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鍼灸科 主任醫師 楊毅紅

  鍼灸科實際上是一箇中醫全科。我個人認為,一個好的鍼灸醫生應有一箇中醫全科醫生的理念。多年行醫中,不少是因腸胃病就診或以腸胃病作為兼證就診的,臨床療效令人鼓舞。有的經過了正規檢查,胃鏡、腸鏡、鋇餐、鋇灌腸、B超等,得出了各種胃炎(潰瘍)、胃下垂、十二指腸炎(潰瘍)、結腸炎(潰瘍)、腸功能紊亂等等結論;有的未做檢查。但所有腸胃病,總不外乎食慾差,精神不振、面色無華、胃脹胃痛,噁心嘔吐泛酸,腹脹腹痛,便祕腹瀉等等。中醫觀點是:(脾)胃是後天之本,生化之源。胃是水穀之海,主“受納腐熟”,即主管盛受、消化;大腸小腸主“分清泌濁、傳化物”,即主管吸收、排洩。它們在六腑中佔據三腑,上下相連,功能相關。都是以通為用、以通為順的。

  1、日常保健:俗話說,病要三分治,七分養,此話對於胃腸病是最恰當不過了。首先,飲食時間要規律,一日按時三餐或醫生指導下的少吃多餐;第二,飲食種類要科學均衡,主、輔食齊全而適量,易消化;第三,在腸胃不健時要避免生冷、肥甘厚膩、辛辣香燥、菸酒、濃茶、濃咖啡,平時也要少吃(喝)。第四,絕對避免暴飲暴食、酗酒。第五,保持心情舒暢,壓力不能太大,很多胃腸病就是精神過於緊張造成的。這五點雖是老生常談,但必須注意。

  2、中成藥箱:

平時胃口不好、胃腹飽脹、舌苔白厚時服用香砂六君丸或香砂養胃丸;胃口不好、腹脹、大便稀溏伴有臉色蒼白、頭昏、睡眠不好時服用歸脾丸;煩躁易怒、腹脹多氣時服用逍遙丸;受涼或吃了寒涼食品吐瀉時要服藿香正氣液(丸);偶而吃多了要服保和丸或健胃消食片幾次就行。以上其它幾種情況服藥如感覺好就說明藥理對路,應服2瓶(盒)以上,以期鞏固療效。

  3、鍼灸穴位:中醫認為,腑會中脘,有胃病者中脘穴有按壓痛,經常按按有好處,中醫還講,“要得安,關元、三裡常不幹”。指經常艾灸或揉按關元穴、足三裡穴,有強身健體,促進消化代謝多方面的作用。中脘是胃的募穴,六腑的會穴,居胃腸病穴位之首。關元在肚臍正下一橫掌寬處;中脘穴正在上腹中央(肚臍以上為上腹),胃病者按壓就痛(實證)或舒服(虛症); 足三裡在小腿,髕骨下一橫掌寬(縱座標),脛骨旁一拇指寬(橫座標)。與中脘相對的背部脊柱兩旁約2--3釐米是脾俞、胃俞。雙虎口掐肋,大拇指在前,與中脘在一水平線上,四指在後,距脊柱3釐米左右,正好在脾俞、胃俞一帶,相鄰的膽俞、三焦俞也是消化方面的重要穴位,所以不怕準確性不夠。還有最方便的合谷(虎口)和內關(腕上3--4釐米,掌心側)。急性腹瀉要艾灸天樞(肚臍兩旁3釐米)關元,比輸液效果還快。經常揉按這些穴位,實證按起來會痛,虛症按起來會舒服,都應該多揉按。實證還可以拔罐,虛症則多灸。久而久之,胃腸病就好起來了。

  4、求醫:如果病情較重,則應找正規醫院內科,尤其是消化科系統規範治療,許多胃病由於用藥不規範或療程不足等原因影響了恢復。鍼灸對於中西藥用藥不能耐受者,有相當不錯的效果,如慢性胃痛、慢性腹瀉,甚至對胃癌手術後患者也有改善呢!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