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兒童保健康復專科 主任醫師 李介民

  隨著圍生醫學和新生兒醫學的發展,越來越多小胎齡、低出生體重的早產兒得以存活, 但近年來,早產兒宮外生長遲緩(EUGR)的現象引起廣泛關注,許多早產兒的營養狀況偏離目標。合理的營養支援不僅關係到近期生長和疾病轉歸,而且直接影響遠期預後,充足均衡的營養是保證早產兒健康成長的物質基礎。

  寶寶在住院期間完成了早產兒營養管理程式的第一至二階段,出院後自動進入第三階段――“出院後時期”,即出院至1歲的管理。科學的營養管理有利於早產兒的體格生長、促進神經系統發育、降低成年期相關慢性疾病的風險。

  出院後營養管理目的,是幫助早產兒達到理想的營養狀態,滿足其正常生長和追趕性生長兩方面的需求。重點包括餵養和生長、代謝的評估。

  監測頻率

  出院後6月齡以內每月1次,6~12月齡每2個月1次, 高危早產兒應每月1次。

  監測專案

  1、 餵養評估 出院後1~2周內進行首次評估,內容包括餵養的乳品種類、 每天的奶量、每次餵奶所需時間、有無嗆奶、嘔吐、大小便次數和性狀等 。

  2、生長評估 基本指標包括體重、身長和頭圍。目前國際上對早產兒體格生長的評價按胎齡40周前和40周後採用不同的方法。胎齡40周前參照早產兒生長曲線圖(見下圖),胎齡40周後按校正年齡,參照我國正常嬰兒的生長標準(見下圖)。由於早產兒的追趕性生長常表現在1歲以內,尤其是前半年,因此校正月齡6個月以內理想的體重增長水平應達到同月齡標準的第25~50百分位,身長增長緊隨其後,而頭圍的增長對神經系統的發育尤為重要。

  3、 營養代謝評估 判斷早產兒營養狀況不能侷限於是生長監測,尤其對高危兒應結合血液營養代謝指標綜合評估。常用指標包括血紅蛋白、尿素氮、鹼性磷酸酶、鈣、磷、前白蛋白和25羥維生素D等。

  4、強化營養時間及乳類轉換 一般來說, 高危早產兒強化營養時間需要6個月左右, 但如果能提前達到生長目標,則應逐漸停止強化,避免過度餵養。併發症較多和有宮內外生長遲緩的早產兒可能需強化至校正6月齡以上,甚至1歲。根據體格生長各項指標在校正月齡達到第25~50百分位、小於胎齡兒大於第10百分位、結合體重增長速率是否滿意,在達到追趕目標後,逐漸終止強化餵養。注意避免體重大於第90百分位。

  早產兒出院後醫學管理的制度化和規範化,不僅僅是兒童保健專業隊伍的成長,還需要監護人的理解與配合,醫學科普知識的宣傳也就必不可少啦。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