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耳鼻咽喉科 主任醫師 馮曉輝

  使用鼻內窺鏡和特殊手術器械進行鼻竇外科手術是在七十年代初期由奧地利鼻科學者Messerklinger開創的,因此又被稱為Messerklinger技術。最初這項技術的主要內容是在鼻腔、鼻竇內窺鏡檢查的基礎上對鼻竇進行手術,目的在於依靠鼻內窺鏡視角廣闊、視線可折射的特點來徹底清除竇內隱蔽部位的病變,這對多發性鼻息肉的病人尤為重要。這種手術被稱為內窺鏡鼻竇手術。隨著鼻腔鼻竇粘膜生理學和鼻竇炎、鼻息肉病理生理學研究的深入,人們開始重視鼻腔鼻竇解剖學結構、特異性和非特異性保護功能在鼻竇炎發生和轉歸方面的重要性。在粘液纖毛輸送功能、粘膜分泌功能、中鼻甲的重要作用、解剖學異常與鼻竇炎、鼻息肉發生的關係、病變的鼻竇粘膜手術後轉歸等方面均取得了可靠的實驗與臨床依據,並提出了一系列嶄新的理論。因此,美國鼻科學者Kennedy在1986年率先提出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的概念。

  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最基本的出發點就是:在徹底清除不可逆病灶的基礎上,把糾正鼻腔鼻竇解剖學異常、暢通竇口鼻道複合體和各竇的竇口、重建鼻腔鼻竇的通氣和引流、以及儘可能保留竇內粘膜和中鼻甲等生理功能單位作為手術的基本原則,以此創造改善和恢復鼻腔鼻竇粘膜形態及生理功能的條件來治癒鼻竇炎。這一觀點在九十年代初期得到國際鼻科學界的公認並迅速推廣,使越來越多的鼻外科醫生逐漸拋棄已經習慣了的根治性手術方式,而採用一種小範圍或侷限性的手術來解決廣泛的鼻竇病變。

  一、功能性內窺勻鼻竇手術的創立及其理論依據

  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的理論依據是基於鼻腔鼻竇生理功能和鼻竇炎轉歸的病理生理學機理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裡包括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鼻粘液纖毛系統的活性與功能及其對鼻竇炎發生和轉歸的影響。鼻腔鼻竇的通氣與引流對粘液纖手輸送功能、腺體分泌功能、術後粘膜形態和功能轉歸的影響。鼻腔鼻竇粘膜腺體的分泌功能。鼻腔鼻竇粘膜區域性免疫功能的再認識。中鼻甲的生理功能的深入研究。鼻腔鼻竇解剖學異常與鼻竇炎、鼻息肉發生的關聯。分述如下。

  (一)鼻粘液纖毛系統

  1836年,Sharpy發現鼻腔纖毛都是向著咽部、鼻竇內的纖毛都是向著竇口運動的,以此提出了:“鼻粘液纖毛系統與輸送分泌和異物有關”,奠定了粘液纖毛系統作為一種鼻腔鼻竇非特異性保護功能的理論基礎。

  1、鼻纖毛形態和存在方式

  鼻腔鼻竇粘膜的大部分屬於假復層柱狀毛上皮,上皮表面有從纖毛細胞生長出來的纖毛,每個纖毛細胞大約有250-300根纖毛,大部分纖毛的長度為5-6微米,根部稍粗,尖端稍細,在纖毛的表面覆蓋著一層由杯狀細胞和其它分泌型細胞分泌的粘液,其主要成分為水、無機鹽、粘多糖、粘蛋白和溶菌酶。這層粘液是纖毛運動的必要條件並對纖毛和粘膜上皮產生保護作用。因此稱之為粘液纖毛系統。

