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治療科 主治醫師 夏向文

  肝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佔位性病變,好發年齡組為30~50歲,可單發或多發,大部分生長緩慢,少部分可在幾年內迅速生長。50%~70%的患者無臨床症狀,少數瘤體較大者可出現 壓迫症狀,B超、CT增強掃描、MRI和肝動脈造影對本症的診斷有較強的特異性。

  一、肝血管瘤的病因

  肝血管瘤的病因尚未明確,多認為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毛細血管擴張;

  ②肝組織區域性壞死後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壞死後的肝組織周圍血管充血、擴張、最後形成空泡狀;

  ③肝內區域性血迴圈停滯後,致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肝內持續性靜脈血淤滯,導致靜脈膨大;

  ④肝內出血、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後形成血管擴張;

  ⑤ 血管發育異常致血管海綿狀擴張,此為最易接受的學說。

  二、肝血管瘤的型別

  肝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者常需顯微鏡下診斷,大者可至盆腔,重達18kg以上。常位於右葉,90%為單發,腫瘤呈紫紅色或紫藍色,質多柔軟,界清,切面呈網狀。肝血管瘤可分為四類:

  ①肝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切面呈蜂窩狀,積壓竇腔由纖維組織分隔,壁內由內皮細胞覆蓋,腔內充滿血細胞及機化血栓,纖維隔內有小血管及殘餘膽管,可有鈣化或靜脈石。

  ②硬化性血管瘤:血管腔塌陷或閉合,間隔纖維組織極豐富,血管瘤呈退行性改變。

  ③肝毛細血管瘤:少見,血管腔狹窄,間隔纖維組織豐富。

  ④血管內皮細胞瘤:少見,介於良性腫血管瘤與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兩者之者。

  三、肝血管瘤的臨床表現

  肝血管瘤的臨床表現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增長速度及肝實質受累程度有關,小者無症狀,大者可有上腹不適、腹痛、腹脹、噁心、嘔吐、長期低熱等,少數巨大者可有黃 疸、貧血及出血傾向,血管瘤自發破裂引起腹腔內出血者罕見。體格檢查大多數無陽性體徵,偶可觸及腹部包塊,包塊與肝臟相連,表面光滑,質地柔軟,有囊性感及不同程度的壓縮感。

  四、介入治療肝血管瘤的適應症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療方式主要是肝動脈栓塞。

  肝動脈栓塞治療肝血管瘤的適應症:有症狀者、血管瘤破裂出血者、腫塊直徑大於5cm者、腫瘤有增大趨勢者或腫塊位於肝包膜下有可能在外力下破裂者。一般病變較小且趨於穩定、無臨床症狀者可臨床觀察,暫不處理。

  五、介入治療肝血管瘤的禁忌症

  總體來說,肝動脈栓塞治療肝血管瘤無絕對禁忌症,但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六、肝動脈栓塞的優點

  肝動脈栓塞是治療肝血管瘤的一種有效方法,其優點是適應症寬、損傷小、恢復快、療效好。

  七、介入治療操作過程

  經皮穿刺,常從股動脈內插管至肝動脈,先行肝動脈造影,肝動脈造影后根據造影所見,將導管超選擇插管至靶血管,作相應的栓塞治療。如能越超膽囊動脈者,可使用無水酒精或魚肝油酸鈉,再用明膠海綿加強栓塞,否則根據腫瘤血管情況謹慎使用。如未能越過胃十二指腸動脈,則使用碘化油加明膠海綿條較安全。但栓塞的水平應達異常血竇。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