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科 副主任醫師 馬靜

  1、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們大家共同來分享我在治療和研習 “心臟神經官能症中醫特色診治”中的體會。

  2、心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第一殺手,並向年輕化發展,心血管門診量居高不下。但據研究統計病人中真正患有CHD的患者僅佔約40%,而在近60%的非CHD患者中約有30%誤診為CHD,其中,許多具有胸痛症狀的患其冠狀動脈造影結果無明顯異常,這些患者約為因胸痛、胸悶而行心導管檢查的患者的20%,不僅給患者帶來心靈上的打擊,也給患者和社會增加了治療費用的負擔。

  3、 因此,心臟神經官能症的治療引起了關注。

  4、 心臟神經症(cardioneurosis)又稱心臟神經官能症(cardiac neurosis)是以心臟不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官能症特點:心血管症狀與神經功能紊亂並見。

  5、患者主觀感覺複雜多樣的心血管症狀,包括心悸、心前區疼痛、氣短、乏力、短暫血壓升高、心率增快,偶有早搏,多伴有疲倦、頭暈、多汗、失眠、多夢、焦慮等症狀;臨床無任何與其具有因果關係的器質性心臟病或對心臟有影響的其他軀體疾病的證據。

  6、 多數患者伴有心理障礙,如明顯的焦慮、抑鬱、疑病或神經衰弱患者心血管症狀的產生和變化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7、 青壯年多見,女性明顯多於男性,30-50歲多見,“心悸”、“驚悸”、“怔忡”、“心痛”等範疇

  8、 心臟神經官能症

  9、 屬於中醫“心悸、怔忡、不寐、胸痺及眩暈”等範疇。

  10、常見於中醫的“心悸”,見於對於心悸的認識,最早可追溯到《內經》,其內雖未提出心悸這一名詞,但對其病因已有所認識,本虛加上情志刺激或感受外邪,均可致心悸《傷寒論》和《金匱要略》中先出現心悸的這一名稱,作者多次提到“心動悸”p“心下悸”p“心中悸”及“驚悸”等,張仲景認為情志因素、水飲等為心悸的主要病因。成無己在《傷寒明理論・悸》中明確指出心悸病因不外氣虛痰飲兩端。晉唐時期醫家認識到心悸屬本虛標實之病。朱丹溪認為虛與痰是心悸主要病理機制。但是此時心悸與怔忡尚無明確劃分。至明代《醫學正傳・驚悸怔忡健忘證》提出將心悸分為心悸與怔忡。清代王清任尤其重視瘀血在疾病發生髮展的作用,提出瘀可致悸的理論。

  11、 主要病因可見於,外感、情志、飲食不節、勞欲過度或他病傳變或失治誤治。

  12、 主要病機可見於正虛:陽虛致悸、陰血不足;邪實:火熱、水飲及痰飲、 瘀血。

  13、 現代的主要診治主要有以下幾種:

  14、 首先,在病因病機方面,如鄧鐵濤認為,本病屬於本虛標實,本虛即氣虛與陰虛,標實為痰濁與血瘀;基本病機:氣虛、陰虛、痰濁、血瘀。

  15、 李應東認為,本病為氣血兩虛,即本虛,隨著情志因素導致肝鬱,氣滯產生病理產物血瘀。

  16、 顏德馨 認為“氣血失衡”為心悸產生根本原因,而瘀血是其基本病機;王守富認為肝鬱為心臟神經症的根本原因。

  17、 周端提出心悸為本虛標實之證,以虛為本,痰瘀水飲為標;許佔民認為心悸病機為本虛標實,氣血陰陽虧虛為本,痰飲、血瘀為標。

  18、 祝光禮認為青年人心悸與肝鬱、情志因素密切相關;聶嫦娥認為本病虛實夾雜,心脾兩虛為本,氣滯痰濁、血瘀為標。

  19、在辨證論治方面,疾病證型主要有基本證型:肝鬱氣滯、心虛膽怯、心脾兩虛、心腎不交、痰熱內擾、血脈瘀阻;《中醫病症診斷療效標準》:心虛膽怯、心脾兩虛陰虛火旺、心血瘀阻、水氣凌心、心陽20、
而治療主要分以下幾個部分,首先,從心論治,心膽氣虛:心煩不寐,多夢易醒,膽怯心悸,觸事易驚,伴有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治法:益氣鎮驚,安神定志;方藥:安神定志丸和酸棗仁湯加減。