  2、鼻纖毛的分佈

  鼻腔纖毛密度是以鼻腔下部最為密集,隨著向鼻腔上部推移,纖毛密度逐漸減低,在鼻竇內,以竇口周圍的纖毛比較密集,竇內粘膜表面為纖毛細胞與分泌型細胞混合存在。

  3、鼻粘液纖毛系統功能

  包括兩個方的內容,一是纖毛活性,二是纖毛通纖毛傳輸速率。纖毛活性是指纖毛自身擺動的特性,正常人鼻粘膜纖毛擺動頻率為每分鐘700-1200次。纖毛傳輸速率是指通過纖毛擺動而形成的一種規律的波浪式運動送液體和微顆粒物質的速度,正常人鼻粘液纖毛系統的傳輸速率為每分鐘7-11毫米距離。一般認為,雖然纖毛傳輸速率是以纖毛活性為基礎,但是纖毛傳輸速率比纖毛活性更具有臨床意義。並不是纖毛擺動的頻率越快其傳輸速率就越高,如果在纖毛擺動不變的情況下傳輸速率減慢,多為纖毛運動紊亂引志,例如當竇口鼻道複合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發生雙側粘膜接觸的時候,最常出現這種纖毛運動紊亂。

  鼻粘液纖毛系統的清潔作用是人體上呼吸道重要的機械性保護功能,它通過纖毛輸送的方式將吸入的塵埃、細菌等有害物質從鼻腔、鼻竇內排出體外。鼻腔內的纖毛輸送方向是朝著後鼻孔,鼻竇內的纖毛輸送是從竇壁的四周朝向竇口。

  額竇內的纖毛輸送方式與其它竇略有差別,是從額竇口內側壁起始,向上繞經上、下壁再到達額竇開口,等於在額竇內迴圈了一週。

  鼻粘液纖毛系統功能與鼻腔、鼻竇感染性疾病的發生和轉歸有密切關聯,纖毛不動綜合症的病人多患有難以治癒、反覆發作的鼻竇炎就是例項。而那些經過了鼻竇根治性手術的病人中,膿性分泌物往往很難消退,這與粘液纖毛系統被破壞有一定的關聯。功能性手術治療鼻竇炎的基本論點,就是以改善和恢復鼻腔鼻竇粘液毛系統功能為出發點。

  4、與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有關的纖毛病理學。

  (1)鼻腔纖毛運動率亂、停止和反向運動

  鼻腔內任何一個部位,如果兩側的粘膜互相接觸,就可以引起區域性纖毛運動紊亂或停止,這一現象突出地表現在竇口鼻複合體區域。正常情況下,中鼻甲在此間呈遊離狀,其內、外、前、下各個表面都不與周圍任何部袋子位直接接觸,一旦兩側粘膜相互接觸,額篩隱窩和中鼻道的纖毛運動就會出現擺動紊亂、反向運動或者運動停止。因此,遊離中鼻甲,解決竇口鼻道複合體區域粘膜之間的相互接觸,改善和恢復此區域的正常纖毛輸送方式是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

  (2)竇口阻塞對竇內纖毛輸送功能的影響

  Reimer(1981)曾在實驗中證實,阻塞上頜開口,竇內纖毛運動減弱,開放竇口後,纖毛運動又恢復。因此解除竇口阻塞,改善和恢復竇內機械性氣壓和氧分壓。是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的又一重要內容。

  (3)炎症和積膿對纖毛運動的影響

  在慢性炎症的病理生理過程中,鼻腔和鼻竇粘膜會發生一些質的改變,如上皮變性、鱗狀上皮化生等,粘膜表面的纖毛會部分或全部脫落,粘液纖毛系統功能可因形態學和分泌功能方面的改變而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控制區域性感染是改善和恢復鼻粘液纖毛系統功能的重要環節,手術後膿性分泌物長期不消退,往往與手術中大面積粘膜損傷、區域性炎症未得到有效控制、粘液纖毛系統功能未能恢復有直接關聯。這就是為什麼要強調在手術中儘可能保留那些病變較輕和有望恢復的粘膜,在手術中掌握這一原則非常重要。

  (二)鼻腔和鼻竇的通氣與引流

  從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的角度出發,通氣與引流既包括鼻腔,也包括鼻竇。鼻腔通氣的程度直接關係鼻竇的通氣度,鼻腔通氣是鼻竇通氣的基礎。但是,鼻腔通氣的好壞並不能直接反映鼻竇通氣的好壞,例如在鼻腔通氣良好的情況下,鼻竇通氣可因竇口鼻道複合體和竇口阻塞而受到影響。

  引流是保證鼻腔和鼻竇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尤其對鼻竇而言。竇口是引流的通道,纖毛輸送功能是引流的基本條件。鼻竇炎的病理生理學轉歸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竇口阻塞與否和能否重建鼻竇的引流,這在滲出性中耳炎的發病機理和病變轉歸中可以得到最有力的證明。

