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源性疼痛
引言
疼痛的原因即可以是器質性疾病,也可能是純精神疾病或心理因素所致,後者可稱為精神源性疼痛。現今,不論從臨床醫師角度還是從患者角度,大都特別重視軀體疾病和來自外部損傷等器質性病灶原因,從這種角度來看,疼痛則成為人們遇到的最強烈的應激源之一。然而,疼痛也可以是純精神因素即心理應激的“果”,即精神疾病所致。這種疼痛在臨床上找不到器質性病灶,也找不到損傷性刺激產生的部位。為治療疼痛,患者四處奔波,但常不易接受疼痛是由精神因素所致的理念與治療。山東省立醫院疼痛科趙學軍
常見可表現為疼痛的精神疾病
2.1癔症
具有癔症性人格基礎的人,在遭遇無法解決的問題和衝突時產生的、不愉快的心情可以轉化成軀體症狀,其中不少是表現為“疼痛”。疼痛狀態是轉換反應較常見的症狀,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尤其以頭部與腹部常見、1、,用一般的化驗和影像檢查結果解釋不了。患者表達方式具有明顯的特徵與象徵性,像許多轉換綜合徵一樣具有呼籲性特徵,患者的表達具有明顯的傾向性:“現在我疼痛了,人們不能再對我有什麼要求了,我都已到了這種地步……現在人們終於該關心照顧我了……”。患者實際上是要減輕來自外部或內部的義務或責任,警告外界,迫使別人來幫助自己。患者通過“疾病”獲得了益處,被壓抑的本能意願得到了一定的滿足,引起外界更多的同情。
診斷癔症性疼痛的症狀標準:(1)有心理社會因素作為誘因,並有癔症性多重人格;(2)無法用軀體疾病和一般的化驗、影像檢查結果解釋患者的疼痛。同時社會功能受損,起病與應激事件之間有明確聯絡,病程多反覆遷延、2、。
2.2焦慮症
焦慮本身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現象。焦慮與恐懼的生物學功能是適應性,它可使有機體對生存威脅產生警覺,並因此採取適當的行為。但是,當焦慮過於強烈,並且與刺激不相稱,在危險過後仍繼續存在,或者根本沒有任何原因時才被現為異常、3、。因此輕度的焦慮可改善個體的功能水平,而嚴重的焦慮就會產生抑制效應。
焦慮症狀可繼發於高血壓、冠心病、甲狀腺機能亢進等軀體疾病(焦慮性綜合徵),也可伴發於幻覺、妄想、強迫症、疑病症、抑鬱症、恐懼症等其他精神病理狀態,但均不診斷為焦慮症。焦慮症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症,其焦慮症狀是原發的。過度擔心是焦慮症狀的核心,是一種痛苦的、不愉快的、不舒適的想法,既不能自發終止也與所擔憂的客觀事件不相稱。焦慮症患者肌緊張與擔心相伴發生,這是一種主觀上一組或多組肌肉不愉快的緊張感,嚴重時有肌肉痠痛,多位於胸部、頸部、肩部、背部。緊張性頭痛應與其他原因所致的頭痛相鑑別,如偏頭痛等。這類疼痛可能是以軀體表達形式來表現自己的焦慮。
2.3軀體形式障礙
軀體形式障礙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4、屬神經症之一,它包括:軀體化障礙(Briguets綜合症)、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疑病症、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持續性軀體形式疼痛障礙等,在臨床實踐中,這些障礙極難清楚地劃分開,它們常常交叉或相互共存。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以持久地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症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徵的神經症。患者因這些症狀反覆就醫,各種醫學檢查陰性和醫生的解釋均不能打消其疑慮。即使有時存在某種軀體障礙,也不能解釋患者所訴症狀的性質、程度或其痛苦與優勢觀念。經常伴有焦慮或抑鬱情緒。
該類障礙表現為對健康特徵多種形式異常的態度,可涉及軀體各個系統和區域。其中,與胸、腹、頭、頸有關的症狀特別常見、5、,一半以上患者存在疼痛症狀,頭痛、胸痛、腹痛、腰痛都多見。模糊的肌肉疼痛非常普遍,有時被診斷為“纖維組織炎”、“肌纖維疼痛”、“風溼病”等。
2.4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性疼痛主要為幻覺性疼痛、感知綜合障礙性疼痛及妄想性疼痛。幻覺性疼痛較常見為幻觸和幻覺性身體異常感覺,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感覺有燒灼、刺、扎、打以及內臟的牽拉、燒灼、切割或腐蝕等,患者可非常荒謬地描述這些身體幻覺,並且不可被糾正。患者在關係妄想、被害妄想及物理影響妄想的信念下,可覺得自己受到了電、磁力、放射線或其他物理過程的影響,亦產生上述多種多樣形式的疼痛及不適。另外,精神分裂症性疼痛也可作為軀體主訴,這屬於非特異性精神病理學表現之一。
