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是下肢動脈慢性閉塞的重要原因之一,臨床表現為疼痛、無脈、發涼、面板蒼白、間歇性跛行、靜息痛、下肢潰瘍、壞死等,嚴重影響病人生活質量。
根據缺血癥狀的輕重,下肢動脈硬化性疾病可表現為無症狀(指缺乏典型的間歇性跛行症狀)、間歇性跛行(行走時出現的侷限於下肢特定肌群的疲乏、不適、或單純疼痛)、嚴重肢體缺血(靜息痛及下肢缺血性潰瘍、壞死等)以及急性肢體缺血(因動脈硬化性狹窄導致的下肢動脈急性血栓形成所致)等;
診斷:
1、彩超:清楚顯示下肢動脈狹窄或閉塞段的腔內及管壁情況,優點:方便無創傷,不足:病變整體感不足,檢查結果受超聲科醫生技術水平影響。
2、磁共振/CT血管成像:對病變血管狹窄程度和範圍作出明確判斷,有一定假陽性存在。
3、血管造影:診斷動脈阻塞性疾病的金標準,直觀顯示動脈狹窄的部位、形態、程度、栓塞原因、側支迴圈、遠端分支血流等情況。但屬於有創性檢查,目前多做為腔內治療的必要檢查。
4、相關體徵及實驗室檢查等。
血管治療方法
1、外科手術
髂、股總動脈病變手術血管重建一般採用人造血管旁路術,對病人的身體條件要求高、創傷大、住院時間長。
2、腔內介入治療
球囊擴張(PTA)及支架植入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腔內方法。醫生將通過股動脈將一根直徑約2毫米導管插入動脈狹窄處,充盈球囊解除狹窄,必要時置入血管支架防止狹窄段回縮。精確區域性治療,損傷小,避免了大手術,區域性麻醉,術中患者無痛苦。
3、腔內治療與外科手術的療效
隨機試驗對進行外科手術或腔內血管重建進行評估。Holm等報道,對於髂動脈和股N動脈病變,觀察1-4年,兩組患者沒有顯著差異。
結語
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的治療需從病因控制、藥物治療、血管重建等多種治療手段相結合。病人出現明顯症狀後,通過外科手術或腔內介入治療進行血管重建是目前最有效的方法,腔內介入治療在很大程度上代替或補充了外科手術。微創的腔內介入治療已成為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的主要方法之一。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