  21、 前方重於鎮驚安神,後方偏於養血清熱除煩,合用則益心膽之氣,清心膽之虛熱而定驚安神寧心;若心悸甚,驚悸不安者,加生龍骨、生牡蠣、硃砂。

  22、心陰虧虛:情緒不寧,心悸,健忘,失眠,多夢,五心煩熱,盜汗,口咽乾燥,舌紅少津,脈細數;治法:滋陰養血,補心安神;方藥:天王補心丹加減;心煩失眠,多夢遺精者,可合交泰丸(黃連、肉桂)交通心腎

  23、心脾兩虛:心悸,氣短,頭暈目眩,失眠健忘,面色不華,神疲乏力,納呆腹脹,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方藥:歸脾湯加減。心血不足較甚者可加芍藥、阿膠以養心血;不寐較重者加夜交藤、合歡皮、柏子仁以養心安神。

  24、其次,從肝論治,第一個證型為肝鬱氣滯:情志抑鬱,胸部滿悶,胸脅脹痛,善太息或見咽部異物感。婦女可見乳房作脹疼痛,痛經,月經不調,甚則閉經,舌苔薄白,脈弦。病情輕重變化與情志變化關係密切。

  25、 治法:疏肝解鬱,理氣暢中;方藥:柴胡疏肝散加減;加減:脅肋脹滿疼痛甚者,加鬱金、青皮、佛手疏肝理氣。

  26、加減:肝氣犯胃。噯氣頻作,胃脘不舒者,可加旋覆花、代赭石、法半夏和胃降逆;兼見胸脅刺痛,舌質有瘀點、瘀斑,可加當歸、丹蔘、鬱金、紅花活血化瘀。

  27、氣鬱化火:心悸陣作,性情急躁易怒,胸脅脹滿,口苦而幹,或頭痛,目赤,耳鳴,或嘈雜吞酸,大便祕結,舌質紅,苔黃,脈弦數;治法:疏肝解鬱,清肝瀉火;方藥:丹梔逍遙散加減。

  28、加減:熱勢較甚,口苦,大便祕結者,可加龍膽草、大黃瀉熱通腑;脅肋疼痛、口苦、嘈雜吞酸、噯氣、嘔吐者,可加黃連、吳茱萸清肝瀉火,降逆止嘔。

  29、肝火上炎而見頭痛、目赤、耳鳴者,加菊花、鉤藤清熱平肝;熱盛傷陰,而見舌紅少苔,脈細數者,可原方去當歸、白朮、生薑,加生地、麥冬、山藥滋陰健脾。

  30、 奔豚病:患者自覺有一股氣從少腹上衝心或更上衝胸, 甚衝至咽喉, 如豚之奔突, 發作欲死, 不發如常人, 心悸(心動過速)、氣短、心煩、肢顫,用奔豚湯;治法:調肝解鬱,降逆平衝;方藥:奔豚湯(李根皮20g、葛根3 0 g、川芍1 5 g、白芍20g、當歸15g、半夏15g、黃芩10 g,炙甘草10g)

  31、 加減:逆氣上衝干擾心神,而致口乾、煩躁、坐臥不寧、遊走失眠、等證。加合歡皮20g、夜交藤20g;胸悶、憋氣、氣短、煩躁、“ 拔氣”等,加積殼15g。

  32、從腎論治,心腎不交:心悸怔忡,淡煩不寧,失眠多夢,頭暈,耳鳴,精神不易集中,腰腿痠軟,咽乾口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紊亂,舌紅少苔,脈沉弦細。常見於更年期婦女。治法:滋陰降火,交通心腎。

  33、方藥:泰丸合天王補心丹加減。(玄蔘15g,北沙蔘15g,女貞子15g,麥冬15g,熟地15g,佛手12,丹蔘30g,黃連10g,黃柏10g,白芍15g,竹茹15g,桔梗10g,肉桂3g,柏子仁30g,酸棗仁30g)

