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邢毅

  三叉神經痛的病因
  1、中樞性病因三叉神經痛的陣發性提示一種感覺性癲癇樣的放電,放電部位可能在三叉神經脊束核內或中樞其它部位。三叉神經痛的突然發作、持續時間短暫、有扳機點、抗癲癇治療有效、加之在疼痛發作時中腦處記錄到局灶性癲癇樣放電均支援中樞性病因學說。但此學說難以解釋臨床所見的許多現象。
  2、周圍性病因即病因在半月節到橋腦之間的後根部分,文獻報告多傾向於周圍病變,有以下學說:
  ①機械性壓迫或牽拉三叉神經根,主要是臨近的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
  ②動脈硬化引起三叉神經的供血不足
  ③多發性硬化或自發性脫髓鞘疾病。
  ④家族性三叉神經痛。
  多數臨床資料表明血管壓迫三叉神經根是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的主要病因。
  三叉神經痛的危害
  1、長時間的三叉神經痛的危害可引起迴圈系統、神經內分泌、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等一系列生理活動的變化。
  2、三叉神經痛引起交感神經系統活動性增強,使外周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率加快。
  3、三叉神經痛病人時常心情焦慮,很容易煩躁,許多患者的精神活動處於抑制狀態,悲觀失望,不能忍受其痛苦,甚至產生輕生的念頭。長時間的抑鬱會使病人表情淡漠,對外界變化反應遲鈍。
  三叉神經痛的發作特點:
  1、疼痛發作前常無預兆,為驟然發生的閃電式、短暫而劇烈的疼痛,每次發作時間由數秒鐘至一二分鐘而驟然停止。

  2、三叉神經痛疼痛的性質多種多樣,可呈撕裂樣、電灼樣、刀割樣或針刺樣等,讓患者感到痛不欲生。
  3、患者有觸碰點,觸碰面部某一部位可誘發疼痛,多在鼻翼旁、上脣及牙齒等處,一觸即發,以致患者不敢洗臉、刷牙、理髮、吃飯和說話等。
  4、痛性抽搐:面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口角牽向一側。
  5、伴發症狀:面部潮紅,面板溫度增高,結膜充血、流淚、唾液分泌增多、鼻粘膜充血、流涕。
  鑑別診斷
  1、舌咽神經痛
  部位:一側舌根、軟顎、扁桃體、咽、耳道深部。
  2、蝶顎神經痛(Sluder神經痛)
  疼痛自鼻根開始,主要分佈於下半面部,產生眼球、鼻、上齒、顴、顎、咽部不適,還可向頸、肩和上肢擴充套件,無觸發點。
  3、三叉神經炎
  可因感冒、鄰近組織炎症、糖尿病、中毒等引起。
  疼痛為持續性,有時伴有運動支功能障礙。
  4、不典型面痛
  部位難以準確確定,性質為“麻木痛”、“燒灼痛”、“蟻走感”,常超出三叉神經分佈範圍,不會因輕微碰觸激發疼痛。
  疼痛多為持續性,程度可有起伏,但很少有間歇期。
  多見於年齡較輕的女性。
  5、其他:牙痛,皰疹後神經痛,繼發性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的顱內段解剖
  走行:從橋腦基底與腦橋臂之間發出,斜向上方走行至巖尖,為硬膜形成的Meckel腔所包繞,由此進入中顱窩,此處巖骨表面形成三叉神經壓跡。

  分支的位置關係:感覺根中第三支位於下外側,第一支位於上內側,而第二支位於二者之間,三支間有諸多吻合。運動根位於第一支的內上側。
  三叉神經感覺根的剖面呈橢圓形,橢圓長軸與身體長軸的夾角為10~80 °,多為40~50°之間。
  三叉神經入橋腦處有大約15支小的神經根(motor或abberant sensory rootlets),有時術中不易辨認清楚感覺和運動根,感覺根按照三支的位置關係進入三叉神經的三支。
  很多時候,小腦形成的區域性脣樣突起會影響三叉神經入腦幹連線處(root entry zone,REZ)的顯露。
  三叉神經痛的治療原則
  初期發病首選藥物治療,保守治療無效時考慮手術治療。
  常見的責任血管
  ①小腦上動脈(55%),小腦上動脈可形成一向尾側延伸的血管襻,與三叉神經根部接觸,主要壓迫神經根的上方或上內方。
  ②小腦前下動脈(30%),一般小腦前下動脈從下方壓迫三叉神經, 也可與小腦上動脈一起對三叉神經形成夾持壓迫。
  ③基底動脈,隨年齡增長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基底動脈可向兩側彎曲而壓迫三叉神經根。
  ④其它少見的責任血管還有小腦後下動脈、變異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動脈)、腦橋橫靜脈、外側靜脈及基底靜脈叢等。
  三叉神經微血管減壓術
  理論基礎:三叉神經痛是由於感覺根進入腦幹段受到搏動性壓迫所致。REZ
  區對搏動性和交叉性血管壓迫特別敏感,而該段以外的周圍神經因有神經膜細胞包裹而不易發生微血管壓迫性疼痛。老年人由於動脈硬化導致動脈移位或延長,血管壓迫REZ區,此區為三叉神經的Schwann細胞在腦幹處的終止,在中樞和周圍髓鞘之間形成0.5~25px的無髓鞘袋,僅被少突膠質細胞纏繞。微血管的壓迫使REZ的神經纖維之間形成偽突觸,導致傳導短路。
  手術步驟:患者側臥位,外耳道水平做長約125px的弧形切口,分離枕部肌
  肉,暴露顱骨的範圍向上至橫竇以上,向外至乙狀竇以外。露骨鑽孔,骨窗形成,2.5×62.5px大小以內;硬膜以乙狀竇側為基底,弧形切開。腦板牽開小腦上外側,CPA池充分放液。沿小腦外側向深方探查,銳性分離蛛網膜,小心保護面聽神經,巖靜脈儘量保留。調整顯微鏡深度,銳性分離蛛網膜,清晰暴露三叉神經REZ及其周圍血管,小心辨認責任血管(offending vessels),多為動脈,最常見SCA,其次為AICA,有時為基底動脈,甚至PICA;偶為靜脈壓迫,靜脈最常見為巖靜脈分支。充分鬆解神經與血管間的蛛網膜,適當大小的Teflon棉墊於二者之間。
  手術療效:早期手術效果在患者麻醉清醒後面部疼痛即消失,多數報道近期
  有效率為82~95%。約有40%的患者在術後幾周內仍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2~8周內緩解。
  術後復發:在3~10%之間,術後復發多發生在手術後頭1~2年內,術後5
  年複發率在2%以下,術後10年複發率在1%以下。
  復發的影響因素:三叉神經REZ有動脈壓迫者不易復發,術中未發現有動
  脈壓迫或壓迫血管為靜脈者,術後複發率高。病史在7年以下的患者手術療效好,大於7年者容易復發。女性容易復發。多分支受累比單個受累效果差,但與側別無關。既往三叉神經手術史也是遠期療效的影響因素,以往曾行三叉神經射頻熱凝治療、三叉神經根切斷術或伴有感覺障礙者效果差。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