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婦科 主治醫師 周江洪

  一、“宮頸糜爛”的本質是什麼?

  國內教科書以往對“宮頸糜爛”的描述是:宮頸外口充血、發紅、顆粒狀外觀。宮頸被覆上皮在胚胎發生期有兩種:原始鱗狀上皮與柱狀上皮。青春期前,原始鱗-柱交界位於宮頸管內或外或陰道穹窿的任何處。青春期後,在雌激素的作用下,宮頸體積迅速增長並大大地超過了子宮體,隨即發生宮頸外翻。外翻使宮頸柱狀上皮暴露於宮頸外口,呈“紅色粗糙狀”:紅色是因為柱狀上皮呈單層排列其下方有豐富的血管網;粗糙是因為柱狀上皮相互融合呈絨毛或顆粒狀。過去,將宮頸外口“紅色粗糙狀”誤作“被覆上皮缺失”用術語“宮頸糜爛”描述,這是一個不恰當的、錯誤的術語,應該放棄。

  “宮頸糜爛”的本質是宮頸外翻,這一生理現象從女性青春期持續到未來的幾十年中。

  二、“宮頸糜爛”-宮頸轉化區與鱗狀上皮化生

  宮頸被覆上皮由宮頸管內至外依次為:柱狀上皮、化生上皮和原始鱗狀上皮。宮頸管外口常為宮頸轉化區的區域。轉化區由活躍的化生上皮所構成。

  1、宮頸柱狀上皮外移與鱗狀上皮化生:已知雌激素作用於子宮頸,可使柱狀上皮由宮頸管內移動至宮頸管外。當柱狀上皮暴露於陰道的酸性環境中,引起位於柱狀上皮下方的儲備細胞暴露、增生,分化,進而形成薄而多層的假復層(即化生上皮)。這種由宮頸柱狀上皮向鱗狀上皮方向轉化的生理過程稱為鱗狀上皮化生,化生大約需1-3周,且不可逆轉。女性一生中大約有60%以上的柱狀上皮發生鱗化。

  2、新近的研究顯示,宮頸的化生上皮對致癌型HPV特別地易感!但原因不明。這就解釋了為什麼絕大多數的宮頸癌及其癌前期病變位於轉化區內而非外。

  3、轉化區型別與宮頸病變的解剖學位置:宮頸轉化區在女性一生中呈動態變化(即上下移動)。胚胎期(胎盤激素的作用)、青春期、妊娠期或長期口服避孕藥的婦女,其轉化區多位於宮頸管外口(舊稱“宮頸糜爛”),其內的鱗狀上皮化生十分活躍。為判斷宮頸病變的解剖學位置,陰道鏡下將轉化區分為三種類型,:I型轉化區(滿意的陰道鏡檢查):轉化區全部位於宮頸管外。II型轉化區(不滿意的陰道鏡檢查):轉化區部分位於宮頸管外/部分位於宮頸管內。III型轉化區(不滿意的陰道鏡檢查):轉化區全部位於宮頸管內。CIN或宮頸癌多位於轉化區內,識別轉化區的型別,是為了判斷宮頸病變是位於宮頸管內、外、還是內外皆有?瞭解宮頸轉化區的型別與鱗狀上皮化生機制,對臨床醫生識別宮頸的病生理變化並對宮頸疾病進行鑑別診斷是十分有用的基礎知識。

  三、治療“宮頸糜爛”的危害有哪些?

  幾十年來國內對宮頸中、重度糜爛提倡給予電熨、鐳射、冷凍等物理治療。近年來還將西方發達國家專門用於治療宮頸癌前期病變(CIN)的LEEP(即宮頸電外科環形切除術)技術,也用於宮頸糜爛的治療。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這種治療有進一步擴大化的趨勢。

  治療“宮頸糜爛”的危害都有那些?首先,治療“宮頸糜爛”有悖醫學倫理,因受治的婦女可能並無宮頸疾病,因治療帶給婦女身心的負擔與經濟的損失是不道德的!其次,不做宮頸篩查即行治療,可能遺漏宮頸浸潤癌或高級別癌前期病變這對患病婦女來說是危險的。另外,治療還可能帶來以下傷害,如:宮頸外口粘連或閉鎖、創傷導致“宮頸炎症”或“宮頸子宮內膜異位症”引起性交後出血或長期白帶有血、宮頸機能受損致妊娠期流產或早產等等。

  人們認識宮頸癌已有200多年曆史,在不發達的國家與地區,宮頸癌是最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我國的多數地區,因醫療條件有限,臨床醫生習慣僅以肉眼觀察來判斷宮頸有無疾病。可經肉眼辨識的宮頸浸潤癌僅為少數。典型的宮頸浸潤癌,其解剖學外觀多有失常,癌組織的無序增長使宮頸呈不規則或菜花狀,表面多伴有被覆上皮的脫失(即真實的糜爛:其病理學意義與淺表潰瘍相一致)或有侵蝕性、空洞型的潰瘍,宮頸表面常有出血或接觸性出血等。相反,外表光滑的宮頸被普遍認為是健康的。這些認知用今天循證醫學的思維重新審視,都是錯誤的。僅靠肉眼觀察來判斷有無宮頸疾病,通常是困難的。

  四、宮頸癌前期病變的診斷方法為“三階梯技術”

  宮頸浸潤癌起源於子宮頸的鱗狀上皮或腺上皮。其自然史的早期階段為高危型HPV的持續性感染,導致宮頸移行區上皮的成熟分化過程被緩慢地破壞,這一早期階段即為宮頸癌前期病變。篩查宮頸癌的主要方法為宮頸細胞學,輔助方法有高危型HPVDNA檢測。確診宮頸癌及其高級別癌前期病變的方法為“三階梯技術”,即:宮頸細胞學、陰道鏡與組織病理學。對高級別癌前期病變的治療方法只有一種:切除全部病變。宮頸癌防治的重點在於早期檢出宮頸癌及其高級別癌前期病變並給予規範化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