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龔光

  一、面板顏色檢查法
  面板顏色是觀察周圍血管迴圈功能的一個指標。肢端面板的毛細血管豐富容易觀察顏色的改變,特別是指(趾)腹、手(足)掌面板及甲床毛細血管的充盈情況最易觀察。觀察面板顏色的改變,應儘量在溫度適宜的房間內檢查,室溫最好控制在20℃~27℃並儘量利用自然光線,檢查時應注意肢體對稱部位顏色的對照比較,以發現顏色的差異。
  (一)指壓試驗
  檢查者用手指壓迫指(趾)腹或甲床,觀察毛細血管充盈情況。壓迫時區域性蒼白,鬆開後應迅速恢復粉紅色,正常恢復時間為1~2秒鐘。如區域性動脈血液迴圈障礙,則壓迫解除後充盈緩慢或區域性呈蒼白或紫紺。指壓恢復時間超過3秒鐘以上,視為動脈供血異常,蒼白轉紅潤時間越長,說明肢體缺血越嚴重。指壓試驗觀察甲床顏色時,應注意讓患者微屈指,手指過度伸展時,甲床顏色略顯蒼白,易造成假陽性,誤認為肢體有供血障礙。指壓試驗還可區別肢體組織是否已經壞死,在面板紫紺區行指壓試驗,重壓下如出現持續蒼白色,提示區域性已嚴重缺氧,組織已失活。
  (二)肢體抬高下垂試驗
  利用肢體抬高或下垂的方法,造成區域性肢體血壓體位性的改變,再來觀察面板的變化。方法是使病人平臥,肢體自然平放伸直,觀察足底、足趾(或手掌手指)面板的顏色。如果一側肢體或一趾(指)或數趾(指),區域性出現均勻蒼白或花斑狀紫紺,即提示有肢體缺血的存在。

  肢體抬高試驗:使雙下肢與檢查檯面成70°,60秒鐘後進行觀察,正常的面板應保持淡紅色稍發白。缺血肢體可明顯呈蒼白或蠟白色。抬高後的缺血肢體蒼白程度與動脈阻塞的嚴重程度成正比,蒼白色範圍隨阻塞部位而異,一般略低於阻塞動脈的平面。做上肢抬高試驗時,患者站立,雙手高舉超過頭部數秒鐘,再進行觀察。由抬高肢體所出現的面板顏色的改變,正常人在10秒鐘內面板顏色即可復原。肢體缺血者可延遲到45~60秒鐘或更長時間,且膚色不均勻呈斑塊狀。
  肢體下垂試驗:當肢體處於下垂時,正常人面板顏色無特殊改變或僅出現輕度潮紅。血液迴圈障礙者可呈重度紫紺,這是由於缺氧,肢端血管充血所致。靜脈曲張者及靜脈瓣膜功能不全者,下垂試驗無意義。
  二、面板溫度測量法
  面板溫度的個體差異較大,故個體間不能以皮溫的絕對值來比較,人體不同部位的面板溫度也不同,一般軀幹溫度比四肢高,足趾的溫度較低;手溫高於足溫,拇指(趾)溫度高於小指(趾)溫度。面板溫度還受室溫、情緒、運動、飲食飢飽、吸菸等因素影響。同一個體對稱部位的面板溫度大致相同,溫差不應超過2℃,如對稱部位面板溫度相差超過2℃以上或有顯著降低,則提示區域性肢體有缺血。測定肢體皮溫時,應在室溫恆定(20℃~27℃)的室內,安靜休息15~30分鐘,使肢體面板溫度取得穩定後再測量。取肢體不同平面的對稱部位,定點測量。皮溫降低則提示有肢體缺血,皮溫增高常見於急性深靜脈血栓形成和動靜脈瘻等。