  臨床中影響鼻竇通氣的原因有多種,如下鼻甲肥大、鼻中隔彎曲、泡狀中鼻甲、中鼻甲水腫或息肉樣變性、中鼻甲反向彎曲、鉤突肥大、額周氣房過度發育、竇口鼻道複合體粘膜腫脹肥厚增生、自己肉生長、等等。應該注意的是,在手術時,應對防礙鼻腔和鼻竇通氣引流的病變同時進行處理,即在手術改善鼻竇通氣和引流的同時,必須注意鼻腔通氣的改善,反之亦然。

  已有研究結果表明,在鼻腔、鼻竇通氣和引流改善之後的3-6個月內,水仲、增厚、甚至輕度息肉樣變的中鼻甲和竇肉粘膜可以恢復正常形態,在失去纖毛的粘膜表面有纖毛再生長。為此,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與傳統根治性手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儘可能保留中鼻甲和竇內粘膜,把手術焦點放在如何改善鼻腔、鼻竇的通氣和引流方面。鼻腔、鼻竇通氣和引流的改善可以促使某些已經病變的炎性粘膜形態而後功能轉化為正常,這也是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最重要的理論依據。上頜竇的手術實際上就是鼻腔外側壁的手術,額竇的手術就是額隱窩的手術。既採用小範圍的微創手術解決廣泛的鼻竇病變。

  (三)鼻腔、鼻竇腺體分泌功能

  1、鼻腔粘膜中的腺體

  鼻腔粘膜的腺體非常豐富,在嗅區有嗅腺,在呼吸區有單細胞腺體(杯狀細胞)和固有層中的漿液腺、粘液腺。

  2、鼻竇粘膜中的腺體

  鼻竇粘膜亦為假復層柱狀纖毛上皮,粘膜下腺體的數量比鼻腔少,主要分佈在與鼻腔相通的竇口周圍。鼻腔和鼻竇粘膜正常的分泌功能依靠良好的通氣狀態。鼻阻塞或竇口阻塞一旦發生,必將影響粘膜的分泌功能。

  3、慢性鼻炎、鼻竇炎粘膜腺體病理

  炎症刺激可使腺體增生,粘膜基底細胞可化生為杯狀細胞,這種改變以鼻竇自然口周圍和上頜竇下壁最為明顯,因此認為鼻竇為病人的粘膜病變是從竇口開始逐漸波及全鼻竇。

  (四)鼻腔、鼻竇粘膜的免役功能

  鼻粘膜的上皮細胞(杯狀細胞),粘膜下腺體(漿液腺細胞、粘液腺細胞),血管和粘膜內的某些分泌型細胞(漿細胞、肥大細胞、淋巴細胞、纖維母細胞)不僅產生分泌物,且可由血管滲出血漿蛋白,或由細胞全盛及分泌重要的免役物質,這就是鼻粘膜免役的組織學基礎。由此可見,粘膜是鼻腔、鼻竇自身保護性機制最基本的條件和依靠。為此,最大限度地儲存粘膜以及改善其形態與功能就成為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中首要的出發點,也是與傳統根治性手術的主要區別。

  來源於鼻粘膜的各種具有免役防禦功能的物質可分為非特異性的特異性兩大類,前者為天然免役物質,後者則是在抗原(病原菌/病毒)的刺激下產生,二者共同構成鼻粘膜的免疫屏障。

  (五)對中鼻甲功能的重新認識

  1、分泌功能。

  中鼻甲承擔著鼻腔主要的分泌功能。可為纖毛的活動提供粘液氈,有利於纖毛系統的輸送功能。

  2、溫度、溼度調節作用。

  3、屏障作用。

  形成了保護整個竇口鼻道複合體的天然屏障。

  (1)額竇開口隱藏在中鼻甲垂直部後面的隱窩中。

  (2)篩泡、篩竇被中鼻甲完全遮蓋。

  (3)上頜竇口受到中鼻甲下緣的保護。

  (4)中鼻甲後端遮擋蝶竇開口。

  按照鼻腔氣流動力學理論,由於中鼻甲的遮擋,只有少量進入中鼻道。中鼻甲的特殊位置決定了它必將成為氣流攻擊的首要目標,這可能就是為什麼中鼻甲比鼻腔其它部位更容易發生病變的原因。