  34、 加減:心悸甚者加磁石、龍齒;手足煩熱者加鱉甲、梔子、赤芍、白芍;腰痠腿軟者加杜仲、牛膝;睡眠差多夢加夜交藤、合歡皮。

  35、 腎陰陽兩虛:心悸怔忡,煩躁不安,失眠多夢,忽冷忽熱或口乾、四肢下肢寒冷,多汗,舌紅少苔,脈沉弦細。治法:滋陰降火,溫通心陽。

  36、 方藥:二仙湯加血府逐瘀湯;加減:熱甚者,方中仙茅、仙靈脾和巴戟天為6g,知母、黃柏個各12g;寒甚者,仙茅、仙靈脾和巴戟天為10g;多汗者,加浮小麥、煅龍牡、麻黃根、五倍子。

  37、 腎陰不足:心悸怔忡,淡煩不寧,失眠多夢,頭暈,耳鳴,腰腿痠軟,咽乾口燥,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沉弦細。治法:滋陰降火,清心除煩;方藥:天王補心丹加血府逐瘀湯。

  38、 從脾論治,氣虛痰阻:面色白、體胖痰多、身體睏倦、心悸、怔忡、心胸憋悶疼痛

  治法:益氣健脾、寬胸理氣祛痰;方藥:四君子湯合瓜蔞薤白半夏湯。

  39、 加減:氣結較甚者,可以加枳實、桂枝、厚朴;脾虛重者,可以加黃芪、肉桂。

  40、從肺論治,氣虛血瘀:胸悶心悸,咳喘氣短,頭暈神疲,自汗乏力,舌淡苔白,或脣舌淡紫,脈沉弱或結代。治法:補益肺氣,活血化瘀。方藥:保元湯加減;汗多者可加浮小麥、龍骨、牡蠣。

  41、 其他治療。

  42、鍼灸治療,採用體針、皮內針、耳穴壓豆、艾灸及穴位注射等治療措施,選經以足太陽經、手少陰經、手厥陰經居多,選穴以五俞穴及相應募穴、內關、神門等為主。

  43、 運用耳針加體針;將王不留行子壓到穴位上之後,按壓或捻壓100 次左右,最好能在治療結束之後感到耳部發紅髮熱。

  44、 體針治療選取神門、內關、公孫穴,均用1 寸半的毫針,神門穴直刺0.3 至0.5 寸,得氣之後繼續捻鍼,儘量以針感向上臂和胸部傳到為宜,內關穴直刺0.5~1.0 寸,得氣之後持續捻鍼2~3 min針感同樣是最好向上臂及胸部傳導。公孫穴斜刺,針尖向上,得氣捻轉,使針感傳向胸部。

  45、留針20~30 min,期間行鍼1~2次,每天針一次,10 次為一個療程,在療程之間隔2 d,連續針3 個療程。

  46、普通針刺。百會及神庭採用頭皮針法,內關、足三裡、太沖和三陰交穴常規針刺,並結合電針治療,每週治療 6 次,週日休息 1 天,4 周為 1個療程,針刺 2 個療程。

  47、 艾灸背俞穴。取側臥位或仰臥位,背俞穴取厥陰俞至膈俞段( 雙側)在腧穴範圍內往返溫和灸,以區域性潮紅、患者自覺有溫暖之氣向胸部即心臟部位透散為好;每次30 min,每日1次,10d 為1療程,間歇 7d,共治療兩個月。

  48、 推拿按摩。厥陰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膻中、期門、大陵、內關、神門、血海、足三裡、三陰交、太沖;手法採用: 揉、滾、按、擦、頸、胸復位等。

  49、耳穴壓豆療法。神門、交感、皮質下、內分泌、心俞;肝鬱化火者加肝俞;陰虛火旺者加肝俞、腎俞;心脾兩虛者加脾俞、肺俞;心虛膽怯者加膽俞、脾俞;胃腸溼熱者加胃俞、膽俞、三焦俞。

  50、 貼上王不留行子後,給予使患者感到酸脹、麻、灼熱且能耐受的刺激強度。每天按壓3~5 次,每穴按壓1~2 min,每3 天更換一次壓豆,4 周為一個療程。

  51、 放血療法。火熱內擾,表現為心煩不安、口舌生瘡、肢體疼痛腫脹、急躁易怒,直接使火熱之邪隨血而瀉,適用於多種熱證。

  52、注意事項。針刺放血時應注意進針不宜過深,創口不宜過大,一般放血量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過2次。1~3次為一療程。如本療法僅為對症急救應用,待病情緩解後,要全面檢查,再進行治療;切不可濫用放血療法。

