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肛腸科 主任醫師 祝頌

  一、結腸息肉的概述

  凡來源於結腸上皮而隆起於黏膜面向腸腔內突起的贅生物,無論有蒂與否,在還未得到組織學證實之前,統稱為結腸息肉。病理性質必須通過病理學檢查才能明確。一般將結腸息肉按性質分為腫瘤性和非腫瘤性兩類。通常所講的息肉,多數指非腫瘤性息肉,即結腸良性腫瘤。而腫瘤性息肉則統稱為腺瘤。

  二、結腸息肉的發病機制

  結腸息肉的發病機制,儘管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多認為由於各種致病因素的影響,如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特別是飲食因素等,使隱窩細胞生長失調,處於高增生狀態,隨著細胞的增生、堆積,隱窩增生區擴大、上移,逐漸向腸腔突出,形成息肉。其中,腺瘤性息肉具有不典型增生的特徵,與結腸癌關係密切,被稱為癌前病變。

  三、結腸息肉的臨床表現

  結腸息肉在體積較小的情況下一般無任何症狀。結腸息肉隨著體積的增大可出現明顯的症狀及併發症。臨床主要表現為便血、大便習慣的改變、有腫物脫出肛門或隨大便脫落、腹痛、腹脹、腹瀉等,常見的併發症有結腸黏膜潰瘍、結腸套疊或腸梗阻等。

  四、結腸息肉的檢查方法

  對懷疑結腸息肉的患者,首先應做大便常規及隱血檢查,常規行肛門直腸指診。電子結腸鏡及鋇灌腸、氣鋇雙重造影對結腸息肉的診斷有重要意義。

  (一)結腸息肉在電子結腸鏡下的表現

  只有一個息肉的,稱為單發性息肉;有多個息肉的,稱為多發性息肉;數目超過l00個的,稱為息肉病。腺瘤性息肉多呈淡紅色,有充血、糜爛;增生性息肉多呈蒼白色;炎性息肉多有充血。一般認為,小息肉、有蒂息肉的癌變率低,寬基息肉癌變率相對較高;廣基、大息肉癌變率高,若再出現息肉頭部潰瘍,幾乎l00%有癌變。

  (二)結腸息肉在X線下的表現

  X線檢查可以分辨息肉的數目、分佈、大小和形態,粗略判斷息肉有無癌變的可能。通常對疑有結腸息肉的患者的X線檢查選用雙對比造影。雙對比造影下,息肉表現為低密度充盈缺損,能夠看到息肉的表面輪廓、數目、大小及蒂的有無與長短,同時可以判斷息肉癌變的情況。

  一般息肉直徑小於1cm、表面光滑或呈均勻顆粒狀,蒂長大於2cm,多為良性。若出現無蒂、表面凹凸不平,或基底寬度大於高度且區域性腔壁凹陷,或息肉直徑大於2cm,或息肉表面輪廓不清且密度較高等特徵,則提示有癌變可能。

  五、結腸息肉的分類和特點

  結腸息肉的分類目前多傾向於首先按與癌腫的關係,先區分出腺瘤和非腫瘤性息肉,再在組織學分類基礎上分為4類,即腫瘤性、錯構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

  其中,腺瘤包括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管狀絨毛狀(又稱混合型)腺瘤3種;腺瘤病包括家族性多發性息肉、Gadner綜合徵和Turcot綜合徵;錯構瘤性息肉包括Peutz―Jeghers息肉及其綜合徵;炎症性包括炎症性息肉及假性息肉病、血吸蟲卵性息肉和炎性纖維增生性息肉;增生性息肉包括增生性息肉、黏膜肥大性贅生物;另外幼年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及息肉病、Cronkhite―Canada綜合徵。

  六、結腸息肉的治療

  結腸息肉的治療原則是發現息肉即行摘除。傳統治療方法是,結腸息肉位於直腸中、下段,可經舡門行切除術或結紮術;結腸息肉則須經腹行腸壁切開息肉摘除術或腸段切除術。而目前流行的方法是在電子結腸鏡下結腸息肉的摘除術,如高頻電凝圈套切除法、高頻電凝灼除法、高頻電凝熱活檢鉗法、活檢鉗鉗除法、鐳射汽化法、微波透熱法、密接摘除法等。也可採用在電子腸鏡下與手術結合切除的方法。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