  (六)鼻腔、鼻竇解剖學異常與鼻竇炎、鼻息肉發生的關聯

  鼻中隔彎曲:人類鼻中隔軟骨發育完成的時間比顱面骨發育完成晚,可顱面骨發育完成之後,鼻中隔還在生長,由於不能充分發展,致成彎曲。因此大多數人的鼻中隔都會略有彎曲,但不形成功能障礙。但是少數人(10-15%)可形成較嚴重的彎曲,過度的高位鼻中隔彎曲可直接壓迫中鼻甲,導致鼻竇病變。應該進行矯正。

  鉤突肥大:鉤突上端構成篩漏斗內側壁,下端(尾端)參與構成上頜竇自然口,上端肥大可影響額竇引流,下端肥大可引起上頜竇引流。完整切除鉤突是手術中不可缺少的步驟。

  鼻丘氣房過度發育:向上過度發育可佔據整個額隱窩,影響額竇引流。

  中鼻甲反向彎曲。

  泡狀中鼻甲:又稱甲泡。

  篩甲氣房:是篩竇氣房過度發育並向中鼻甲根部擴充套件所致,作為鼻腔、鼻竇解剖學異常的確定主要是根據是否影響竇口鼻道複合體的能氣和引流,這在手術前鼻內窺鏡檢查、CT、閱片及在手術中都可準確判定。一旦確認,即應進行手術修正。

  二、對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的再認識

  (一)對“功能性手術”含義的評價

  Messerklinger在七十年代發現,當鼻腔粘膜表層相互接觸時,區域性纖毛活動會紊亂、停止或出現反向運動,從而造成區域性分泌物瀦留並導致相應區域和監近鼻竇的繼發感染。由於中鼻甲前端、鉤突和篩泡的解剖學異常發生率最高,因此這個區域最容易發生這種粘膜接觸現象。纖毛運動障礙及接蹤百來的就是分泌物瀦留而後的早期感染,而最早受到波及的是前組篩竇。同時又觀察到,中鼻道前端和前篩炎性病變引起的粘膜水腫可逐漸波及其它竇口,如上頜竇自然口和額隱窩,導致上頜竇口和額竇口通氣引充障礙。因此認為中鼻道病變和前組篩竇炎可能是導致其它鼻竇發病的根源。因此認為中鼻道病變和前組篩竇炎可能是導致其它鼻竇發病的根源。進一步臨床觀察表明,儘管額竇、上頜竇內的病變也會逐漸恢復政黨的粘膜形態。根據這一毓的觀察,提出了鼻竇感染的途徑應該是:中鼻道-前組篩竇-其它鼻竇。為了強調這一區域的重要性,Naumann將中鼻道和前組篩竇周圍的附近區域命名為:竇口鼻道複合體。手術的主要目標就是解除竇口鼻道複合體的病變,也就是解除了各個鼻竇病變的根源,同時開放阻塞的各個鼻竇開口使之具備良好的通氣和引流功能,而上頜竇和額竇內的病變是不須處理的。Stammberger曾描述這種手術:上頜竇的手術就是鼻腔外側壁的手術,額竇的手術就是額隱窩的手術,實際上就是指開放竇口的手術。這就是經典的以小範圍的微創手術治療廣泛的鼻竇炎性病變的基本理論概念。後來,Kennedy將這種手術命名為: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

  根據經鼻內窺鏡鼻竇手術的手術範圍、手術型別、處理方式的差別應該將這類手術劃分為三種類型:

  1、經典的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

  2、擴大的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

  3、根治性內窺鏡鼻竇手術。

  (二)對手術名稱的評價

  1、按照經典的功能性手術原則和方式施行竇口鼻道複合體、額隱竄、上頜竇自然開口、而且不傷及竇內粘膜的手術,可以稱之為功能性內窺鏡鼻竇手術。

  2、按照功能性手術原則保留或部分保留中鼻甲、開放了全篩或全蝶篩並保留了全部或大部分竇內粘膜的手術,可以稱之為經鼻內窺鏡鼻竇開放術。

  3、在開放術的基礎上切除了全部或大部分中鼻甲或竇內粘膜的手術,稱之為經鼻內窺鏡鼻竇根治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