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治療科 主任醫師 彭強

  肝血管瘤是最常見的肝臟良性腫瘤,肝血管瘤女性多見,男女之比1:5-10,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段,目前治療方法有介入治療和外科手術治療。介入治療適應症寬、創傷小、恢復快、療效好,已成為目前肝血管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一、病因與病理

肝血管瘤的病因尚未明確,多認為與先天發育異常有關,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①毛細血管組織感染後變形,毛細血管擴張。

②肝組織區域性壞死後血管擴張形成空泡狀,壞死後的肝組織周圍血管充血、擴張,最後形成空泡狀。

③肝內區域性血迴圈停滯後,致血管形成海綿狀擴張,肝內持續性靜脈血淤滯,導致靜脈膨大。

④肝內出血、血腫機化、血管再通後形成血管擴張。

⑤血管發育異常致血管海綿狀擴張,此為最易接受的學說。

  肝血管瘤大小不一,小者需顯微鏡下診斷,大者可至盆腔,重達18kg以上,臨床所見多較大。常位於右葉,90%為單發。腫瘤呈紫紅色或紫藍色,質多柔軟,境界清晰,切面呈網狀。肝血管瘤可分為4型。

  (1)肝海綿狀血管瘤最常見,切面呈蜂窩狀,血竇腔由纖維組織分隔,壁內由內皮細胞覆蓋,腔內充滿血細胞及機化血栓,纖維隔內有小血管及殘餘膽管,可有鈣化或靜脈石。

  (2)硬化性血管瘤血管腔塌陷或閉合,間隔纖維組織極其豐富,血管瘤呈退行性改變。

  (3)肝毛細血管瘤少見,血管腔狹窄,間隔纖維組織豐富。

  (4)血管內皮細胞瘤少見,介於良性肝血管瘤與肝血管內皮細胞肉瘤兩者之間。

  二、臨床表現

  肝血管瘤的臨床表現與腫瘤的部位、大小、增長速度及肝實質受累程度有關,小者無症狀,大者可有上腹不適、腹脹、腹痛、食慾下降、噁心、長期低熱等症狀,少數巨大者可有黃疸、貧血及出血傾向,肝血管瘤自發破裂引起腹腔出血者罕見。

  三、介入治療適應症與禁忌症

  肝動脈栓塞治療肝血管瘤的適應症:有症狀者、肝血管瘤破裂出血者、腫塊直徑大於5釐米者、腫瘤有增大趨勢者或腫塊位於肝包膜下有可能在外力下破裂者。總體來說,不論部位、範圍、數量均可,肝動脈栓塞治療肝血管瘤無絕對禁忌症,但嚴重肝、腎功能不全者慎用。

  四、介入治療方法

  肝血管瘤的主要血供來自肝動脈,門靜脈基本上不參與供血(極少見為門靜脈供血),此為肝動脈栓塞術治療肝血管瘤的理論基礎。肝血管瘤介入治療的具體方法是採用經皮穿刺,常從股動脈內將導管插進肝動脈。先行肝動脈造影,再根據造影所見,確認肝血管瘤供血動脈,將導管超選擇插管致腫瘤靶血管,並注射適量的藥物和栓塞劑,來進行硬化栓塞治療。常用的栓塞藥物有平陽黴素與碘化油乳劑、明膠海綿等,術後可有低熱,區域性不適應及噁心等反應,一般持續3天后多可恢復正常。

  五、介入治療療效

  肝血管瘤主要是有充滿血液及擴大的肝血竇組成,介入治療注入的栓塞劑進入並停留在這些血竇中,使血管瘤血竇內皮細胞破壞,血栓形成,血竇永久性閉塞。這樣腫瘤就會縮小或消失,也不會破裂出血,達到了治療作用。我院成功進行了數例肝海綿狀血管瘤介入治療,無一例併發症出現,治療後3-6月瘤體均有明顯縮小,一年後約40%左右患者瘤體完全消失。其中一例女性患者肝血管瘤最大徑24cm,腹部明顯膨隆,第一次介入治療後9個月複查最大徑為16cm,第二次介入治療後12個月複查最大徑為10cm,腹部膨隆接近消失。因此經肝動脈栓塞治療肝血管瘤創傷小、恢復快(一般住院一週左右)、費用較外科手術低、療效好,併發症低,已成為目前肝血管瘤的主要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