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鎮痛方式,這些鎮痛方法均不會增加傷口的感染率及影響切口邊緣組織的生長。有效的鎮痛還可以改善睡眠、增強術後免疫功能、利於患者咳嗽排痰、提前下床活動等,從而加快術後康復,有效減少了肺部感染、下肢靜脈栓塞等術後併發症。
  28、為什麼會術後有時會發生寒戰現象?
  術後寒戰是指手術後出現不能自主的肌肉收縮抽動,其具體原因尚不清楚,局麻藥、吸入性麻醉氣體、長時間手術、術中大量輸血輸液及術野暴露等都會使寒戰的發生率增高。保暖、吸氧都能使寒戰得到緩解,必要時醫生會給予一定的藥物治療。
  29、術後病人躁動怎麼辦?
  由於藥物的殘餘作用,全麻術後的患者可能出現情感波動、躁動不安,這時家屬應該配合醫務人員做好患者的固定工作,以防跌落或碰傷,同時儘量安撫患者,注意觀察異常情況,並陪伴患者直到完全清醒。
  30、何謂椎管內麻醉(俗稱半身麻醉)?
  人體因脊髓神經分佈的位置不同而管理身體不同部位的感覺和運動,利用這個原理,我們麻醉科醫師根據病人手術部位選擇病人的脊椎間隙進行椎管內麻醉穿刺用藥,來暫時性阻斷某些脊髓神經的作用,以達到可對該脊髓神經所管理的區域手術而病人不會感到疼痛的目的。這種麻醉方式,病人不會失去意識,只有下半身不能動,所以被稱為半身麻醉。
  31、半身麻醉有哪些?
  蛛網膜下腔阻滯麻醉(腰麻):利用很細的針將麻藥打入脊髓神經所在的蛛網膜下腔,達到阻斷脊髓神經的作用。
  硬脊膜外腔阻滯麻醉(硬膜外麻):是用細針(但較脊椎麻醉的針粗)將麻醉藥注入硬脊膜外腔,直接作用於脊髓神經根。其起始時間較脊椎麻醉慢,對感覺及運動神經的阻斷程度也較脊椎麻醉小,以分節的方式進行選擇性的阻斷,可因麻醉時間和需求不同而多次給藥。
  硬膜外—脊椎聯合麻醉(硬腰聯合):近年來,硬腰聯合已廣泛應用經腹盆腔、下肢等手術。它保留了脊麻起效快,鎮痛與肌鬆完善,也便於調節麻醉平面,經硬膜外導管追加局麻藥可彌補單純脊麻胸段阻滯不夠或阻滯時間不夠的情況。
  32、脊椎麻醉是否會傷及脊柱?
  脊椎麻醉因為是經過脊椎間的間隙給藥而達到暫時阻斷神經作用,所以是不會傷到脊柱的。
  33、哪些病人不宜做脊椎麻醉?
  病人拒絕、面板穿刺部位的區域性感染、全身性敗血症、凝血功能異常、嚴重脊柱畸形、嚴重休克病人等。
  34、脊椎麻醉可能有什麼後遺症?
  脊椎麻醉可能產生的後遺症包括有尿瀦留、神經損害、感染等,但都很少見;最常見的是硬脊膜穿刺後頭痛(麻醉後平臥24小時可預防),我們麻醉科醫師手術後1--2天會對病人進行巡視,幫助病人解決麻醉後各類併發症。
  35、接受脊椎麻醉之後是否容容易發生腰痠背痛?
  脊椎麻醉後的背痛發生率與全身麻醉相同,而且絕大部分可自愈。脊椎麻醉的藥效通常在麻醉後兩個小時開始減退,八個小時後才能完全回覆所有知覺。若能在麻醉後的六個小時保持平躺,且能起床後多喝水,慢慢下床活動,較不會有腰痠背痛的狀況產生。
  36、為什麼麻醉了還有感覺?
