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疼痛理療科 主任醫師 曹東波

  跟痛症是足跟部周圍疼痛疾病的總稱,好發於40~60歲的中老年人。包括了足跟部多種傷病,如:跟腱滑囊炎、跟下脂肪墊炎、跖腱膜炎、跟骨骨刺、跟骨高壓症等。

  病因和病理

  (1)跟腱滑囊炎 跟骨後方有全身最粗大的肌腱一一跟腱附著,站立與步行均為承受重力及拉張力的應力集中區。在跟腱周圍有三個滑囊:一個位於面板與跟腱之間,稱跟腱後滑囊;一個位於跟腱與跟骨後上角之間,稱跟骨後滑囊;一個位於人體站立時跟骨承重部與足跟纖維脂肪墊之間,稱跟下滑囊。上述三組滑囊長期磨損或外傷,均可引起滑囊炎而發生疼痛。

  (2)跟下脂肪墊炎 多由於足跟部被硬物硌傷或長期受壓以致脂肪墊損傷,產生充血、水腫、增生、肥厚性改變而引起跟痛。

  (3)跖腱膜炎 跖腱膜是維持足縱弓的纖維結構,起自跟骨結節,止於拓骨,持續負重,使跖腱膜長時間受牽拉,產生疲勞損傷,引起足部痛感。

  (4)跟骨刺 在足部側位片上,常見有跟骨結節,即跖腱膜附著部有骨刺出現。跟骨骨刺僅是一個X線的徵象,與跟痛並無必然的相關性,應該說大部分骨刺並不引起痛感。但骨刺斜向前下方生長,其尖端在足底承重時,可能承受較大壓力而產生痛感。也有人認為骨刺與跖腱膜的交界處長期磨損,可能出現滑囊炎,而成為致痛原因。

  (5)跟骨高壓症 主要是因骨內壓力增高而產生的跟部疼痛,常見於中、老年人。主要是因為跟骨為海綿樣鬆質骨構成,髓腔內靜脈竇很大,且足跟位於身體最低處,受重力影響,靜脈迴流阻力大,使跟骨內瘀血,壓力升高,產生症狀。

  診斷

  (一)症狀

  1、跟腱後滑囊炎與跟骨後滑囊炎 主要症狀為足跟部痛及腫脹,跟腱後滑囊炎可見有區域性隆起,走路時疼痛加重。

  2、跟下滑囊炎 足部外傷或受寒冷刺激後發病時,足跟著地部位疼痛,以老年人多見。

  3、跟下脂肪墊炎 站立或行走時足跟下方疼痛。

  4、跖腱膜炎 走路時足跟下或足心部疼痛,足底有脹裂感。

  5、跟骨骨刺 步行時疼痛,多發生在足跟部,一般無放射痛。

  6、跟骨高壓症 多見於中、老年人,足跟痛影響走路,下肢抬高休息可緩解症狀。

  (二)體徵 主要是壓痛點的位置和疼痛性質的差異。

  1、跟腱後滑囊炎 區域性隆起明顯,壓痛點表淺。

  2、跟骨後滑囊炎 壓痛點較跟腱後壓痛點位置略高,壓痛點較深在。

  3、跟下滑囊炎 跟骨結節下方壓痛,有時可觸及皮下的脂肪纖維塊,猶如滑動結節,壓痛深在。

  4、跟下脂肪墊炎 跟骨下方壓痛,按壓時有腫脹性硬塊感,壓痛淺。

  5、跖腱膜炎與跟骨骨刺 二者壓痛點位置相同,但前者攝片無骨刺,後者可見有骨刺。

  6、跟骨高壓症 壓痛廣泛,跟骨內外側及跖側均有壓痛。

  上述各種原因引起的跟痛,大都是單一原因引起,有時亦可能為複合因素引起的。如上文提到跟骨骨刺引起跖腱膜、跟下滑囊的病變。

  鑑別診斷

  類風溼性關節炎有時亦可引起跟骨滑囊炎,化驗血沉、抗類風溼因子、HAL一B27等,有助於鑑別診斷。

  治療

  (一)非手術治療

  1、急性期需休息,症狀好轉後仍亦減少步行,足跟負重部壓痛者,可應用中空足跟墊,避免足跟痛點負重。

  2、區域性理療:腫脹明顯者中藥封包外敷,腫脹輕微可予中頻電療、區域性溫熱治療、微波、中藥浸泡等,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改善周圍組織營養,達到消腫,消炎和鎮痛之目的。

  3、採用痛點封閉,7天一次,2一3次為一療程,一般效果較好。但足跟部面板厚、硬,痛覺敏感,患者難以耐受,可採用細針,自足跟側方刺人痛點注藥。

  (二)手術治療 疼痛劇烈,影響工作、生活者,上述治療無效,可以考慮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