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外科 主治醫師 徐通

  定義:

  梨狀肌綜合症是指由於梨狀肌損傷而壓迫坐骨神經所引起的一側臀腿疼痛為主的病症。

  解剖:

  梨狀肌是臀部的深部肌肉,從骶椎前面開始,穿出坐骨大孔,而將其分成梨狀肌上孔與下孔,止於股骨大轉子。梨狀肌主要是協同其它肌肉完成大的外旋動作。坐骨神經走行恰好經梨狀肌下孔穿出骨盆到臀部。可見梨狀肌和坐骨神經的解剖關係非常密切,梨狀肌若受損傷或梨狀肌與坐骨神經解剖發生變異就可能使坐骨神經受到擠壓而發生各種症狀。

  病因:

梨狀肌損傷是導致梨狀肌綜合症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患者都有外傷史,如閃、扭、跨越、站立、肩扛重物下蹲、負重行走及受涼等。某些動作如下肢外展、外旋或蹲位變直位時使梨狀肌拉長、牽拉而損傷梨狀肌。

梨狀肌損傷後,區域性充血水腫或痙攣,反覆損傷導致梨狀肌肥厚,可直接壓迫坐骨神經而出現梨狀肌綜合症。其次,梨狀肌與坐骨神經的解剖關係發生變異,也可導致坐骨神經受壓迫或刺激而產生梨狀肌綜合症。

此外,由於部分婦科疾患如盆腔卵巢或附件炎症以及骶髂關節發生炎症時也有可能波及梨狀肌,影響通過梨狀肌下孔的坐骨神經而發生相應的症狀。因此對於此病的女性患者還需瞭解有無婦科炎症疾患。

  臨床表現:

疼痛是梨狀肌綜合症的主要表現。疼痛以臀部為主,並可向下肢放射,嚴重時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離後疼痛劇烈,需休息片刻後才能繼續行走。患者可感覺疼痛位置較深,放散時主要向同側下肢的後面或後外側,有的還會伴有小腿外側麻木、會陰部不適等。

疼痛嚴重的可訴說臀部呈現“刀割樣”或“灼燒樣”的疼痛,雙腿屈曲困難,夜間睡眠困難。大小便、咳嗽、打噴嚏等因為能增加腹壓而使患側肢體的竄痛感加重。

  可分成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絕大部分的病人都可採用非手術治療,只有當非手術保守治療無效,而診斷又很明確時才採取手術療法。

  患者應立刻停止跑步,騎車以及其他一切可能誘發疼痛的活動。如果坐位時也有疼痛,則應取站立位或抬高患側臀部。雖然牽引療法是常規治療,但很少有效。任何強迫伸直膝關節的動作均會引起疼痛。

  非手術療法治療梨狀肌綜合症包括手法、區域性封閉、肌注、理療、中草藥、鍼灸等。區域性封閉對緩解疼痛有一定作用,可能與其減少肌肉周圍脂肪,減少對神經的壓迫有關,常用25%葡萄糖水18ml加入2%普魯卡因2ml進行區域性注射,每3天1次,每2~3次為一療程。也可用2%普魯卡因6ml加強的鬆龍25毫升進行區域性封閉,每週2次,每3~5次為一療程。肌注胎盤組織液,可治療坐骨神經盆腔出口處的組織粘連,每日一次,每次2ml,30次為1療程。

  手法是治療梨狀肌綜合症的主要方法,可以明顯改善症狀,緩解病人的痛苦。採用手法治療時,首先要選準部位。患者可取俯臥位,雙下肢後伸,使腰臀部肌肉放鬆,術者自髂後上棘到股骨大粗隆做一連線,連線中點直下2cm處即為坐骨神經出梨狀肌下孔之部位,其兩側即為梨狀肌。手法治療圍繞此部位進行,常用的手法有以下幾種:

按摩揉推法:

術者雙手交叉用力揉按臀部痛點,患者可有發熱舒適感。

彈拔點拔法:

術者雙手拇指相疊壓,在鈍厚或變硬的梨狀肌部位用力深壓並來回拔動,應注意的是,彈拔方向應與梨狀肌纖維方向垂直。彈拔10~20次左右,若拇指力量不夠,不能深達梨狀肌,術者可用肘尖替代進行治療。

按壓法:

醫者雙手交叉按壓痛點1分鐘左右。

  以上手法可循序進行。按壓後,術者雙手握住患者踝部,微用力做連續小幅度的上下牽抖10~20次左右而結束。

  手法治療不需每天都做,每週2次即可,連續治療2~3周。應該提醒患者的是,應去正規醫院的相關科室進行治療,以確保安全有效,不宜去非法行醫的個體按摩處求醫。手法治療對於接受過正規學習和訓練的操作者而言是安全有效的,但如果是沒有學習過解剖知識的個體按摩人員,難免粗野蠻幹,仍有一定的危險性。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