  麻醉後,很多病友都會問麻醉醫生這一問題。其實除了全身麻醉,多數麻醉方法本身並不會影響意識,患者保持清醒,神經阻滯區域(已被麻醉部位)也並非沒有了所有的感覺,觸覺、壓力及本體感覺等仍然存在,只是溫度覺、痛覺等已消失。由於進入手術室後大多數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緊張,麻醉醫生一般會給予適當藥物使患者鎮靜入睡,因此大家根本不需要擔心。
  37、利用脊椎打麻醉是否會引起日後腰痛的後遺症?
  脊椎麻醉針刺入的是脊椎間隙,即兩節腰椎骨之間,主要是一些軟組織,如肌肉、韌帶、脂肪等,因為針頭非常細小(23-26G),可能會有類似肌肉注射的區域性輕微腫痛,1-2天可恢復,不會造成腰痛的後遺症。
  38、如何進行術後鎮痛?
  手術後的疼痛刺激會使體內各系統均產生不良影響,延緩了身體的復原,而術後止痛能改善這類情況。目前較先進的是病人自控鎮痛法,包括硬膜外腔自控鎮痛和靜脈自控鎮痛。
  靜脈自控鎮痛法,是經由靜脈給藥,所有止痛藥物給予都經由一程式設定的機器,在感覺疼痛時按鈕,而機器收到命令後給藥,使疼痛緩解,在醫師的計算機設定下,機器可控制藥物進入的總量及時間,並留下給藥記錄,絕不會有過量的問題。
  硬脊膜外腔自控鎮痛法,與靜脈自控鎮痛相似,區別在於前者是在硬脊膜外腔中,裝設一留置導管,術後由此給予嗎啡類止痛劑或局麻藥物,藥物也是通過程式設定的機器給予,作用位置近中樞神經,其所需劑量甚小。
  另外,兒童術後止痛多采尾椎神經阻滯術,小病人麻醉後,自尾椎骨的開口注入長效麻醉藥至硬膜外腔,約15-30分後開始發揮作用,持續2-6小時,是很安全的止痛方式。
  39、婦科手術後為何出現腰痛?
  一般來說,術後腰痛的主要原因是腰背部的肌肉、韌帶受到損傷。一般的婦科手術,譬如附件包塊、子宮肌瘤、宮外孕等手術,常用的麻醉是椎管內麻醉,即俗稱的“半麻”,要在腰部的背後“打”麻醉,穿刺針要經過腰背部的肌肉、韌帶。椎管內麻醉後腰背部痛的發生率約2%~5%,另外,子宮、附件手術屬盆腔手術,手術時常借牽開器顯露手術部位,牽開器的放置也容易導致腰背部疼痛的發生。此外,手術臥姿不當也可能導致腰背部疼痛的發生。上述3種術後腰痛的發生率都是可以降低的,預防上可以著眼於3個方面:
  1、手術平臥時適當墊放薄枕。病人手術平臥時在其頭後放一薄枕(5cm厚),使頸部肌肉鬆弛;腰背處,膝關節後也要墊一薄枕,使平臥時保持正常彎曲度,避免異常牽拉。
  2、選擇滿意的麻醉方法。女性病人平常容易患腰背痛的毛病,選擇麻醉方法時即應有所考慮,必要時考慮選擇全身麻醉,避免麻醉穿刺帶來的腰背部韌帶的損傷,加重腰痛。
  3、預防手術後腰背部疼痛還需在手術後回到病房時注意護理。除了增加薄墊枕外,必要的翻身也可以緩解肌肉的牽拉、疲勞,減輕疼痛。另外,還可以早期下床活動,防止體位勞損。部分病人的腰背部痛持續,除應用止痛劑外,亦可接受理療,如紅外線燈照射、磁療、離子透入療法、熱療等等,促進早日康復。
  40、麻醉會影響小兒智力發育嗎?
