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副主任醫師 楊榮

  眩暈根據病變的解剖部位,大致上可將眩暈分為兩大類:前庭系統性眩暈(系統性眩暈)和非前庭系統性眩暈(非系統性眩暈)。前庭系統性眩暈又分為前庭周圍性眩暈、前庭中樞性眩暈。在我國前庭周圍性眩暈佔絕大多數,佔73%--87%,前庭中樞性眩暈佔7%--10%,非前庭系統性眩暈佔,5%--15%。

  一、前庭周圍性眩暈
  前庭感受器至前庭神經顱外段(未出內聽道)病變引起,包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梅尼埃病,前庭神經元炎,迷路炎,外耳道及中耳病變(外耳道耵聹、急性中耳炎、咽鼓管阻塞、鼓膜內陷、耳硬化症、慢性中耳炎內耳併發症(瘻管形成)等。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又稱內耳耳石症,德國居3大眩暈發病率之首位,發病年齡30-60歲,以老年人最常見。內耳耳石由於頭部改變重力作用而移位,刺激前庭神經末梢引起眩暈和眼震。當處於某種頭位時,突然出現眩暈,歷時短暫,數秒至數十秒。眼震呈旋轉性或水平性,持續10-20秒,無聽力障礙,重複變換頭位可誘發。頭位或體位試驗陽性可能是唯一的體徵。本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預後良好,大多數患者幾天或數月後漸愈,一般6-8周緩解。診斷此病需慎重,注意與眩暈常見原因相鑑別。Hallpike操作法用於誘發疑診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患者的眼震。患者坐姿,頭轉向一側45度(向左或向右),檢查者站其背後,抱住患者的頭快速後仰(這是為了最大限度刺激後半規管),使之仰臥在診斷臺上,頭部懸在診斷臺外面,操作過程中頸部不轉動,操作完成後,檢查者仍要扶著患者的頭部,讓其注視檢查者的鼻部,同時觀察患者的眼至少20秒。然後再將患者恢復到坐姿,頭轉向另一側重複上述的操作。

  正常人在Hallpike操作法中會誘發出幾個眼震,當操作完成時眼震消失。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患者不僅在運動中會出現幾跳眼震,而且操作結束後仍會有眼震。眼震通常是旋轉性的。多數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只累及一側,進行Hallpike操作時只有患耳在下方時,才會出現位置性眼震。嚴重情況下,當對側耳向下進行這種操作時會出現同樣的情況。偶爾雙側受累。

  有人指出,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還具有以下三個特徵:

  ①患者從懸垂位開始到出現眼震至少有幾秒的時間間隔(潛伏期);

  ②當頭部保持不動時,眼震迅速達到最大強度,然後慢慢減弱直到消失,全過程通常為10-15秒。

  ③當重複進行該操作法時,眼震強度逐漸減弱。如在Hallpike操作法中出現眼震,但沒有上述的全部特徵,那麼可能為其他疾病,而非良性發作性位置性眩暈

  二、前庭中樞性眩暈
  前庭神經顱內段(出內聽道)、前庭神經核、核上纖維、內側縱束、小腦和皮層前庭代表區病變引起。
  1、聽神經病損:例如聽神經瘤、橋小腦角病變(腫瘤、蛛網膜炎)、聽神經損傷(巖錐骨折)或中毒性損害。

  2、腦幹(延髓、橋腦)病損:血管性和腫瘤性病變、腦幹腦炎、延髓空洞症、多發性硬化、前庭神經元炎、第四腦室腫瘤及囊腫。

  3、小腦病變小腦蚓部腫瘤、小腦損傷、小腦膿腫。

  4、大腦病變顳葉腫瘤或血管病變、顳葉癲癇。

  5、頸椎病變或後迴圈缺血頸椎肥大性改變及頸椎間盤突出、頸部鞭索樣損傷。

  三、非前庭系統性眩暈
  患者常訴述頭昏或頭重腳輕、眼花等,而無外境或自身旋轉的感覺。包括:
  1、眼性眩暈如眼外肌麻痺、屈光不正、先天性視力障礙等。
  2、心血管病變如高血壓、低血壓、心律不齊、心力衰竭等。
  3、其他全身性病變全身中毒性、代謝性、感染性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貧血,心因性眩暈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

  常規檢查:

  通過神經系統檢查、耳科和內科的檢查,有助於瞭解病變部位及程度,甚至可推斷其病因。

  1、神經系統檢查必須進行常規的神經系統檢查,重點注意以下幾點:

