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主管技師 吳志剛

  1、神經性膀胱的分類

  脊髓損傷後引起的排尿障礙是神經性膀胱的主要臨床表現。根據損傷後的部位和程度不同,神經性膀胱的型別也不一樣,以往我國對神經性膀胱,基本上按照Nesbit的分類方法,即

  1)反射性膀胱;

  2)自律性膀胱;

  3)無抑制性膀胱;

  4)感覺神經麻痺性膀胱;

  5)運動神經麻痺性膀胱。這種分類方法實際運用比較困難。

  Bors將脊髓排尿中樞(骶2~4)以上病變引起的排尿障礙稱為上運動神經元膀胱,圓錐和骶2~4神經根或馬尾神經未受損傷,經盆腔植物神經和陰部神經的反射弧完整;脊髓排尿中樞本身或其周圍神經(包括副交感和體神經)病變引起的排尿障礙稱為下運動神經元膀胱,上述反射弧消失或減弱。

  以上兩種神經性膀胱根據損害程度,各分為完全性和不完全性。完全性上運動神經元膀胱相當於反射性膀胱,完全性和不完全性下運動神經元膀胱相當於自律性膀胱。因此對患者只要確定其病變部位,結合臨床表現,就可以得出結論而不有誤,並可以作為治療依據。

  2、神經性膀胱的功能康復訓練

  SCI患者神經性膀胱治療的最終目的是儘早地建立自主性排尿節律,不施行或少施行導尿,免除隨身攜帶尿袋,儘可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SCI患者泌尿系統康復過程大致由留置導尿、一次導尿和建立反射性膀胱三個階段組成,最終經訓練建立反射性膀胱。因此,膀胱的功能康復訓練佔有重要地位。

  神經性膀胱的功能康復目前多采用手法訓練:即膀胱充盈,膀胱底達臍上二指時,即可進行手法按摩排尿。操作者用單手由外向內按摩患者下腹部,用力均勻,由輕而重,待膀胱縮成球狀,一手要托住膀胱底,向前下方擠壓膀胱。排尿後操作者將左手放在右手背上加壓排尿,待尿不再外流時,鬆手再加壓一次,力求排盡。對尿失禁患者,用力要稍大,方向朝會陰部;對痙攣性癱瘓患者,按摩時間約15min,手法要輕。

  1992年Menon等提出了一種新的神經性膀胱功能再訓練方法,每4h進行一次恥骨上輕拍,而後導尿。有作者應用此方法對一組55例SCI患者進行膀胱再訓練,配合導尿和藥物治療,其中有45例(82%)患者出院後達到了自主性排尿。然而,1993年周國昌等研究發現,叩擊膀胱可誘發高位SCI患者的自主神經過反射,並提出SCI患者在行膀胱功能康復時應在兩側下腹部尋找扳機點,(利用面板―膀胱的反射作用,刺激患者大腿內側,陰莖體部或會陰部,以尋找引起排尿動作的部位),以建立反射性膀胱。

  1995年詹紹麗等報道了應用理療方法進行膀胱功能康復訓練的臨床觀察。結果顯示,38例中,不全性截癱的26例患者,有22例恢復隨意膀胱,2例恢復反射膀胱,2例無效。其中無效者均在傷後1年半以上才接受治療。全癱和圓錐損傷的12例中治療後9例為良,3例無效。3例無效中2例為脊髓或神經根橫斷。因此,有作者認為,SCI後神經性膀胱與脊髓損傷程度和部位有關,若能在傷後2個月內儘早用電興奮治療,對膀胱功能恢復和反射性膀胱的建立是有益的。

  然而膀胱功能的康復訓練也具有一定的適應證和禁忌證,Menon等認為,必須符合下列條件者才能進行膀胱的再訓練。

  1)患者膀胱容量和順應效能持續4h不導尿;

  2)尿液鏡檢≤10WBC/HPF;

  3)無發熱;

  4)無持續菌尿出現。Perkash認為,膀胱輸尿管反流,結石病及腎衰前期是膀胱再訓練的禁忌證。因此,在膀胱再訓練前進行尿動力學,核素掃描,腎臟超聲,膀胱、尿道造影和靜脈腎盂造影檢查十分重要。

  3、康復訓練期的護理

  在神經性膀胱康復訓練的同時,如何進行正確的膀胱護理也具有同樣重要性。

  1)持續引流 對於留置導尿的病人,傳統方法是在最初期任其開放,使膀胱保持空虛狀態,避免逼尿肌在無張力狀態下過於牽伸和疲勞。通常在1~2周後夾住尿管,每3~4h開放一次,便於保持膀胱一定容量,防止攣縮。每隔1~2周更換一次尿管,並用1:5000呋喃西林液沖洗膀胱,每日1~2次。1995年朱建英等,提出持續引流的處理方法,留置尿管於次日夾閉,輸液者每2h放尿1次,不輸液者每4h放尿1次,留置尿管期間不更換尿管,不沖洗膀胱,3周後拔除尿管。作者應用此方法與傳統方法相比較,其感染率為19.35%,明顯低於傳統組的85.29%。因此作者認為,這種改進的護理方法,明顯降低了泌尿系的感染率,且順應了神經性膀胱形成的發展規律,是脊髓損傷致截癱患者早期泌尿系管理的簡便、有效、可行的護理方法。

  2)間歇性導尿(IntermittentCaltheterization,IC) 此法最早於1844年由Stromeyer提出,他推薦可採用定期沖洗的方法將尿液從膀胱匯出。Guttmann提出了用於SCI患者的無菌性間歇性導尿術。他認為IC可以使患者相對處於不帶導管狀態,以便膀胱週期性擴張刺激膀胱功能恢復。作者在一組病例的研究發現,77%的患者出院時擺脫了導尿管,且大多數病人尿內無菌。Bennett等對70例女性SCI者膀胱治療結果進行分析,認為IC是最佳選擇。

  因此,現已成為急慢性SCI患者膀胱管理最常見的方法。每隔2~4h導尿一次,不留置導尿管。導尿時宜選擇稍細的導管,插入時須有足量的石蠟油潤滑管道,以免損傷尿道或反覆插管致尿道粘膜水腫。在兩次插管之間囑患者自行排尿,同時採用其他方法刺激排尿,如叩擊恥骨上區、拍大腿等。方玉美等對SCI患者間歇性導尿體位進行了探討,結果提示,排空膀胱內的尿液較佳的導尿體位是側臥位,並認為側臥位可減輕腹部和髂骨手術患者的痛苦和不適,方便患者,減少女病人的窘迫感和焦慮,適合於各種型別的膀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