  三、周圍動脈搏動的檢查
  周圍動脈搏動是檢查周圍血管疾病的重要步驟。當考慮動脈性疾病時,全身主要動脈的搏動都要常規檢查。當動脈狹窄、阻塞、動脈管壁粥樣硬化時,病變區域性或遠端動脈搏動消失或減弱。高溫環境下、體溫升高、先天性動靜脈瘻等情況可使動脈搏動增強。
  檢查動脈搏動時應注意:
  ①全身主要動脈必須系統檢查。
  ②雙側對稱部位對照檢查。
  ③視血管位置的深淺,施以不同壓力捫摸檢查。
  ④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者,病人動脈搏動極弱時應注意勿將檢查者自己的手指動脈搏動感,誤認為病人的動脈搏動,此時可與病人的對側相同部位的動脈搏動或病人的心律作核對鑑別。
  ⑤重要血管如頸總動脈等,不宜加壓過重和檢查時間過長,以免引起腦缺血。
  ⑥捫摸動脈搏動的同時,尚需瞭解動脈的彈性、硬度,有無扭曲、結節及震顫等。
  ⑦檢查動脈瘤的搏動時,輕重宜適中,以免造成動脈瘤破裂或瘤內血栓脫落。

  動脈搏動強度的分級國內尚無統一的標準,美國通常將脈搏消失到正常分為五級。考慮到某些疾病可導致搏動增強,我們將動脈搏動分為如下六個等級:搏動消失(-),隱約可捫及(+),顯著減弱(++),輕度減弱(+++),正常(++++),明顯增強(+++++)。
  四、血管雜音的檢查
  動脈受外壓、動脈炎、動脈硬化等所導致動脈狹窄,動靜脈瘻所導致血液分流均可在動脈體表投影區聽到雜音。動脈雜音可隨血流向遠側傳導,在股動脈聽到雜音提示髂總動脈分叉處可能有狹窄。鎖骨上窩的收縮期雜音,常提示無名動脈或鎖骨下動脈開口部動脈的狹窄,頸總動脈分叉部的雜音,常提示該部位動脈狹窄。肋緣下或後背脊肋角的雜音,兼有高血壓,提示可能腎動脈狹窄。臍周圍雜音常提示腹主動脈下端或分叉部病變。聽診雜音時,聽診器不可加壓太重,以免引起人為狹窄而產生雜音。
  五、動脈血壓的測定
  動脈狹窄或阻塞時,病變遠端動脈血壓降低或測不到。測量四肢對稱部位血壓,正常壓力差不應超過15毫米汞柱,正常下肢血壓應比上肢要高15~25毫米汞柱。若一側下肢血壓明顯低於上肢或對側肢體的血壓,則提示肢體缺血。四肢動脈測壓,應用普通血壓計及聽診器,僅是初測。如有Doppler超聲血流儀,可精確測定肢體各部位的節段收縮壓,並以踝/肱血壓的比值來估計動脈阻塞的情況。正常時踝/肱比值應大於1.0。
  六、肢長和肢圍的測量
  由於動脈或靜脈的異常病變,如先天性動靜脈瘻、Klipple-Trenaunay綜合徵等疾病,常可造成肢體增粗、增長;靜脈阻塞性疾病,如急慢性深靜脈血栓形成、淋巴迴流障礙性疾病等,可使肢體腫脹增粗。在診斷及治療時常需測量肢體長度及粗細,以觀察病變的程度、病情的發展和療效的判斷。下肢的肢圍測量較為常用。應於距離髕骨下15釐米及髕上20釐米處測量下肢的周徑,即為下肢肢圍。正常人雙側肢體的肢圍差應小於1釐米。
  七、腓腸肌壓迫試驗(Neuhof)
  病人仰臥屈膝足跟平置床上,檢查者用手指按捫或擠壓腓腸肌深部組織,如有觸痛即為陽性,多見於急性腓腸肌靜脈叢血栓形成。
  八、下肢靜脈的檢查
  大隱靜脈瓣膜功能試驗(Trendelenburg試驗)、交通支瓣膜功能試驗(Pratt試驗)和深靜脈通暢試驗(Perthes試驗)可分別瞭解大隱靜脈和交通支靜脈瓣膜功能和深靜脈通暢與否,作為原發性大隱靜脈瓣膜功能不全的篩選試驗,目前已逐漸被多普勒檢查所替代。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