  很多家長擔心麻醉或麻醉藥物會影響小兒的智力發育,其實這樣的擔心大可不必,根據目前國內、外資料顯示:沒有證據證明,當前所使用的麻醉藥物及方法對兒童的健康、智力有害。笨和聰明均與腦有關,腦細胞的活動必須有充足的氧氣與糖原,如果有呼吸、迴圈障礙就會造成腦細胞缺氧,倘若腦細胞停止供氧5-8分鐘,就會嚴重影響腦細胞的代謝,影響腦功能,甚至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因此,要回答麻醉會不會影響小兒智力,首先要分析麻醉後會不會有腦缺氧?小兒常用的麻醉方法有4種:
  (1)基礎麻醉,指術前先用鎮靜藥,然後用局麻或神經叢阻滯麻醉。
  (2)部位麻醉,包括局訓麻醉、腰麻、神經叢阻滯麻醉。這兩種麻醉只阻礙神經纖維或神經幹的傳導,起到區域性麻醉作用,麻醉過程中神志是清楚的。因此智力不受影響。
  (3)全身麻醉,所謂全麻是吸入了麻醉藥或靜脈內注入麻醉藥後,抑制大腦皮質,使小兒暫時失去知覺,在無痛覺安睡的情況下保證各種手術的完成。全身麻醉過程中,病兒的呼吸由機器控制,供氧得到保證,一切生命指標如血壓、心跳均在正常範圍,不影響呼吸及迴圈功能,不會引起腦缺氧。在全身麻醉過程中,雖然小兒失去意識,但麻醉過後,小兒逐漸清醒,一切恢復正常,如同睡了一覺醒來,對小兒智力也沒有影響。
  (4)低溫麻醉,一般用於小兒心血管手術。此麻醉需阻斷迴圈,並使體溫下降,小兒的呼吸、迴圈,並使體溫下降,小兒的呼吸、迴圈用人工心肺機代替,使代謝保持最低水平。曾對這些小兒手術前、後做智慧測試對比,發現動手術前、後的智商並無明顯區別。接受麻醉後手術的小兒,記憶力正常,學習成績並不下降,所以家長對麻醉的顧慮是不必要的。在此提醒家長切不可將術後恢復期患兒反應遲鈍,誤認為是麻醉藥物對智力的影響。因為,小兒代謝率低,排洩功能差,加之術中貯存於脂肪、肌肉等組織的麻醉藥物在術後向血液中“二次分佈”,患兒血液中仍殘留一定麻醉劑,表現出術後恢復期表情淡漠、反應遲鈍。該現象是麻醉藥物正常代謝過程,勿需多慮。可能有人說:“某某孩子是因為手術麻醉而變傻的。”對這種情況要作具體分析。剛才說了,人的腦細胞活動是和氧氣緊密相關的,在麻醉或手術中,往往由於病人嘔吐,舌後墜堵塞呼吸道,喉痙攣導致窒息等都會突然發生腦缺氧。術中心跳驟停、大出血、失血性休克也會發生腦缺氧,不及時搶救,就會引起不良後果。這些都是麻醉中可能出現的意外,而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使用麻醉藥物引起的。飽食後的患兒容易因嘔吐誤吸而發生呼吸道堵塞,引起腦缺氧,患兒術前4-6小時應絕對停食禁水。當然,麻醉藥作為一種藥物也有一定的副作用,需要麻醉醫生認真選擇適應症,掌握好藥物劑量,揚長避短,安全使用,但藥物本身是不會影響小兒智力的。
  41、手術麻醉對孩子影響有多大?
