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肝膽外科 副主任醫師 吳武軍

  膽囊結石的發生率在我國一些地區的發生率非常高,某些地區的報道在正常人群中甚至達到15%左右,是我國接受外科手術治療數量最多的疾病。在我院肝膽科行膽囊切除的患者約佔總手術人數的大約40%左右,而基層醫院接受膽囊切除的患者也約佔所有普通外科手術的一半以上,數量上遠遠超過接受闌尾切除、疝修補等手術患者,足見該病的危害。

  膽囊結石是被認為是一種生活方式病,“吃”和“運動”在膽囊結石的發生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另外,環境及遺傳因素對膽囊結石的發生也有重要的影響。下面,我們就來盤點那些因素對膽囊結石的形成有重要影響。

  1、飲食種類

  膽囊結石的形成與進食總熱量有直接關係,高熱量、低纖維素飲食增加膽汁中膽固醇飽和度,容易析出成為膽固醇結晶,該結晶可稱為結石形成的核心,高膽固醇血癥(高血脂)患者,膽囊結石發生率升高,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我國膽結石過去以膽色素結石為主,但隨著生活水平提高,膽固醇結石越來越多見。所以,攝入過高的熱量,不管是來自米麵,還是肉蛋奶,均容易導致結石形成。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經常食用漢堡、薯條等高熱量西餐的學生群體,膽囊結石也有發生,甚至是10歲以下的兒童。

  2、飲食習慣

  飲食習慣不規律,尤其是習慣不吃早餐是引發膽囊結石的一個重要誘因。早晨空腹時,膽囊內的膽汁經過一夜的貯存,膽固醇飽和度較高。在正常吃早餐的情況下,膽囊收縮使膽固醇隨膽汁排出,同時分泌新的膽汁,會降低膽囊中膽固醇的飽和度,使結石不易形成;如果不吃早餐,膽囊就不會收縮,膽汁貯存的時間過久,導致其中的膽固醇處於過飽和狀態,容易引起膽固醇沉積,逐漸形成結石。因此,保持良好規律的飲食習慣,促使膽囊中膽汁有規律的排放進入腸道,對防止結石形成、維持膽囊良好的功能有積極意義。

  3、肥胖

  肥胖人群膽囊結石發生率明顯高於正常體型人群,尤其是40歲以上的肥胖女性,與該年齡階段女性愛吃高脂肪、高糖類、高膽固醇的飲品或零食以及女性雌激素會使得膽固醇更多地聚集在膽汁中。另外,肥胖後脂肪肝發生率增加,客觀上也增加了膽囊結石發生。

  4、久坐習慣

  現在我國很多家庭可以見到這樣的情形,一家人吃完晚飯後,悠閒地坐在沙發上,邊吃零食邊聊天邊看電視。這種餐後坐著吃零食的習慣可能是我國膽結石發病率逐高的原因之一。人進食後膽汁分泌量增加,而坐或者臥位後腹壓增大,胃腸道蠕動減慢,不利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和膽汁排洩,也妨礙膽汁酸的重吸收,致膽汁中膽固醇與膽汁酸比例失調,膽固醇易沉積下來。

  5、長期少運動

  許多女性尤其是中年女性,往往呆在家裡的時間多,運動和體力勞動少,天長日久其膽囊肌的收縮力必然下降,膽汁排空延遲,容易造成膽汁淤積,膽固醇結晶析出,為形成膽結石創造了條件。另外由於女性身體中雌激素水平高,會影響肝內葡萄糖醛酸膽紅素的形成,使非結合膽紅素增高,而雌激素又影響膽囊排空,引起膽汗淤滯,促發結石形成。絕經後用雌激素者,膽結石發病率明顯增多。

  6、膽道感染

  膽系感染是形成膽囊結石的最常見原因,膽囊炎和膽囊結石經常同時存在,互相影響,也可以這樣說,膽囊炎症為結石形成創造了條件,凡是膽囊感染性炎症病變,不經治療,或者固然經過治療,但經久不愈,早晚會有形成結石的可能。有文獻報道,從膽石核心中已培養出傷冷桿菌、鏈球菌、魏氏芽胞桿菌、放線菌等,可見細菌感染在結石形成中有著重要作用。細菌感染除引起膽囊炎外,其菌落、脫落上皮細胞等可成為結石的核心,膽囊內炎性滲出物的蛋白成分,可成為結石的支架。在我國,膽囊結石几乎都伴有膽囊炎的存在,一般有症狀的膽囊結石患者都伴有炎症的存在,大多數慢性炎症很難通過保守方法治癒,這類患者多數需要接受手術治療。

  7、遺傳

  遺傳因子在明確膽結石危險性方面顯然起著重要作用。膽結石在膽固醇膽石症患者的近親中更經常產生。美國西南部的當地美國人患膽固醇膽石症的危險性很大(>80%),這一點似乎包含一種遺傳因素。

  8、全省性疾病的影響

  某些全身性疾病,由於內環境的變化,更容易發生膽囊結石,目前臨床上比較明確的有肝硬化、糖尿病、腹部大手術後以及長期臥床的患者,膽囊結石發生率比正常人群明顯升高。。

  9、女性懷孕

  女性在妊娠期間膽道功能容易出現紊亂,造成平滑肌收縮乏力,使膽囊內膽汁瀦留,加之妊娠期血中膽固醇相對增高,容易發生沉澱,形成膽結石的機會則大大增加,而多產婦女發病率則更高。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