  53、 西醫治療,患者的心率快(心率大於100次M分),可以給與小劑量的β-受體阻滯劑,減慢心率。

  54、 伴嚴重睡眠障礙者,可短期應用鎮靜類藥物如安定片;更年期的女性可給予谷維素,以調整植物神經功能;抑鬱或焦慮者,服用黛力新、奧氮平等。

  55、 三是飲食治療,心血不足: 宜養血安神, 忌食辛辣香燥;心氣虛弱: 宜溫陽益氣, 忌生冷滋膩;陰虛火旺: 宜生津養陰安神, 忌香燥辛散;痰火上擾: 宜清熱化痰, 忌食煎炸燻烤, 滋膩肥甘;氣滯血瘀: 宜化瘀通絡, 行氣, 忌生冷酸澀。

  56、 鴨梨(去核) 、白蘿蔔各1000g、生薑、當歸、煉乳各 200g, 蜂蜜250 g;將當歸加水70 ml, 文火煎50 min; 把梨、蘿蔔、姜切碎 取汁液;與當歸液混合, 以文火煎成膏狀, 加人煉乳、蜂蜜, 加熱至沸, 冷後備用;用時每次服2-3 匙, 用沸水沖服, 2-3次/日。

  57、 雞心 3 個煮熟, 雞苦膽 1 個焙乾研面。1次/日,連服 3 。羊肉50 g, 山藥30g, 紅糖30 g, 黃酒30 ml, 水煎, 分1-2 次服用,1次/日。帶心蓮子研磨成粉, 與同重量藕粉混合煮粥, 連吃數週;用綠豆20 g, 西紅柿 2 個, 以綠豆煮湯送西紅柿服下, 2-3次/日, 飯前服。

  58、 桂圓: 可用桂圓肉泡茶喝, 或煮桂圓粥食用, 尤其適宜心血不足型心悸。酸棗仁: 宜用酸棗仁6~10 g, 芡實12 g, 龍眼肉6 g, 煮湯後睡前服食。適用於心血不足。若無芡實或龍眼肉, 亦可單用酸棗仁15 g, 搗碎後同粳米煮粥食用。

  59、 百合: 選用新百合50~60 g, 或幹百合30 g, 煎水後加入適量冰糖食用。適宜心氣不足型或陰虛火旺型;人蔘: 可用人蔘3 g, 切片, 每天泡茶飲。適宜心氣虛弱, 產後病膈體虛之人心功能不全而心悸時食用。

  60、 荸薺: 每日可用荸薺60~120 克, 配海蜇50~100克, 煮湯分2 次飲用。適宜痰火上擾型心悸;柏子仁: 可用柏子仁10~15 克, 稍搗爛, 同粳米湯煮粥, 待粥將成時, 加少許蜂蜜, 稍煮一、二沸即可食用, 宜作早晚餐服食。適宜心血不足型心悸。

  61、 薤白: 即小蒜, 又名野蒜。每次用幹薤白10 g, 配合瓜萎仁10 g, 煎湯喝, 每日2~3 次。適宜氣滯血瘀型心悸;山楂: 可用野生山楂10~15 克, 每天煎水代茶飲。此法適宜氣滯血瘀型心悸;西洋參: 單以西洋參片3~5 g, 泡茶常飲。適宜心氣不足或陰虛火旺心悸。

  62、 蓮子: 先將幹蓮子磨粉, 每晚取蓮子粉50 g, 桂圓肉30 g 同粳米50~100g 煮成稀粥, 然後加入冰糖適量, 臨睡前服食1小碗。或用幹蓮肉50 g, 桂圓肉30 g, 冰糖少許, 一同煎服。適宜心血不足型心悸;蓮子心: 每日用幹蓮子心1.5 g, 開水沖泡代茶飲。適宜陰虛火旺型和痰火上擾型心悸。

  63、 心理治療,排除器質性疾病,做好心理疏導,適當的參加各種活動移情怡興。

  64、保持心平氣和的關鍵是要發揮人的精神對形體的統帥作用;主動地運用意識,提高精神對自身言行、情緒等的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達到氣血調和,陰平陽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