2.5抑鬱症
抑鬱障礙伴有疼痛症狀者為15%~100%(平均65%)、6、。Lisa等綜述相關文獻顯示:在慢性疼痛患者中,抑鬱的患病率約30%~54%,明顯高於普通人群。儘管目前公認抑鬱與疼痛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但是,是抑鬱導致疼痛還是疼痛導致抑鬱尚無定論。不過抑鬱與疼痛之間確實可增加相互發病的風險,即抑鬱增加疼痛的發病風險,而疼痛也可預測抑鬱的發病風險。
臨床研究顯示抑鬱的嚴重程度與疼痛的嚴重程度相關。Bair等、7、報道,重度抑鬱發作的患者中有疼痛症狀者比沒有疼痛症狀者的抑鬱程度更嚴重。抑鬱症患者的病程,在有慢性疼痛者中比沒有者更長(19個月:13個月)、8、。疼痛越嚴重、發作越頻繁、持續時間越長,則伴發的抑鬱越嚴重、9、。有人曾把疼痛症狀作為抑鬱症的一部分,把重度抑鬱分為三大特徵:即心理特徵、軀體症狀特徵和疼痛症狀特徵的一種障礙、10、。然而,不論是國際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ICD)、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DSM)還是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對抑鬱的描述都未包括疼痛症狀。
總之,抑鬱與疼痛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抑鬱和疼痛的存在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社會功能。在臨床工作中應注意對某些疼痛加以識別,以免發生抑鬱症的漏診而影響治療。對同時具有抑鬱和疼痛的患者,選擇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同時有效地緩解疼痛與抑鬱症狀,其治療才能更奏效。
精神源性疼痛的診斷
疼痛是第五大生命體徵,疼痛可發生於多種疾病,疼痛可見於臨床各科室。因此,當部分患者的疼痛用器質性病灶不能解釋、按常規方法治療無效或療效甚微時,醫生應進一步分清患者的疼痛是器質性病灶引起的、還是純精神源性疼痛。方法是在完全排除器質性疼痛後才能考慮心理性疼痛,並請精神科或心理科醫生會診以進一步明確診斷。
精神源性疼痛的治療
4.1心理治療:不論何種原因所致的精神源性疼痛,心理治療都是必要的。根據不同的精神疾病可選用不同的心理治療方法,常用的有:
4.1.1暗示技術:如使用安慰劑,自我暗示方法等。
4.1.2轉移法:分散患者對疼痛的注意力,如安排患者做適當的活動、娛樂、談話等。
4.1.3勸解疏導法:解釋病情,相信醫院和醫師的診斷、治療水平,穩定患者的情緒。
4.1.4鼓勵法:增強患者的意志及戰勝疾病的自信心。
4.1.5放鬆療法:訓練患者通過操作式條件反射,如對患者進行腹式呼吸和肌肉放鬆訓練,緩解由於肌肉緊張引起的疼痛。
4.1.6生物反饋法:藉助皮溫反饋升高手溫,減少疼痛等。
4.2精神藥物治療
4.2.1抗精神病藥:主要用於精神分裂症的治療,對癔症患者也常使用。目前,由於非典型抗精神病藥物的療效好,不良反應少而輕,被作為一線用藥。主要藥物有:利培酮、齊拉西酮、奎硫平、奧氮平、阿立哌唑等。
4.2.2抗抑鬱、抗焦慮藥:焦慮、抑鬱症狀常同時出現,被稱為共病現象;抑鬱和疼痛患病者又均存在5-HT和/或NE功能異常;抗抑鬱藥物可通過5-HT、NE的濃度來調節情感狀態和疼痛感知。因此,臨床多應用抗抑鬱藥物治療抑鬱和疼痛,而且除精神分裂症性疼痛外的其他精神源性疼痛均可選擇使用。以往的相關臨床研究多采用三環類抗抑鬱藥,但由於不良反應較多,自20世紀90年代隨著選擇性5-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的應用,相關文獻報道逐漸增多。目前,有研究證實選擇性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素再攝取抑制劑治療抑鬱和疼痛共病的療效較好。這些通過雙通道發揮作用的抗抑鬱藥還可以調節神經形成過程中的變化,從而更加有效的治療抑鬱相關性軀體症狀(如疼痛),療效優於僅作用於5-HT或NE的抗抑鬱藥。
總之,因精神源性疼痛到疼痛科就診的患者並不十分少見,疼痛科醫生只有認識到這一問題,必要時請相關科室會診進一步明確診斷,方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避免誤診誤治。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