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科 副主任醫師 塗一世

  抽動障礙(ticdisorder,TD)的預防包括病因學預防、對家長和照管者的健康教育,對該疾病早期發現、早期診斷。預防工作主要是預防疾病復發,減少患兒功能損害,提高生活質量。

  1、TD的預防

  減少外界致病因素或誘發因素
  TD病因不明,目前研究認為,TD與遺傳、免疫、神經遞質異常及心理社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關。減少母孕期和出生時不利因素,做到優生優育,減少出生後不良的社會心理因素,以預防疾病發生。感染和免疫學說認為,繼發於鏈球菌感染的自身免疫過程是導致Tourette綜合徵(TS)發生的潛在因素,因此,應積極提高嬰幼兒和兒童期免疫力,減少感染性疾病發生。另外,應減少抽動症狀發生的誘發因素,一些飲食如海鮮、食用色素和新增劑、富含色氨酸等食品可誘發抽動或使原有抽動症狀加重,提示這些可能是TD發生的風險因素。但目前仍缺乏循證醫學證據證實。

  積極治療抽動症狀
  要認識到TD是可治療的,經過治療後的TD患兒可正常生活和學習。藥物治療是基礎治療手段,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進行心理和行為干預是最合適的治療方案。TD常伴發情緒焦慮抑鬱、強迫行為、對立違抗、衝動攻擊行為等,父母面對患兒這些伴發問題應採用行為管理的辦法來處理,並須積極配合相應的藥物治療,不要一味認為患兒不聽話,企圖使用單純教育或粗暴教育方式令其改掉伴發的“壞毛病”。家長不能在患兒面前表現出焦躁、憤怒的情緒。父母對抽動不恐懼、不過度擔心、不手足無措,患兒也能從父母身上得到戰勝疾病的信心。應使家長認識到目前對於TD的治療主要是對症治療,即通過藥物、行為治療、心理健康教育等方法對抽動症狀進行控制和引導。而藥物治療聯合行為治療對於TD的療效肯定。部分家長擔心藥物會影響患兒“大腦發育”,藥物副反應會影響學習,從而自行終止藥物治療,使疾病反覆發作而影響預後。因此,須進行藥物治療相關資訊的教育工作,糾正家長對藥物治療的偏見,提高治療依從性。使家長認識到部分TD如TS需要藥物治療,作為慢性疾病必須堅持長期及規範化治療,遵從醫囑定期複診,症狀消失時須繼續堅持用藥。

  改善家庭環境和促進心理應對能力
  社會心理因素在TD的發生中具有重要地位。兒童在家庭、學校及社會中遇到各種心理事件或引起兒童緊張、焦慮情緒因素均可誘發抽動症狀。而且各種型別TD在應激或焦慮情況下均可能加重,如家庭氣氛壓抑、刻板,家長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對兒童管教過於嚴厲和刻薄,採用打罵、體罰等管教方式;熱衷於搞與兒童年齡和資質天賦不相稱的高強度、高要求“智力開發”或能力訓練等。學校對學生要求過嚴、學業負擔重等亦會使患兒感到生活在緊張與恐懼環境中,情緒不得放鬆,沒有獲得所需溫暖,心理承受能力降低。

  加強對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
  應改善TD患兒父母教養方式和兒童生活家庭環境,降低TD發生風險。有研究發現,TD患兒父母教養方式不良、對患兒高懲罰、過於嚴厲、過分干涉和保護等教養方式均可能促進TD發生。對TD患兒家庭環境因素研究發現,TD患兒家庭反映良好家庭結構因素如親密度、情感表達、娛樂性、組織性評分明顯低於正常對照組,而反映不良家庭結構因素如矛盾性明顯高於正常對照組。共患ADHD和非共患ADHD的TD家庭均存在家庭功能缺陷。對已明確診斷為TD的患兒,父母應接受其存在疾病這一事實,調整心態、積極面對、正確認識疾病性質、積極配合醫生,幫助患兒減輕症狀。部分家長存在錯誤認識及作法,如常對患兒表現行為不理解,認為其故意與家長作對,對抽動症狀及伴發多動衝動或強迫症狀採取懲罰、責罵和威脅的處理方法。研究發現,73.9%的TD患兒父母曾採取責備懲罰方式干預患兒不自主抽動行為。因此,應加強對父母的心理健康教育,避免解決問題的方法。

  減輕學習壓力、改善生活方式、避免症狀加重
  心理壓力或緊張的學習和生活方式往往導致誘發抽動症狀出現或使原有症狀加重。研究認為,患兒如果長時間學習任務過重、學習壓力過大,或長時間接觸電視、沉湎於電腦遊戲等低頻輻射電器及觀看驚險恐怖電視或刺激性強的動畫片,均可導致精神過度緊張而誘發抽動或症狀加重。因此,父母要合理安排患兒的日常生活和學習,勞逸結合,鼓勵和引導其參加各種有興趣的遊戲和活動以轉移注意力,同時應避免過度興奮激動和緊張疲勞。

