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是如何分類的,怎樣選擇?
臨床麻醉方法大致分為五類:
⑴針刺麻醉:在人體某些穴位或特定部位進行刺激,達到鎮痛的效果。有人認為其不屬麻醉範疇。
⑵全身麻醉:使用麻醉藥使病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暫時受到抑制而產生麻醉狀態。分為將全麻藥通過口鼻吸入、經靜脈輸入和在術前用藥使病人鎮靜或深睡的基礎麻醉三種形式。
⑶椎管內麻醉:俗稱半身麻醉。將藥物注入蛛網膜下腔或硬膜外腔,暫時麻醉通往手術部位的神經,起到鎮痛的效果。麻醉後病人處於清醒狀態,甚至可以感覺到醫生正在進行的手術。
⑷區域性麻醉:將藥物注射在切口周圍或噴在粘膜表面,暫時阻斷身體某一區域的神經,具有簡單易行、安全性大、起效快、藥效消失迅速、副作用小的特點。
⑸複合麻醉:顧名思義就是同時用多種藥物或麻醉方法。此法可有選擇地控制藥物作用,更好地發揮藥效,減少不良反應。麻醉要求安全有效,在積極配合手術的前提下,儘量減輕病人的痛苦,維護病人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選用麻醉方法必須根據病人的體質、年齡、病情、手術方式及對麻醉的要求、現有裝置藥品及麻醉師的技術水平等全面去考慮。
為什麼說“進了手術室命運就全依靠麻醉師了”
這是因為在手術過程中,手術醫生集中注意於手術操作,病人生命體徵都是由麻醉師監控和調整的。麻醉醫師通過麻醉本身的操作使病人達到麻醉狀態,並在術中不斷地觀察血壓、脈搏、呼吸及周圍迴圈的變化,隨時分析病情變化,根據病人對麻醉藥物的反應程度或不良反應調整藥物,在儘量減少病人生理擾亂的情況下滿足手術要求。
手術中還會與手術室護士共同管理輸血輸液,恰當地調節輸液速度及用量,糾正迴圈紊亂及水電解質平衡的紊亂。麻醉師術後還要護送病人回病房,檢查血壓、脈搏和呼吸情況,向病房值班人員交班後方可離去。
為什麼麻醉師手術前必須要看病人?
術前一天,麻醉醫師會到病房訪問病人,瞭解病人的全身情況、化驗結果和打算進行的手術,估計病人的體質和精神狀態,詢問有關病人以往的手術麻醉史和藥物過敏史,根據上述情況制定大致的麻醉方案。還會詢問病人最近服用那些藥物,確定有無對麻醉特別是全麻有潛在危險及禁忌的藥物,如複方降壓片、皮質類固醇類藥物、單胺氧化酶抑制劑和某些鎮靜劑,如有服用,應採取適當措施甚至停止手術來避免在手術影響下潛在危險的發作。
最後麻醉師向病人及其家屬交代麻醉的目的,麻醉的方式,麻醉中可能出現哪些意外及有什麼後果,讓患者家屬有一定思想準備,並通過簽字徵得患者本人、家屬、單位的同意,打消病人或家屬的疑慮,讓病人感到心中有數,愉快地接受麻醉和手術。
全身麻醉對大腦有影響嗎?
人體感覺、運動、情感和智力等能力的高階中樞大都在大腦皮層和皮層下的神經功能區。全身麻醉是對大腦進行暫時性的抑制,從而達到止痛甚至意識消失的效果,這會對大腦細胞產生一些影響,但這是可逆的,當藥物從體內排出和在體內被分解後,藥物的作用也就消失了,病人漸漸清醒,不會留下任何後遺症,腦組織的形態結構並不發生任何改變。因此害怕全身麻醉會使人變傻的擔心是大可不必的。真正因全身麻醉過度造成病人腦細胞損害的是非常罕見的。
麻醉有危險嗎,有那些併發症和意外
麻醉風險是指麻醉過程中的併發症和意外。任何麻醉和手術都對病人是種外來侵入,其藥物作用和操作本身都對病人臟器帶來各種影響:
①麻醉藥物的過敏反應。
②麻醉直接作用使通氣量減小,呼吸次數減少,甚至有時引起呼吸停止,需用人工呼吸加以控制;麻醉對心和腦也有不同的抑制,使其活動減少;麻醉藥物要通過肝腎解毒、代謝和排出,也會對其有影響。
③麻醉引起的缺氧、低血壓也會對全身臟器有負面作用。
④由於操作原因出現感染、導管折斷、呼吸道梗阻等。
另外,不同麻醉方法可能引起不同的併發症。如腰麻有噁心嘔吐、術後頭疼、低血壓、腰背痛等;全麻有呼吸道梗阻、肺部併發症、血壓改變、發熱等。麻醉中還可能會出現一些不可預料的情況,可能與病人個體的差異有關,儘管很罕見,但如同青黴素過敏一樣會給病人帶來損害。儘管如此,這些損害只不過是極少數,且大多為一過性,可很快恢復。隨技術和裝置的不斷提高,麻醉的風險也在不斷減低。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