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康復治療師 馬崇娟

  痙攣型腦癱兒童全身肌張力增高,有肌腱反射亢進、踝痙攣。站立行走時出現全身性緊張,雙上肢屈曲、伸直較困難,雙下肢常常處於交叉狀態,這種姿勢稱為“剪刀步”。因肌張力長期增高,肌腱易短縮,關節攣縮變形。如跟腱短縮形成尖足,走路時只能用腳尖著地,膝關節屈曲攣縮不易伸直、髖關節屈曲攣縮不能後伸(患兒不能做向後方踢腿的動作)。

  多年臨床實踐證實,只要有明確了痙攣型腦癱患兒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們才能對症治療。痙攣型腦癱患兒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點:過多使用上肢,易出現聯合反應,使上肢發育受到影響;髖關節、膝關節屈曲,下肢內收、內旋及距小腿關節跖屈等而導致下肢分離運動受限;足底接觸地面時下肢支援體重困難。

  這些問題都指向一點:痙攣型腦癱患者存在過高的肌張力,尤其當患兒受到各種刺激(如使勁、激動、失去平衡、害怕或焦慮等)時,都會進一步導致肌肉張力升高。所以我們的治療必須針對肌張力高這個主要問題入手,包括康復與手術兩個方面。

  早期主要以康復訓練為主:抑制下肢的異常運動模式,避免過度用力做腹爬運動;讓患兒獲得骨盆的運動性、中間性的穩定;讓患兒學習足底接觸地面時,左、右

  對稱支援體重;促通坐位平衡、立體平衡;讓患兒進行仰臥位訓練,以提高腹部肌群的力量,使縮短的肌肉伸展,增加正常的關節活動,活動正常的抗重力屈肌,主要包括正常主動的側方重心移動和正常主動的側方立直反應等。

  家長對痙攣型患兒的積極訓練可以促進對環境適應能力的提高。如果隨著患兒年齡的增長,痙攣的肌肉難以和骨骼的生長同步,便會形成各種進行性畸形。所以儘早地進行外科手術干預也是必須的,以避免畸形的發展直至造成過重的殘疾。

  目前我們多建議符合手術指徵的痙攣型腦癱患兒在2.5歲至6之間接受解除痙攣的腦癱一期手術(FSPR術),而腦癱二期外科手術(MMA術)一定要在充分解除痙攣的前提下同時或分期進行,否則,不可避免復發的可能性,長期療效不佳,使手術失敗。

  手術之後康復訓練更是重中之重,因為此患兒痙攣得以解除,肌張力降低,必須注意加強肌力的訓練,特別是加強負重肌力的訓練,以臀大肌、股四頭肌、小腿腓腸肌為主。此外,姿勢與平衡能力的訓練、站立及行走訓練都要注意科學的方法,也必須長期堅持。

  總而言之,痙攣型腦癱臨床最常見的一類腦癱型別,多見於四肢癱、雙下肢癱及偏癱型腦癱。同時,痙攣型腦癱也是相對最容易被醫治的,所以一定要在治療前對它有個清楚的認識,以免延誤了科學治療。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