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意義上的心臟病是指由於心臟、血管或調節血液迴圈的神經體液組織發生器質性或功能性病變所引起的疾病,而心臟神經官能症,是由神經功能失調引起的心血管功能紊亂綜合徵,具備心血管疾病的有關症狀,卻無臨床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
隨著社會環境和生活節奏的不斷變化, 人們所承受的工作、生活壓力不斷增加,心臟神經官能症的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心內科的門診患者中,有部分患者是因心理因素致軀體症狀而發病,主觀感覺痛苦、暗示性強,常因懷疑患有心臟病或懼怕發作或懼怕已有疾病惡化而焦慮不安,這種焦慮又反過來加重症狀,形成“心理互動作用”的惡性迴圈。
大多數人習慣認為,與器質性心臟病相比,心臟神經官能症或許會讓患者難受,但無明顯臨床危險。但實際上,心臟神經症的危害不容小覷。很大一部分的心臟神經官能症患者有其思想負擔和精神上所受到的“心臟病”的痛苦的折磨,往往比器質性心臟病還嚴重。嚴重的心臟神經官能症可導致患者情緒及社會功能降低,依從性下降、體質下降、免疫功能受損,加劇原有疾病治療難度,甚至向器質性病變轉化,如高血壓、房顫、早搏等,或誘發精神心理疾患如焦慮症、抑鬱症等。此外,患者因重複診治導致醫療成本上升,且嚴重浪費社會醫療資源。
心血管疾病與精神心理問題共存,嚴重影響患者正常工作和生活,甚至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風險,應引起重視。
心臟神經官能症患者發病時常出現心血管症狀,以心悸、心前區悶痛、氣短為主要表現,往往合併某些心血管疾病難以解釋的軀體症狀,症狀多變且相互之間缺乏內在聯絡,體格檢查缺乏陽性體徵。
心臟神經官能症的治療可採用以心理治療為主,藥物治療+體育鍛煉為輔的方案,提倡“雙心醫學”的治療模式,不僅關注患者心臟,更要關注患者心理。
由於心臟神經官能症的發病原因沒有權威且明確的說法,而且與神經型別、內分泌、基因等因素都有著重要的關聯性,目前還沒有單一藥物能夠對心臟神經症具有顯著的療效。因此,在積極合理治療合併的心血管器質性疾病同時,焦慮症狀明顯的患者可選用抗焦慮藥物。同時應該考慮進行精神心理行為治療,如心理疏導、行為矯正等。
此外,部分心臟神經症患者因疑慮自己病情嚴重,不敢從事正常的體力活動和體育鍛煉,甚至連生活起居都需要人照顧。因此,應根據自我情況,選擇合適的活動和鍛鍊,堅持循序漸進、持之以恆的原則,逐漸增加活動量及活動時間,如家務勞動、戶外散步、旅遊等與自己年齡和身體狀況相適應的各種活動。
心臟神經官能症臨床實踐中非常常見,合理認識自我情緒障礙,樹立雙“心”理念,既要重視心臟病的診治,也要重視心理疾病的防治,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