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主治醫師 陳東

  肛門排出的大便中帶血,不論大便帶血或全為血便,顏色是鮮紅的、暗紅的還是柏油樣的,都稱為便血。便血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尤其是結腸和直腸的出血。便血伴嘔血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現,糞便的顏色取決於出血位置的高低、出血量的多少及在腸道停留的時間,上消化道出血多為黑便,若出血量多且排出快,亦可呈暗紅乃至鮮紅色。下消化道出血多為鮮紅色或暗紅色,若在腸道停留較久,亦可轉為黑便。柏油樣黑便提示出血量在60ml以上。便血者可無嘔血,嘔血者多有黑便。便血也可以是全身疾病表現的一部分,有時因吞入來自消化道外的血液也可引起“便血”。

  原因

  常見的便血原因:

  1、下消化道疾病

  (1)肛管疾病肛裂和痔瘡。

  (2)直腸疾病肛門、直腸損傷,直腸息肉,直腸腫瘤等。

  (3)結腸和小腸疾病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侷限性腸炎,腸套疊,腸結核,腸傷寒,迴腸遠端憩室炎,黑色素斑-胃腸息肉病,腸重複畸形,小腸血管瘤,小腸腫瘤,腸繫膜動脈栓塞等。

  2、上消化道疾病食管、胃和十二指腸、膽道疾病等

  3、全身性及中毒性疾病

  (1)出血、凝血功能障礙血液病,新生兒出血症,嚴重感染及DIC等。

  (2)急性傳染病及寄生蟲病流行性出血熱,傷寒、副傷寒和斑疹傷寒,鉤端螺旋體病,鉤蟲病,血吸蟲病,敗血症等。

  (3)中毒或藥物毒性作用膿毒症,細菌性食物中毒,有毒植物中毒,藥物毒性作用,化學性毒物中毒等。

  (4)遺傳性出血性毛細血管擴張症

  以上疾病引起腸道炎症及潰瘍、腸道血液迴圈障礙、胃腸道黏膜損傷或毛細血管通透性增高而導致便血。

  臨床表現

  遇到小兒便血,應詳細詢問病史病史和全面體格體檢,注意以下幾點:

  1、便血前檢查

  在確定為便血前,應仔細檢查是否為口腔、鼻咽、支氣管及肺等部位的出血被吞嚥後所引起的黑便,以及排除某些藥物、食物所致的血樣或黑色大便。

  2、根據小兒的年齡

  新生兒便血大多由於嚥下母親產道或乳頭破裂的血或患有新生兒自然出血症、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消化道畸形等。嬰兒和幼兒便便血多見於腸套疊、美克爾憩室、腸息肉、脫肛、肛裂等。學齡前期和學齡期兒童便血要考慮食管靜脈曲張、潰瘍病、腸息肉、肛裂、過敏性紫癜等。

  3、便血量及顏色

  少量便血且呈鮮紅色,鮮血附在大便的表面,多是直腸、乙狀結腸或降結腸疾病出血,如果解大便時小兒無哭吵要考慮直腸息肉,如果小兒哭吵厲害要考慮肛裂,也見於腸套疊等。大量便血,呈暗紅或黑色,多為上消化道或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傷寒等出血。果醬樣便是血和黏液混合似黏凍樣的大便,如小兒年齡在6~18個月,同時伴有陣發性哭吵,要考慮腸套迭。豆湯樣便:大便呈血水樣,腥臭,在考慮出血性壞死性小腸炎,小兒往往有腹痛、腹脹明顯。

  4、便血與排便的關係

  血在大便後滴下,與大便不相混雜多見於內痔、肛裂,也見於直腸息肉、直腸癌等。大便呈膿血樣或血便帶膿樣黏液,應注意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慢性結腸炎等。

