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1,女,17歲,高考前查體發現心臟雜音2月餘,為行微創治療,住入我院心臟外科。結合病史、體徵及輔助檢查,診斷為“先天性心臟病、房間隔缺損”。超聲心動圖示:房缺為繼發孔型,直徑26mm*20mm,距下腔靜脈殘端6mm,主動脈側無殘端。科室討論後,認為可以行改良經皮導管法(不需要X線引導下)房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經過充分術前準備,在相關科室醫護人員的密切配合下,谷興華副主任醫師在我院“一站式”雜交手術室為患者行房間隔缺損介入封堵術。穿刺股靜脈,在心臟超聲的引導下,選用合適的國產房缺封堵器,一次封堵成功。整個手術過程未應用X線引導,手術操作用時僅為20分鐘。患者2,男,16歲,房間隔缺損為繼發孔型,直徑27mm*22mm,距下腔靜脈殘端僅為4mm,同樣採用改良導管法,封堵成功。術後第三天,複查超聲心動圖、胸片、心電圖和血常規,示:封堵器形態滿意,無殘餘分流,二尖瓣和三尖瓣無反流,竇性心律。結果滿意,均治癒出院。
房間隔缺損作為最常見的先心病之一,其治療方式也最能體現心臟病微創治療的發展動態,主要包括:經皮導管法介入封堵、外科微創經胸小切口介入封堵、腋下小切口修補、胸骨下段小切口修補、全胸腔鏡下修補、“達芬奇”全機器人下修補等。作為不需要體外迴圈的房缺介入封堵術,在全世界得以廣泛應用。但是以上介入封堵術都有各自的優缺點,經皮導管法需要X線引導,醫生和患者不可避免地受到X線損傷;外科微創法也不可避免地對患者造成切口、心臟的創傷。新開展的改良經皮導管法介入封堵術就是避免了傳統導管法和外科微創法的以上主要缺點,是目前最好的介入封堵方法,即:不需要X線引導,完全在心臟超聲的引導下,穿刺股靜脈,完成手術。改良經皮導管法介入封堵術的原理簡單,無需特殊裝置,在以往之所以沒有大量開展,一方面和醫生的理念、操作習慣有關,另一方面對醫生有一定要求,例如應具有較豐富的心臟超聲引導下外科微創小切口介入封堵和導管法介入封堵的臨床經驗、心臟超聲閱讀能力、較強的導管和導絲操控手感以及一定的心臟解剖結構空間想象力。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