  “醫生拜託!給我的孩子動手術時可以不上麻藥嗎?我們壓著孩子不讓他亂動成嗎?”在口腔醫院的急診室裡,但凡遇到孩子口腔有險情必須動手術時,父母無一例外都會提出這一要求,因為父母們都覺得麻醉會影響孩子未來的智力發育和記憶力。而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麻醉科主任吳志以及口腔頜面外科醫生王劍寧表示:“目前全世界都沒有任何醫學調查證明麻醉真的會讓孩子變笨”。當然,也沒有證據表明麻藥對小兒神經系統完全無影響,不過在國外,給孩子施手術都採用全麻。而麻醉的效果以及控制不良影響的關鍵在於麻醉配藥及麻醉師的水平。父母:“最多局麻,不能全麻”日前,中山大學附屬口腔醫院接診一名4歲小女孩,據孩子母親述說,孩子在5個小時前玩耍時不慎跌倒並咬傷舌頭,連送兩個醫院都沒及時處理。接診的王劍寧醫生檢視孩子舌頭時發現:舌前大約1/3處有較規則的斜形創傷,其中左側舌從舌背到舌腹完全斷開。王劍寧告訴小女孩的母親,因為從受傷至此時已耽擱5個小時,不能完全排除部分舌組織已經壞死,所以必須馬上手術。從孩子死活不讓醫生檢查舌頭的情況看,保證手術順利進行只能採取兩種方案:一是在區域性麻醉下手術,但由於患者年齡小不配合,手術依然存在一定難度;二是在全麻下的急診手術。“啊?!要全麻?不行不行!孩子肯定受不了,最怕舌頭治好了孩子卻變傻了!”孩子媽媽急忙擺手,就這樣她一直與醫生“討價還價”,後來讓了一步,但仍強調“最多局麻,不能全麻”。最後,醫生還是說服了父母,手術進行十分順利。“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在孩子上手術檯前提出對麻醉的抗拒。”口腔醫院麻醉科主任吳志說,因此,醫護人員都養成了向父母介紹、解釋麻醉相關問題這一手術“先行”程式。他說,孩子,尤其是4歲以下幼兒,幾乎無法完全配合手術,所以必須使用麻醉,但是,不知道父母們是從哪裡聽說麻醉可能影響孩子的智力,所以醫護人員得先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一旦遇上急診,搶救時間非常寶貴,可往往總要浪費一些時間在與父母的溝通上。大部分的父母到最後都會被“說服”,但也有的父母一聽非麻醉不可就扔下一句“那我們家孩子不治了”,然後就帶著孩子走了。
  42、麻醉會影響孩子智力嗎?
  其實,之所以對麻醉強烈抗拒,是因為父母們擔心孩子用了麻醉藥會變笨,智力和記憶力不如以前,甚至影響學習和發育,吳主任說:“雖然這種心情可以理解,但這種擔心卻是沒有必要的。”因為,藥物只是暫時對孩子的神經起作用,麻醉過後神經系統運作會恢復正常。目前全世界都沒有機構以及資料表明,在正規麻醉操作下,孩子的智力與麻醉有直接關係。既然難以確定麻醉和孩子智力之間的聯絡,是否也就代表無法排除麻藥對孩子智力的影響呢?吳志解釋,人腦細胞活動和氧氣的多少密切相關,它對缺氧的耐受性很差,一般中斷腦供氧5~8分鐘,就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害。在麻醉或手術過程中,往往由於病人嘔吐、舌後墜堵塞呼吸道、喉痙攣發生窒息等情況,會促使發生腦缺氧。此外,術中心跳驟停、大出血、中毒性休克也會發生腦缺氧,若搶救不及時,會引起不良後果。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對腦細胞的不良影響都是由麻藥引起的。專家指出,小兒麻醉最基本的概念是:睡眠+止痛=麻醉。睡眠對小兒手術非常重要,因為小兒很難忍受手術時固定體位而造成的不適感,因此需要給予足量的藥物安眠。小兒在麻醉清醒過程中有精神恍惚、嗜睡現象,只要呼之能應則是正常現象。
  43、小兒麻醉比成人麻醉風險高嗎?
