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風溼內科 住院醫師 柳玉佳

  中醫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有著非常完整的防治體系,而“治未病”作為中醫學重要的預防思想,早在春秋戰國時的《黃帝內經》中就已經提出:“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如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種防重於治的思想在今天仍有著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類風溼關節炎屬於中醫學“痺證”範疇,是由於人體正氣不足,復感風寒溼等外邪所引起的,以慢性、漸進性、反覆發作性等為特點,是造成我國人群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疾病之一。由於目前臨床上尚缺乏根治該病的有效措施,所以早期預防、早期治療便顯得尤為重要。

  中醫的“治未病”思想,具體到類風溼關節炎,主要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慢病防殘和愈後防變四個方面。

  首先,未病先防。“未病先防”就是指在還沒有發生疾病之前,就採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防治疾病的發生。

  《素問・上古天真論》中說道:“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故能形與神俱”“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素問・遺篇刺法論》指出:“正氣存內,邪不可幹。”,《靈樞・本神》稱之為“養生”,認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金匱要略》認為:“千般M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面板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以上皆指出了“未病先防”的重要性,提示人們日常生活要順應自然,效法自然界四時陰陽消長變化來調攝;情志方面要“恬淡虛無”“精神內守”;飲食方面要“食飲有節”“謹和五味”;勞作方面要“形勞而不倦”,避免“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這些養生之道對類風溼關節炎的預防起著積極的指導作用。如前所述,類風溼關節炎的發病病因包括正氣虧虛和外邪入侵兩個方面,那麼對於類風溼關節炎的預防:一是要扶助正氣,提高機體抵抗病邪的能力。如合理的飲食結構,適當的身體鍛鍊,規律的生活、保持良好的心態,積極各種活動等等;二是要採取相應的措施,積極防止病邪的入侵。如避免風、寒、溼等不良因素的刺激,避免過度勞累,預防各種感染等。

  其次,既病防變。“既病防變”就是說要掌握疾病的傳變規律,在疾病的早期進行干預,採取適當的措施防止疾病的進展和惡化。因此,早診斷早治療、積極正確治療、綜合治療是既病防變的重要措施。

  1、早診斷、早治療:孫思邈《千金要方・傷寒例第一》中指出:“凡人有不少苦似不如平常,即須早道,若隱忍不治,冀望自瘥,須臾之間,以成痼疾”。說的就是如果出現身體不適,精神不振,體力下降等症狀,當馬上進行調理,若不採取措施,只是一味的忍耐,則有可能延誤病情,使損害程度更加嚴重。如類風溼關節炎患者一旦出現低熱,乏力、關節疼痛伴腫脹、晨僵,尤其是手足小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等,應及時就診,進而明確診斷,使疾病得到早期治療。血清學指標類風溼因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及血沉、C反應蛋白等有助於對疾病診斷以及疾病當前活動情況的評估。

  2、積極正確治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言“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瞭解和掌握疾病的的病因病機、發展變化的特點,可在病初就能及時的做出正確的診斷,從而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避免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和傳變。例如對有合併內臟損傷和嚴重血管炎的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應積極採用中藥辨證施治。不能單用祛風除溼止痛之品,而要時時注意保護正氣。使用一些滋補肝腎、強筋健骨、益氣健脾、養血活血的方藥,以遏制骨質的破壞及病情的進一步發展。

  3、綜合治療:針對風溼病的多因素、多屬性的特點,為了能夠早期儘快的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應早期進行合理的綜合治療。明・張景嶽《類經・論治類》指出:“雜合五方之治而隨機應變,則各得其宜矣。”所以,對於類風溼關節炎的治療,除藥物治療、鍼灸、推拿療法外,還應適當配合物理療法、心理療法及其他療法等,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第三,慢病防殘。“慢病防殘”就是說,因為類風溼關節炎基本病變是關節滑膜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極易發生關節破壞,造成肢體殘疾,因而在整個治療過程中,預防殘疾和減輕殘疾程度是非常重要的。

  1、保持最佳姿勢和功能位:仰臥位時上肢取外旋位,大腿保持中立位;坐位時宜用平板靠背椅,背部挺直靠在椅背上,兩腳平放在地上。避免病變關節長期處於屈曲位而引起強直,要動靜平衡,既不能運動過度而造成不必要的消耗,增加疼痛;也不能完全靜止而導致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臥床期間要經常變換體位,每日取俯臥位1-2 h,可使軀體和四肢得到伸展;還可做深呼吸改善心肺功能。

  2、運動療法:急性期患者,關節腫痛明顯者,每日也需要做關節的伸展與屈曲運動,每日進行2-3次,關節腫痛減輕後,逐漸增加活動量,待病情穩定後,可練太極拳、八段錦等。應鼓勵患者儘量自己完成日常生活,防止患者產生過度依賴心理。患者還可以手捏核桃或彈力健身圈,鍛鍊手指關節功能;腳踏自行車,鍛鍊膝關節功能等。《養性延命錄》曰:“養性之道,莫久行、久坐、久臥、久視、久聽……此所謂能中和。能中和者,必久壽也。” 所以,適當的運動,能促進氣血流通,增強生命活力。

  3、心理療法:類風溼性關節炎治療週期長,且容易反覆發作,痛苦大,花費多,家庭和社會壓力大,尤其是出現身殘表現時,更易出現明顯的抑鬱和焦慮等心理反應,不利於病情穩定,易促使病情發展,對治療、生活喪失信心, 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要配合心理療法,並積極鼓勵家人和朋友等社會力量參與其 中,給予患者理解與支援,最大限度地防止志殘的發生。

  最後,愈後防復。“愈後防復”就是說經過積極的治療後,不少病人的病情可以緩解或穩定,此時,防止復發便顯得極為重要。引起類風溼性關節炎復發的常見原因有勞累、飲食、生氣、風寒溼邪等,因此要注意休息,避免過度累,包括體勞、腦勞、房勞;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過度精神刺激;慎進飲食,適當忌口,避免因飲食不當導致復發。

  綜上所述,類風溼關節炎是一種慢性、持續性、反覆發作的多系統損害性的疾病。而運用中醫“治未病” 理論指導類風溼性關節炎防治,不僅能防止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生,提高治療效果,還能使類風溼關節炎患者提高自身的預防意識,主動做好攝生調護,配合治療,從而取得較好的療效。所以“治未病”理論對類風溼關節炎的防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