  5、其他伴隨症狀

  便血伴劇烈腹痛甚至休克者,應注意腸繫膜血管阻塞、出血性壞死性腸炎、腸套疊;便血伴腹部包塊應注意腸套疊、腫瘤等;便血伴身體其他部位出血多見於血液系統疾病、急性嚴重感染、維生素C缺乏症等;便血伴發熱及全身中毒症狀多系急性感染。原因未明的便血必須進行肛門檢查和直腸指檢,有助於發現肛裂、直腸息肉、痔、腸套疊及癌腫。

  6、常見便血疾病特點

  (1)痔瘡一般痔瘡引起的肛門出血,是內痔出血,發生於排便過程中或者是排便後,血色鮮紅,不跟糞便相混合,且會伴有異物脫出肛外。

  (2)肛裂肛裂出血最大的症狀就是疼痛,血色鮮紅,有滴血狀,排便之後產生劇烈的疼痛。

  (3)肛瘻出血量不是很多,糞便為膿血便,經常性排便,患兒還會出現噁心,頭暈,出血量很多時,患者體內會出現缺鐵性的貧血,嚴重者還會出現休克。

  (4)腸炎出血具有間斷性,跟肛瘻出血有點類似,出血量不是很多。

  (5)腸息肉具有無痛性,而且血色鮮紅,不跟糞便混合在一起,時常伴有黏液從肛門內部流出,偶有脫出之感。

  檢查

  1、實驗室檢查

  肉眼觀察大便的顏色、血量、是否帶黏液及膿血,血液是否與大便混勻。大便鏡檢可發現腸道炎症的病理成分、寄生蟲卵與某些寄生蟲(如阿米巴原蟲)。血便於鏡檢下無紅細胞,應做潛血試驗。

  外周血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有助於瞭解失血的程度。出凝血功能檢查。大便培養、血吸蟲毛蚴孵化、免疫學檢查如血清環卵沉澱試驗與凍乾紅細胞間接血凝試驗,肥達氏反應及外斐氏反應。

  2、特殊檢查

  (1)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可直接瞭解病變,如內痔、息肉、潰瘍、腫瘤等,並可取內容物做鏡檢和活體組織檢查。

  (2)纖維結腸鏡檢查可觀察深部結腸病變。

  (3)胃腸鋇餐透視、照片及鋇劑灌腸造影檢查對胃腸道潰瘍、憩室、息肉、腫瘤等的診斷有幫助。

  (4)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及核素掃描有助於原因不明的消化道出血的診斷。

  治療

  1、病因治療

  針對病因進行處理,多能治癒便血。如新生兒出血症,一般僅用維生素K1治療既有顯著療效。腸道感染性疾病使用有效藥物後便血常迅速消失。全身感染性疾病所致便血,應在綜合療法的基礎上治療。

  2、對症治療

  (1)一般處理活動性出血者應絕對臥床休息,使用鎮靜劑。嚴密觀察和記錄患兒的神志、脈搏、血壓和尿量。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嘔血引起窒息。

  (2)輸血對出血量大者,應積極補充血容量,無條件立即輸血者,可先輸入右旋糖酐、5%葡萄糖生理鹽水或複方氯化鈉液。

  (3)止血根據出血性質不同選擇止血劑,如安絡血、酚磺乙胺、6-氨基已酸、對羧基苄胺等。對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去甲腎上腺素4~8mg加於150~250ml生理鹽水中分次口服或胃管內滴注對區域性黏膜血管有收縮作用。西咪替丁和奧美拉唑對胃、十二指腸急性黏膜病變及潰瘍出血有良好止血效果。

  3、外科治療

  直腸息肉大多可在結腸鏡檢下行息肉切除。結腸和小腸多發性息肉,長期大量便血時,可剖腹探查,切除息肉較集中的腸段,以止血和防止惡變。腸套疊如空氣或鋇灌腸不能復位或時間超過48小時應手術治療。迴腸遠端憩室和腸重複畸形伴出血可行區域性腸切除。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