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任醫師 吳強

  肛周疾病是人類最為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近年來,隨著國內外先進科學技術的應用,醫學界對肛門的解剖、生理、病理進行了詳細的研究,糾正了一些傳統的錯誤觀念,如:痔的發病機理---肛墊下移學說;直腸前膨出---直腸黏膜脫垂學說等。

  痔

  痔是臨床上常見病和多發病之一,有關痔的發病原因至今還有爭論。傳統的治療方法非常之多,但大多以是針對腫脹、脫垂痔的各種破壞方法,術後疼痛劇烈,併發症多,臨床治療效果不佳,複發率高。20世紀90年代後期,Longol等重新肯定了“肛墊學說”並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提出:痔不是病,是人體的正常解剖結構,無症狀痔無須治療,有症狀痔無須根治的觀點。研製出使用吻合器治療痔的新方法―直腸黏膜環切肛墊懸吊術(procedure for prolaps and hemorrhoids,PPH)。帶來了對痔的認識學和治療觀念的‘革命’。

  一、概述

  痔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國內外報告不一。我國民間早就有所謂的“十男九痔”、“十女十痔”的說法,認為痔發病率非常高。但實際上並不高,1977年全國對155個單位普查了57427人,痔的發病率佔51.44%。國外報告22%~47%,也有報告高達80%。痔的症狀是疼痛、出血和脫出肛門外,所以傳統認為痔是曲張的靜脈團塊,希臘文“Haemorrhoids”或“Pila”就是出血和團塊的意思。

  但是近年來,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人們使用先進的科學方法對痔進行了更加深入詳細的研究,對痔認識的概念發生了改變,認為痔是“血管性肛管墊”是人體正常解剖的一部分,痔本身不是病,而只有在某中原因下出現出血、疼痛、脫出症狀時才稱為病。

  二、病因

  肛墊 (Anal Cushions) 又稱痔區 (Haemorrhoidal zone) 、直腸海綿體(Corpus covernosum recti) ,是痔現代概念的解剖生理學基礎。

  1、肛墊下移學說

  當肛墊受到某種不良因素刺激時,激發交感神經,胺類物質分泌增加,引起毛細血管痙攣,組織缺血缺氧,釋放組織胺,毛細血管擴張,血液淤滯,組織水腫,嚴重可發生區域性性壞死,糜爛出血。正常情況下肛墊是由內括約肌內側的Treits肌和Park肌固定的。先天性的和遺傳因素Treits肌發育不良和任何原因引起的腹內壓增高使Treits肌過度伸展、斷裂,肛墊內的毛細血管調節障礙導致肛墊下移和痔脫。

  2、遺傳學說

  調查發現,痔病患者常常有家族史,但目前尚未找到確切的遺傳學證據。發達國家的發病率較發展中國家高,這可能與食物結構、排便習慣及環境因素有關。

  三、痔的分類

  1、內痔

  位於齒狀線上方,表面由直腸黏膜覆蓋,常見於左側正中、右前和右後三處,也就是所謂的肛墊。發病時可有出血、疼痛和脫出。

  2、外痔

  位於齒狀線下方,表面由面板覆蓋,常見有血栓性外痔,主要症狀是疼痛。

  3、其他

  位於齒狀線附近,表面由面板黏膜交界組織覆蓋,具有內痔和外痔的兩種特性。有人認為實際上是帶有外部成分的痔(hemorroids with a external component)。

  四、痔的分期

  我國中華醫學會肛腸學組分期法。

  分期

  主要症狀

  I期

  無明顯臨床症狀 排便時有時有出血肛鏡下可見肛墊肥大充血。

  II期

  排便時肛墊脫出,排便結束肛墊自行回納 時有便血,或較嚴重便血。

  III期

  排便時肛墊脫出,排便結束後須用手回納 勞累或腹壓增高亦可脫出,便血或嚴重便血。

  IV期

  痔長期脫出在外,不能還納 多為環形痔或混合痔,肛墊多已纖維化,便血,但少有嚴重便血。

  五、臨床症狀

  1、便血

  內痔和混合痔早期常見有無痛性便血,顏色鮮紅,多為大便或紙上帶血,有時可有肛門滴血或噴射狀出血,便血數日後可自行停止。大多在飲酒後或進食刺激性食物後出血。

  2、痔塊脫垂

  一般到較晚期時會發生痔塊脫垂,大多在大便時發生,便後自行回納,進而發展成需要用手還納,最後完全不能還納甚至嵌頓。病人往往非常痛苦,嚴重影響工作。

  3、疼痛

  早期內痔出血往往不疼痛,只有發生炎症、壞死或嵌頓時才會有疼痛。疼痛是外痔血栓的主要症狀,大多發生在病人用力、酒後發生,病人疼痛難忍,不能行走。

  4、瘙癢

  晚期病人長期痔塊脫垂,肛門鬆弛,有分泌物流出,肛門周圍會有瘙癢不適,甚至出現皮疹。

  六、鑑別診斷

  根據內痔的臨床症狀和必要的肛門檢查,診斷不難,但是必須和以下疾病鑑別:

  1、直腸癌

  臨床上最常見的是將直腸癌誤診為痔病,主要原因是僅僅依靠症狀作出診斷,沒有進行仔細的直腸指診和肛門鏡檢查,也是貽誤對病人及時治療的主要原因。

  2、直腸息肉

  低位帶蒂的直腸息肉脫出肛門外,往往被誤診為內痔,息肉有蒂,為圓形活動。

  3、直腸脫垂

  直腸脫垂呈環行,表面黏膜光滑,直腸指檢可發現往往有肛門括約肌鬆弛,環狀內痔脫出一般呈梅花瓣狀,括約肌不鬆弛。

  七、治療原則

  1、一、二期內痔臨床上一般沒有症狀,故無須治療,如有出血,可採取內科保守治療。

  2、對於三、四期的脫垂痔或出血嚴重的重度痔則需要手術治療。

  3、對嵌頓性痔,如超過48小時,有炎症,應先進行消炎、止疼、還納等保守治療,等炎症好轉後再進行手術。

  八、手術方法

  (一)、傳統的手術方法有許多種

  注射法、電凝法、結紮法等和國外以一些醫師命名的Buie法、Fansler法、Milligan―Morgan 、Parks法等。而這些方法的原則都是一個目的:將肥大的、脫垂的、出血的痔核去除或者手術切除。其結果確實治癒了一些病人,但也付出了代價。嚴重破壞了人體肛墊的完整性,引起一些不可恢復的併發症如:肛門狹窄、大便失禁、症狀復發等。另外,手術時間長、術後疼痛也給病人帶來很大的痛苦。

  (二)、直腸黏膜環切肛墊懸吊術(PPH)

  PPH是由Longo於1998年提出,又稱Longo technique, 其實在1990年Allegra已提出使用吻合器切除環形痔。1997年pescation報告了吻合器治療直腸黏膜脫垂臨床使用。Longo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對脫垂痔的機制進一步闡述,與強生公司合作形成現在的PPH術。

  PPH手術是在痔上方齒線上方約3~4M使用吻合器環行切除直腸黏膜約3M,並同時完成吻合,從而使下移的肛墊恢復到正常的生理位置,改善肛門的自制功能,降低肛管內壓,消除痔核脫垂的症狀;

  不破壞肛墊組織,保留直腸對腸內容物的識別能力,並不會發生傳統手術所發生的肛門狹窄、失禁、控便功能障礙等併發症;切斷了直腸下動脈的終末分支,減少痔核的血供,使痔核縮小,有利於出血痔的治療;吻合口在齒狀線上方1.5~2M處,此處感覺神經少,術後不會發生明顯的肛門疼痛和不適。

  1、 PPH的手術評價:

  (1)手術時間短,麻醉成功後平均手術時間為10分鐘或更短。

  (2)出血少,只要手術操作正確,一般不出血或很少出血。

  (3)術後疼痛輕,因為吻合口在齒線上方,體感覺神經少,不損傷肛墊,術後疼痛輕,一般不使用或很少使用止痛藥。

  (4)住院時間短,大多病人術後24小時即可自由活動和正常飲食,平均住院時間少於72小時。國內有報告門診局麻下手術,術後即可回家。一週即可恢復工作。

  (5)復發少,PPH手術是以恢復下移的肛墊,切斷直腸下動脈的共血為基理,術後肥大的肛墊迅速回縮,消腫,止血。雖然開展時間不長,國外5年,國內3年較大量病例隨訪,其複發率(<1%)遠遠低於傳統的手術方法。我院自2000年6月以來使用PPH治療重度痔300餘例,尚無復發病例。

  (6)PPH開展時間不長,其遠期療效現在還無法知道,另外,PPH吻合器費用比較高,增加了病人的治療費用,同時也使PPH技術不能更快、更廣泛的開展。

  2、 PPH的適應症和禁忌證

  (1)PPH的適應證: III―IV度的脫垂性環狀痔,嚴重出血的II度痔,直腸黏膜脫垂,早期嵌頓性內痔(48h以內)。

  (2)PPH的禁忌證:直腸肛管纖維化導致的整個肛墊不能順利移動及肛管狹窄者、肛門外痔及肛門失禁者。

  3、 PPH的併發症及其預防和處理

  (1) 疼痛,義大利學者Ravo報告了12個肛腸治療中心1107例PPH手術病人,5%患者出現嚴重疼痛。

  ①荷包縫合過深以致切除組織中混雜有肌肉。

  ②吻合口靠近齒線引起體感覺神經性疼痛。

  ③術後吻合口水腫性疼痛。

  ④外痔皮贅切除後疼痛。

  (2) 血栓形成,Ravo報告發生率為2.3%,一般經保守治療後好轉。

  (3) 尿瀦留,有報告PPH術後50%病人出現尿瀦留,原因尚不清楚,可能與麻醉等多方面因素引起,一般短期自行恢復。

  (4) 其他併發症,吻合口裂開、直腸陰道瘻、直腸壁血腫等。只要操作仔細,一般不會發生。

  4、PPH治療重度痔的國內外現狀

  自1998年Longo發明 PPH技術治療重度痔以來,歐美廣泛開展PPH手術,目前國外發達國家已基本用PPH技術代替了傳統的痔手術方法,成為治療重度痔的金標準。2003底,全球累計有25萬例,其中歐洲20萬例。2006年初國內已報告PPH手術約3萬例手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