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泌尿外科學習臨床工作一年,除了醫學技術方面的學習外,還有體會到了我們在社會醫療資源配置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首先,美國的醫療隊伍是由最優秀的人組成的。10多年前克林頓就曾經在國會演講,認為當時的醫生的工資水平雖然已經大大超過平均收入,但歷年增長幅度上低於全社會平均水平,因此建議給醫護人員加薪,“要吸引社會最優秀的人從事醫療工作,把我們的健康託付給高素質的人才”。而我們國家近幾年醫護人員面臨的不斷惡化的從業環境,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大家更願意當官、做生意或者從事其他行業,新加入的醫護人員的素質堪憂。
其次,經濟槓桿調配醫療資源。在美國和日本,在小的城鎮從事醫療工作和教育等工作,其收入並不比大城市少多少,這吸引了包括醫療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的人員,在學有所成後,願意遠離大城市的喧囂,到小地方工作。而我們國家,當醫生只有在大城市才有非常多的病人,才有足夠的收入。
到了小地方,收入大幅減少,孩子接受教育等受限,使得醫療資源分配及其不平衡。要想平衡,不是行政命令能達成的。在全國的城鎮化程序中,努力縮小地區間收入差距,增加中小城市、鄉鎮在醫療、教育等各方面的投入,才能逐漸實現人才向廣大的基層流動,給更多居住在基層的百姓提供服務。
最後,醫療教育的投入不足。在美國,不是醫學院畢業後就可以找地方工作,而是需要在政府資助下,在大醫院接受4-6年的住院醫生培訓,然後才能到基層醫院當全科醫生;若想當專科醫生,還需要3年以上的專科培訓,然後到大點的醫院做專科醫生。
而我們國家,醫學院畢業時的醫生經驗和水平都不足以勝任全科醫生或專科醫生,一部分人考取碩士或博士接受了繼續教育,而其他直接去中小醫院的人卻很少有在高水平醫院繼續接受教育的機會。因此加劇了大醫院和基層醫院之間的醫療資源不平衡。
在醫療資源不平衡的前提下,本來應該在基層醫院解決的簡單診治,也都帶到了大醫院解決,這造成了大醫院的人滿為患,造成了看病難的大環境。即使是發達國家,其醫療問題也是個大問題,我們不能照搬別人的經驗。但是有一點,應當制定發展計劃,持續改進醫療隊伍建設,完善醫療資源分配,最終使百姓大部分病痛都能就近找到值得信賴的醫院和醫生來解決,只有大病才需要到大醫院診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