  ①自發性眼球震顫多提示存在器質性損害,且一般不出現在非前庭系統性眩暈。可為水平、垂直、旋轉等,應觀察其方向、振幅、速率及持續時間。

  ②自發性肢體偏斜包括閉目難立徵(即Romberg試驗,正常可維持30-60秒鐘,若出現搖擺、數秒鐘內傾倒或移步為陽性)、指誤試驗(又叫偏指試驗,手臂伸直以食指觸碰正前方檢查者的手指,先睜眼,後閉眼重複之,其偏指方向與自發性眼球震顫的方向及傾倒方向一致)、閉目前進的步行偏斜。此外,還應當注意有無眼底水腫及顱內壓增高徵。

  2、耳科檢查應檢查外耳道、鼓膜、中耳、鼻咽部,注意有無耵聹阻塞外耳道,有無中耳炎及耳硬化症,疑有迷路瘻管時須作瘻管試驗。

  3、內科檢查應注意有無高血壓或低血壓、心律不齊、心力衰竭,有無貧血、全身感染、中毒、代謝紊亂的體徵。

  特殊檢查:

  1、誘發性前庭功能檢查包括冷熱實驗、旋轉試驗等。由於這些檢查需要特殊的條件和裝置,且費時較多,往往不為患者或醫生所接受;況且,這些檢查均可引起自主神經反應,如噁心、嘔吐、多汗,乃至休克,不能用於重危患者,更使其應用受到限制。

  2、眼震電圖(ENG)眼震電圖能對眼震作精確的定量測試,可以記錄各種自發性眼球震顫,並通過各種誘發試驗記錄視動性、位置性、凝視性、溫度性等眼震。作為客觀資料,有助於對眩暈、眼震、前庭系統疾患進行鑑別診斷。

  3、其他心電圖,乳突、內聽道、頸椎攝片,腦電圖,頸顱多普勒(TCD),腦幹誘發電位,頭顱CT或磁共振(MRI)等檢查亦常用於病變的定位和定性。

  實際上,臨床工作中多以有無眼球震顫、自發性肢體偏斜(閉目難立徵、指誤試驗)、閉目前進的步行偏斜作為檢查內容。

  前庭功能檢查的主要進展

  前庭誘發的肌源性電位(VEMP):1996年由張連山的研究小組在國內首先報道VEMP的臨床檢查,作者對VEMP的臨床研究進行系統總結。

  橢圓囊功能檢查與球囊功能檢查相似,也取得一定的進展,可以通過主觀垂直視覺(主觀水平視覺)檢查進行,正常值可為-3°~+3°該方法對於橢圓囊急性病變較為敏感,如橢圓囊功能損失嚴重,代償後仍可殘留異常的主觀垂直視覺。

  冷熱實驗對水平半規管功能評價較侷限。冷熱實驗為非生理刺激,只相當於0.003Hz的旋轉刺激,冷熱實驗的結果評價水平半規管存在盲區。現較多關注前庭高頻刺激的應用,如搖頭眼震檢查(HSN)、甩頭實驗(HTT)和前庭自旋轉檢查(VAT)

  臨床特點

  1、病史的重要性:具有眩暈症狀的疾病種類繁多,而客觀體徵卻較少。因此,病史在診斷中有重要價值。真實、詳細的病史還可提示進一步檢查的方向。病史特點:由於眩暈僅是一種主觀症狀,各人對其理解、體會、描述有很大差別,有人甚至將眩暈與頭昏、頭悶脹、頭重等不適混為一談。因此應詳細瞭解眩暈的性質、程度、時間、誘發因素、伴隨症狀以及可能引起眩暈的有關病史,包括神經科、內科及耳鼻喉科的有關病史。

  前庭系統性眩暈有旋轉、搖晃、移動等運動幻覺,非前庭系統性眩暈只是一種頭部不適感,如頭昏、頭重等。由於前庭核與耳蝸核在腦幹中相距較遠,往往僅其中之一受損,故眩暈伴聽覺症狀或耳蝸症狀支援周圍性眩暈的診斷。明顯的自主神經症狀常伴隨前庭周圍性疾病。

  2、前庭系統性眩暈(亦稱真性眩暈)與非前庭系統性眩暈的區別在於,前者表現為有運動幻覺的眩暈,例如旋轉、搖晃、移動感,多有眼球震顫、肢體偏斜、傾倒及指物偏向,還可能有耳鳴或聽力減退;而後者大多數無真正的旋轉感,不伴有聽力減退及眼球震顫,耳鳴亦不多見,持續時間隨原發疾病而異,多有原發疾病的症狀與體徵。如仍難確定,可進一步作前庭功能檢查來加以鑑別。系統性眩暈常有前庭功能異常,而非系統性眩暈則大部分無明顯的前庭功能異常。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