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治醫師 嚴瑾

  每天做腸鏡,發現結腸息肉的病人越來越多了。有約1/3的初診病人腸鏡篩查能發現結腸息肉。是由於飲食習慣的改變確實發病率增加了呢?還是因為檢查器械更清晰、醫生的操作技能更完善而僅僅是發現率的增加?

  很多病人一聽到“發現息肉”,就很恐慌,因為大家似乎都知道――息肉會癌變。絕大部分病人會選擇立即內鏡下切除。但也有病人提出,可以採用非手術的方法治療息肉嗎?關於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不是每一個息肉都需要切除,但也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療息肉。

  所謂息肉,是一個籠統的腸鏡描述術語,指的是來源於大腸粘膜並隆起於粘膜表面的病變。息肉可以分為兩大類:非腺瘤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有經驗的腸鏡醫生通過仔細觀察息肉表面腺管開口的形態,不依賴病理即可準確判斷息肉的型別。

  非腺瘤性息肉包括:

  1、炎性息肉:是腸道炎症(常見的如腸結核、潰瘍性結腸炎)治癒後遺留的息肉;

  2、幼年性息肉:常見於小孩子(通常是瀦留性息肉),因便血而被發現;

  3、增生性息肉:常在直腸區域發現,多半很小(0.3釐米左右)、扁平、呈白色。以上三類都是不會癌變的,所以無需擔憂。幼年性息肉因常有便血癥狀,需要切除;炎症性息肉的原發病如果仍然活躍,我們需要採用相應的藥物治療原發病而不是治療息肉。特別常見的增生性息肉既不會癌變也無任何症狀,有人甚至認為可以等同於正常結腸粘膜,所以採取手術(腸鏡)切除它們也真是冤枉啊。當然也沒有什麼藥物可以使之消退或預防其再生,所以如果實在不放心,5-10年複查一次腸鏡觀察其有無變化即可。

  4、錯構瘤性息肉:多見於息肉黑斑綜合徵(P-J syndrome),也屬於非腺瘤性息肉,但有一定的癌變率。需要定期腸鏡下切除息肉。

  腺瘤性息肉:

  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鋸齒狀腺瘤,這類才是我們重點關注、需要切除、有癌變風險的息肉。如果同時發現有多個腺瘤, 任何一個腺瘤的直徑大於等於 1.0 cm、病理提示有絨毛的結構、有高級別上皮內瘤變、鋸齒狀的改變,我們稱之為高危險性息肉。因其癌變風險高,需要及時處理。

  結腸息肉病:

  是指結腸多發息肉達到50個甚至密佈大小不等息肉100個以上。其中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癌變率是100%,有醫生甚至認為最好採用全結腸切除的方式預防今後的癌變。有些結腸息肉病的患者息肉又多又大,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每次醫生最多隻能切除十餘個。當下一次切除時發現息肉不但沒有減少,而且更多更大,會很有挫折感,甚至想:提醒病人去把全結腸切除算了,否則早晚癌變甚至發生轉移。

  曾經有人嘗試採用非甾體類抗炎藥(如阿司匹林和塞來昔布等)預防結腸腺瘤或腺癌的發生。

  最終的結論是:

  1、小劑量的非甾體類抗炎藥(包括COX-2抑制劑)對預防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及結腸腺瘤沒有效果;

  2、大劑量COX-2抑制劑對預防家族性腺瘤性結腸病FAP有效;

  3、大劑量COX-2抑制劑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因此美國(U.S. Preventive Service Task Force)尚不推薦將非甾體類抗炎藥作為常規結腸腺瘤、結腸腺癌的預防措施。

  最後的結論就是:結腸息肉的非手術治療沒有用,但也並非每一個息肉都需要手術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