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後需要擴肛,以往是巨結腸手術治療後康復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因為巨結腸手術過程中需要將結腸和肛門縫合在一起,稱為“吻合”;吻合口癒合過程中伴隨纖維組織增生,瘢痕纖維化後就有縮窄的可能性,所以需要用金屬棒(也就是人們常說的“擴肛器”)擴張吻合口,擴肛器的尺寸由細到粗,約1-2周增大一個型號。以往的手術方式中,每個小孩均需要常規擴肛,時間要持續到術後3個月左右,部分患兒甚至要到術後6個月。
擴肛的好處是很明顯的,它可以防止肛門狹窄,以及因為肛門狹窄造成的排便困難和便祕復發。另外,擴肛還能保持大便通暢,緩解腹脹,減少腸炎發生率。
擴肛的壞處,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跟它的好處一樣的引入注目:反覆擴肛容易造成吻合口粘膜的撕裂,伴隨的是吻合口出血,據統計,90%以上的患兒在擴肛的時候伴隨有肛管的出血,並且於多次擴肛反覆出現。在撕裂、癒合交替進行時,吻合口慢性炎症反應漸漸形成,導致對大便的感知及控制能力受到影響,也會引起肛周疼痛及排便疼痛。部分患兒術後出現的直腸粘膜脫垂,也可能與反覆擴肛有一定關係。
另外,擴肛引起的最直接,也是最頭疼的是患兒配合度差,哭鬧,痛苦,恐懼,家屬看在眼裡非常心痛,引起患兒及家屬的雙重的心理陰影。家屬的不忍心,導致擴肛不到位,從而引起肛門狹窄及便祕復發,這種情況臨床上時有發生。從很多巨結腸患兒的父母在qq群裡的討論可以看出,巨結腸術後擴肛,是家屬及患兒的一段非常痛苦的回憶。
我們的對策是改良手術方式,在腹腔鏡下行巨結腸Duhamel術。這種手術方式最早起源於歐洲,自從1956年法國醫生Duhamel介紹了這種新的手術技術並將其應用於治療嬰兒先天性巨結腸以來,這種手術方式逐漸被學習和接受,在歐洲受到小兒外科醫生的推崇,據英國小兒外科協會的一項最新調查結果表明,在歐洲62%的醫師更喜歡採用Duhamel術式治療先天性巨結腸。
我國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呢?在我國,治療成人便祕有類似的手術方式,稱為“金陵手術”,其實質也是Duhamel術,金陵手術由南京軍區總醫院率先開展並在全軍及全國推廣經驗,療效確切。但是在小兒,Soave術式是應用最廣泛的先天性巨結腸手術方式,相比之下,雖然小兒的開放的Duhamel術式也開展了幾十年,但樣本量少。而微創的腹腔鏡Duhamel術,是由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小兒外科的湯紹濤教授首先在國內報道。湯紹濤教授將傳統的腹腔鏡Duhamel手術進行改良,使之更適合於小兒。目前湯教授所帶領的團隊開展的Duhamel術式在選擇病人時,也很認真和嚴謹。對於長段型巨結腸症或頑固性便祕患兒,Duhamel術式較傳統的Soave術式的優勢非常明顯,並且有很多隨訪資料和證據支援。他們將該手術的一個重要步驟---離斷結腸,從腹腔內操作改良為肛門外操作,使腹腔內的創傷更少,也使切除過程更加確切,更加易行和準確,基本避免併發症的發生,同時腹壁的創傷也明顯減小。
湯紹濤教授在巨結腸的診治方面有很高的聲譽,他多次在小兒外科的全國會議上表演這種手術方式,同時也受邀參加過多次國際會議,在世界小兒外科學術界報道我們的手術經驗和技巧。這種聲譽是有淵源的。湯教授帶領的團隊最早在中國開展巨結腸的微創治療,獲得衛生部的基金支援以及所在的協和醫院的大力支援,其研究成果早在2005年已經獲得湖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湯教授本人致力於巨結腸的治療已有30多年,致力於微創手術治療也已經有14年,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和技巧,更可貴的是,他的團隊有大量的病例隨訪和複查的資料,有病人術後長期觀察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結果和預後資訊,對指導病人治療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根據湯教授的研究結果,Duhamel吻合術優點除了無需擴肛,還從根本上防止了肛門狹窄,目前接受這種手術方式的患兒無一例出現吻合口瘻,這兩點大大優於Soave術。同時Duhamel術可以減少腸炎發生率,在病例隨訪資料中有詳細的資料支援這一點。更直接的,患兒家屬對手術效果和排便功能的恢復,滿意度很高,也為這個手術的開展和推廣奠定了基礎。
不擴肛的微創鉅結腸手術-腹腔鏡Duhamel術,不僅改善病人的體驗,同時大大改善功能的恢復,帶來更少併發症,更多健康,不僅關注“肉體微創”,而且關注“心理微創”,和“功能微創”。腹腔鏡巨結腸手術很多醫院都在開展,雖然都是肚皮上幾個“小洞洞”,但肚皮裡面的學問卻大不相同。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