  雖然孩子因為手術麻醉會變笨的說法是缺乏根據,但小兒麻醉確實比成人麻醉的風險性要高。因此,對年紀稍大的孩子而言,如果在手術中真的能配合,能不麻醉當然還是儘量不麻醉的好,這樣安全係數會相對提高。不使用麻醉的手術與需要麻醉的手術相比,簽署的《手術同意書》是不一樣的。一般如果採取全麻,病人、家屬都需要另外簽署一份“麻醉協議書”,書上一般會標明手術麻醉的危險性有:麻醉意外、休克、重大臟器衰竭、昏迷等。“雖然寫得比較嚴重,但發生機率還是很低的。”但相對而言,孩子出現麻醉意外的可能性還是比成年人大,因為孩子的各個器官發育還不完善,身體代償功能較成人差一些,所以更容易發生麻醉意外。目前常用的麻醉藥有四種:鎮痛藥、止痛藥、肌鬆藥、吸入麻醉藥,而這四種一般混合著用。混合用的好處在於能疊加各種藥的效果同時降低每種藥的副作用,保證每種都使用相對較小量,劑量小副作用就小,但麻醉效果卻是疊加的。每種藥怎麼配、配多少除了通過醫生診斷孩子的狀況得知,還取決於父母提供的孩子健康情況。由於每種麻醉藥都有相對應的適應症和禁忌症,所以父母只有詳細地向麻醉師介紹清楚孩子過往病史、身體狀況,才能保證麻醉師配出效果最好、對孩子危害最小的麻醉藥。
  44、孩子最有可能遇到的麻醉意外有哪些?
  1、呼吸抑止,會導致缺氧。人們可能也是從這個角度判斷,一旦孩子的腦細胞受損,就會影響孩子的智力和記憶力。目前我國的麻醉水平、技術都十分成熟,在實際操作中,這種危害概率非常低。
  2、對孩子其他器官功能的損害,如肝、腎功能。吳志說,確實會存在一點危害,只要是藥物就會有毒副作用,但麻醉對肝、腎的副作用並不比其他藥物大。
  3、孩子可能出現嘔吐現象。這與成年人的風險是一樣的,這是源於個體差異,不會因為病人年齡小發生的機率就高一些。吳志還強調:“我們都是嚴格按照孩子體重確定麻藥用量的,這樣可以確保麻藥剛剛夠。”
  45、為什麼術前6小時孩子不能吃零食與喝水?
  術前2--4小時不能喝水、6—8小時不吃東西是手術麻醉的常識,但很多父母經不起孩子撒嬌,以為喝點水沒多大關係,這是不對的。因為飽食後的患兒,容易因嘔吐發生呼吸道堵塞,繼而引起腦缺氧。因此,胃排空後4小時為手術最佳安全時間。“當然急診另當別論,我們的原則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只能一邊手術一邊嚴密觀測孩子麻醉後的身體反應情況。如果是“急診”裡比較“不急”的情況,就會稍微延遲一點手術時間,儘量既保證手術安全又保證效果。治好其他疾病再麻醉太苛求一些父母認為只有孩子完全健康才能承受麻醉治療口腔手術,其實這是過分苛求。雖然大原則是孩子健康狀態下麻醉手術最合適,但如果孩子一直有慢性咽喉炎好不了,難道就不能麻醉了嗎?相對於一些有慢性疾病的孩子,手術對他們的要求應該是“身體最佳狀態、其他疾病相對較輕”時就可以了。“如呼吸道疾病、慢性疾病都可以挑選孩子病情有好轉的時候進行麻醉手術。”此外,“狀態欠佳”的孩子應該回避麻醉手術。
  46麻醉方法的分類有哪些?
  隨著麻醉藥品、器材、儀器的不斷進步,新的理論技術不斷應用,麻醉方法也不斷充實增多,特別是將幾種麻醉藥物或方法互相配合綜合平衡複合應用日益普遍,使麻醉方法的分類更加複雜。現將麻醉方法分類如下:
  全身麻醉:a、吸入麻醉
  b、靜脈麻醉
  c、基礎麻醉(直腸注入、肌肉注射)
  區域麻醉:a、椎管內麻醉(蛛網膜下腔阻滯、硬膜外間隙阻滯(含骶管阻滯)
  b、神經及神經叢阻滯:頸叢阻滯
  臂叢阻滯及上肢神經阻滯
  腰骶神經叢阻滯及下肢神經阻滯
  軀幹神經阻滯:肋間神經阻滯
  椎旁神經阻滯
  會陰神經阻滯
  交感神經阻滯:星狀神經節阻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