  患兒因出現抽動症狀而常被同學嘲笑,表現出在同學面前自卑、自信心不足,這時需要學校老師的心理支援。應向學校老師講解與抽動相關的健康知識,使其認識到TD是一種需其配合治療的神經精神疾病,而不是一種故意搗亂的行為。同時,還應讓老師瞭解,TD症狀在心理壓力下會加重或復現,須適時給予患兒安慰、疏導,改善不良情緒、鼓勵患兒建立學習的信心、幫助患兒逐漸改善症狀。同時,還應通過老師教育其他同學,避免取笑或歧視患兒,為患兒身心均營造一種被接納的環境。

  提高患兒應對應激的能力
  來自兒童的不良心理因素主要有內向不穩定個性,常表現為孤僻、被動、要求完美卻缺乏信心、過分敏感、情緒控制差等個性特徵。若此類個性特徵的患兒遇到社會不良心理因素超出神經系統耐受能力時,心理應激易出現 TD等。因此,應加強患兒個性塑造,父母、老師與患兒多溝通交流,積極疏導不良情緒,培養樂觀向上的性格,提高其應對應激的能力。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防止症狀加重或復發

  鼓勵患兒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抽動症狀可隨年齡增長和大腦發育逐漸完善而減輕或緩解,大多數患兒成年後能像正常人一樣工作和生活,對家庭生活無影響。但也有一部分患兒症狀遷延,或因 TD伴發其他心理障礙而影響到正常生活。因此,應鼓勵患兒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適應患病後的生活方式,積極配合治療,爭取症狀早日緩解或部分緩解。

  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
  因運動性抽動和或不自主發聲症狀均會影響患兒上課,注意力容易分散,學習成績因此不佳;同時,症狀表現遭受同學嘲笑、譏諷會使患兒產生焦慮與抑鬱情緒,繼而影響其學習動力。有研究發現,TD患兒智力基本正常或達到正常水平,其智力與年齡長幼、病程長短關係不大。因此,TD患兒的學習問題是繼發問題,而非因疾病導致智力水平低下影響學習能力所致。因此,應教育患兒對自己的學習能力保持充分自信,保持積極向上的心態,而不是選擇放棄。

  加強社會交往,促進社會功能康復
  TD患兒往往因為抽動症狀而產生自卑感、社會退縮、行為不成熟、社交障礙、口吃及品行紀律問題,嚴重影響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因此,患兒在接受治療同時,應自覺培養班級榮譽感和團隊精神、融入班級、加強交往,多參與同學集體活動或遊戲,在遊戲與玩耍中提高自己社交能力、改善同學關係。

  3、TD的預後

  TD預後相對樂觀,大部分 TD患兒到了成年期後可正常生活,也可勝任所從事的任何工作。來自於臨床和人口學研究表明, 80%起病於 10歲前的 TD患兒在青春期症狀會明顯減少或減輕;至 18歲時, 50%的 TD患兒抽動可停止,延續至成年的 TD嚴重性可明顯減輕;儘管可能殘留輕微抽動症狀,但18歲後人群抽動強度和頻度多數會降至不影響患者社會功能程度。當然,也有部分難治性病例,尤其是伴行為障礙和精神障礙的TD患兒,治療仍存在不少困難,如約20%TD患兒抽動強度不會減弱,仍存在中等程度總體功能損害,甚至部分患兒成年期症狀加重進而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TD患兒成年期的 3種結局: 1/3患兒抽動症狀緩解; 1/3患兒抽動症狀減輕; 1/3患兒抽動症狀一直遷延至成年或終生,可因抽動症狀或伴發的心理行為障礙而影響患兒生活質量。影響TD預後的因素很多,且各家報道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常見因素。共患病 TD患兒存在許多共患病如注意缺陷多動障礙( ADHD)、強迫障礙、情緒障礙和品行障礙等,均增加了TD病情複雜性和治療的難度。有報道稱,共患病不同程度影響TS的預後。Swain等認為,存在共患病是影響患兒功能損害的重要因素,影響預後。

  藥物治療 一般 TD經藥物治療,症狀會有很大程度改善。但有研究認為,目前尚不能完全明確藥物對 TS的預後和疾病自然程序的影響。臨床還發現,許多家長不能堅持讓患兒服藥、藥物治療突然中斷、頻繁更換藥物治療方案等,這些情況均使患兒未堅持系統治療,病情易於復發或症狀加重,往往預後不好。對於共患 ADHD的TD患兒,以往有觀點認為哌醋甲酯可能誘發或加重抽動症狀,近來,Meta分析研究認為,常規劑量哌醋甲酯治療TS共患ADHD 同樣有效且不會加重抽動症狀,同時可樂定可對ADHD和抽動症狀提供最佳聯合療效。但在治療過程尚需密切觀察,謹慎選擇。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如病程長、起病年齡早、生活中經常面臨生活事件、飲食習慣不良等因素常提示患者預後不良,但目前尚缺乏有力證據支援。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