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張精勇

  腎動脈狹窄導致的腎血管性高血壓屬繼發性高血壓,腎動脈狹的主要臨床表現是腎血管性高血壓和缺血性腎病,在頑固性高血壓患者中經血管造影證實有腎動脈狹並實施介入治療使血壓得到控制的佔64%,還可使79%的腎動脈狹患者的腎功能穩定。

  腎動脈狹窄CTA表現

  腎動脈狹窄不治療會有什麼後果呢?

  腎動脈狹窄會導致腎血管性高血壓、腎臟萎縮、終末期腎病等。因此需要我們加強對該病的認識,早期診斷和積極干預以保護或恢復患者的腎功能,改善預後。

  導致腎動脈狹的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腎動脈狹窄、肌纖維發育不良和大動脈炎。青年患者多見於後兩種疾病,中老年患者以動脈粥樣硬化為主。

  當患者具有以下表現時懷疑腎動脈狹窄:

  1、30歲之前出現高血壓或55歲之後出現嚴重的高血壓。

  2、近期突然持續性惡性高血壓。

  3、聯合應用三種以上包括利尿劑在內的降壓藥物仍然控制不佳的頑固性高血壓。

  4、存在難以解釋的腎萎縮或雙腎大小不等(直徑相差大於1.5釐米)。

  5、老年人不明原因的腎功能不全和缺血性腎病。

  當出現腎動脈狹窄時,主要會出現以下症狀。

  1、腎血管性高血壓

  腎動脈狹窄的患者大多沒有高血壓病家族史,它的特點是高血壓進展迅速,並且血壓不易控制。舒張壓增高明顯(常超過110―120mmHg),可表現為惡性高血壓(血壓急驟升高,舒張壓持續大於130

mmHg,)。

  2、腎功能不全表現

  部分病人有高醛固酮血癥(導致低鉀血癥)、輕度尿異常、腎功能受損(缺血性腎臟病)。

  3、原發病表現

  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者多發生在老年人,可出現腦卒中、冠心病、外周動脈硬化及眼底改變;由大動脈炎引起者,多為青年女性,可出現發熱、關節痛、無脈等表現。

  輔助檢查主要使用腎B型超聲、腎血管彩色多普勒超聲、計算機斷層掃描血管顯像(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無創檢查。血管造影被認為是RAS診斷的“金標準”,但一般不單獨用於腎動脈狹窄的診斷,多與腎動脈狹窄的血管腔內治療同時進行。

  治療RAS的主要目標是控制高血壓以防止高血壓的各種併發症,糾正嚴重的RAS以防止腎功能減退或使已受損的腎功能得到恢復或改善。

  對於腎動脈狹窄的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介入治療:

  1、藥物治療:不能改善患腎缺血,僅能幫助控制高血壓。應用控制血壓的藥物仍是腎動脈狹窄的治療基礎。通過控制血壓或緩解腎功能惡化,在大多數患者中取得一定的療效。適用於狹窄小於50%,臨床症狀較輕的患者,血運重建可能無效或風險過大者以及血運重建後的輔助治療。

  2、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療效確切,併發症低的特點。應作為首選治療方法。介入治療方法包括經皮腔內腎動脈成形術和腎動脈支架植入術。

  主要是通過股動脈穿刺,將帶有球囊的導管插入狹窄的腎動脈,然後充脹球囊,由內而外擴張狹窄的腎動脈到正常口徑,此法尤適用於纖維肌性發育不良患者。由於動脈粥樣硬化及大動脈炎患者在擴張術後易發生再狹窄使治療失敗,故這些患者可以在擴張術後放置血管支架,以防止術後的狹窄。介入治療具有創傷小,安全性大,術後恢復快等優點,如今已在全世界廣泛應用,成為治療腎動脈狹窄的首選方法。

  腎動脈狹窄造影表現

  腎動脈植入支架後狹窄消失

  3、手術治療:主要包括腹主動脈-腎動脈旁路術、腎動脈內膜切除術、腎動脈狹窄段切除對端吻合術、自身腎移植術使病腎獲得血供,無法進行上述治療時可考慮切除病腎。手術方法的缺點是創傷比較大,但治療效果是非常可靠的,還可用於治療不適合經皮腔內腎動脈成形術的患者。因為介入治療技術的成熟應用,手術治療目前應用逐步減少。

  每位患者的治療方案的制定,必須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年齡、經濟狀況及相應的風險進行綜合評價,制定個體化治療策略。總之,藥物治療是其他治療手段的基石,在藥物治療基礎上的腎動脈介入治療,具有成功率高、創傷小及手術安全性高等優勢,已成為治療的首選。雖然外科的腎動脈血管重建術存在不足,但對於一些特殊患者,仍是一種不可替代的治療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