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小兒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史航宇

  在我國每分鐘有4個腦癱兒童出現,就有12個家庭遭遇不幸!並且我國的腦癱發病有逐年上升的趨勢,目前中國的腦癱患兒高達500萬以上。

  在這個群體中,很多患兒生活不能自理,給家庭和社會帶來了沉重的負擔。不規範的治療也是加重腦癱殘疾的原因之一。對於腦癱的治療必須遵守個體化、多專業參與,分階段治療的原則。

  腦癱的發病機制主要什麼?

  腦癱主要是由於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妊娠到分娩。出生後一歲以內的某種因素損害了未成熟的腦組織,導致運動障礙的器質性病變,也就是指腦在生長髮育完成以前由於受到某種侵害。損傷而造成的永久性的異常姿勢及運動異常。這種姿勢和運動的異常是隨著患兒的生長髮育不斷變化的。

  神經系統起源於胚胎脊部表面的外胚層細胞所組成的神經板,神經板在胚胎2―3周時即出現。神經板褶陷成為長形中空的神經管,管的頂端變寬形成腦室,並形成3個明顯的膨大體,它們最終發育為腦的3個主要部分――前腦、中腦、後腦。由最早出現的神經板跡象到神經管閉合這個時期形成的神經胚是經過了由誘導―增殖―遷移―分化―神經功能的發育過程。人類胚胎神經的發育過程分為5個時期。

  第一期:相當於胚胎第7―10周,此期皮質板開始形成。

  第二期:相當於胚胎第10一H周,此期皮質板厚度增加,細胞密度增加。

  第三期:相當於胚胎第12―13周,此期皮質板分為明顯的內、外兩層。

  第四期:相當於胚胎第13一15周,此期皮質板進一步增厚,細胞體積增大。

  第五期:相當於胚胎第16周至出生,在第7個月時皮質結構模―式便已完備。

  完整的腦發育過程除上述階段外,還包括神經細胞的發育。人類大腦由l 400一l 500億個細胞組成,結構極為複雜。人腦發育時,神經元的數量以每分鐘幾十萬個的速度增長著,從僅有的一絲未成熟、末分化的細胞到產出一個結構和功能複雜的大腦,是非常嚴密、精細的,尤如種植莊稼一樣需要有優良的種子、肥沃的土地和風調雨順的氣候,方能獲得豐收。

  在人類,即需要有良好完整的基因、染色體,健康的妊娠環境,豐富全面的營養才能發育成一個完美的大腦。

  小兒腦癱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小兒腦癱是小兒常見的疾病之一,嚴重地影響了兒童的身心發育,如果不能及時得到治療,極有可能造成患兒終身殘疾,將給孩子造成極大的痛苦,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負擔。那麼小兒腦癱到底是由什麼原因引起的?

  多年來許多圍生期危險因素被認為與腦癱的發生相關:早產與低出生體重、腦缺氧缺血產傷、先天性腦發育異常、核黃疸和先天性感染等.

  國內外對腦癱的病因作了更深入的探討,一致認為胚胎早期階段的發育異常,很可能就是導致嬰兒早產低出生體重和易有圍生期缺氧缺血等事件的重要原因。胚胎早期的這種發育異常主要來自受孕前後孕婦體內外環境影響、遺傳因素以及孕期疾病引起妊娠早期胎盤羊膜炎症等.

  曾有文獻把目前引起腦癱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父母親吸菸、酗酒、吸毒母患精神病,孕期患糖尿病、陰道出血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前置胎盤、先兆流產或服用避孕約治療不孕的約物、保胎約等;高產次,高孕次有死胎死產史,早產、流產史雙胎或多胎,胎兒發育遲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妊娠反應重、臍帶繞頸、急產不恰當助產,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早產兒或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或黃疸延遲顱內出血、頭部外傷、抽搐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

  還有高產次,高孕次,有死胎死產史,早產、流產史,雙胎或多胎,胎兒發育遲緩,宮內感染,宮內窘迫,胎盤早剝,胎盤功能不良,妊娠反應重、臍帶繞頸、急產,不恰當助產,產鉗分娩,臀位產,產程長,早產兒或過期產兒低出生體重兒,生後窒息,吸入性肺炎,缺氧缺血性腦病、核黃疸或黃疸延遲,顱內出血、頭部外傷、抽搐、感染、中毒及營養不良等這些也都是引起小兒腦癱的病因!

  哪些準媽媽可能生出腦癱兒?

  哪些因素會導致準媽媽生出腦癱兒?腦癱又稱為小兒腦性癱瘓,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中樞神經障礙綜合症,病變部位在腦,累及四肢,常伴有智力缺陷、癲癇、行為異常、精神障礙及視、聽覺、語言障礙等症狀。

  多胎妊娠

  近年來在對不孕症的治療中,促排卵約物的應用使多胎妊娠率明顯增加,而多胎妊娠與腦癱關係也日漸引起醫學界的注意。早產和低出生體重在多胎兒中發生率明顯高於單胎兒。專家認為原因可能包括:多胎妊娠容易導致胎盤功能相對不足;胎兒間的輸血綜合徵會使胎兒貧血、低體重、心衰等;多胎妊娠還易合併羊水過多、胎膜早破等。

  妊娠期外傷

  有研究表明,妊娠期外傷多發生在妊娠晚期,而母親妊娠期外傷與腦癱發病有密切關係。此外,妊娠期外傷還會引起胎盤血流減少、胎盤血栓形成和胎膜早破,甚至很小的外傷也可使胎兒死亡或胎兒早產。

  孕婦的心肺疾病

  心血管及呼吸功能障礙可導致早產兒的腦缺血,如動脈導管未閉、低血壓、氣胸、支氣管肺發育不良、呼吸窘迫綜合徵等。

  輻射

  孕婦暴露於放射線等輻射環境下可導致腦癱、小腦畸形和智力障礙。

  確診腦癱3要素2條件

  小兒腦癱簡稱 CP 是指在從出生前到出生後1個月以內的發育期內,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害所致的綜合症。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礙、癲G及視聽覺、言語行為等障礙。由於胚胎形成缺陷,或者從妊娠到分娩乃至生後1個月的某種因素損害了未成熟的腦組織,導致了運動障礙的器質性病變。也就是指腦在生長髮育完成以前由於受到某種侵害、損傷而造成的永久性姿勢異常及運動異常。這種姿勢和運動的異常是隨著患兒的生長髮育不斷變化的,一般是在患兒滿週歲時漸漸明顯地表現出來而被發現的。

  小兒腦癱概念的核心內容有3個要素即發育時期、 非進行性、永久性。 還有2個條件即運動發育遲緩和異常姿勢反射與異常運動模式。

  美國腦癱學會小兒腦癱分級

  美國腦癱學會將腦癱分為四個等級。第一等級,幾乎沒有行動限制;第二等級,具有中等程度的限制;第三等級,具有重度程度的限制;第四等級,有用性的運動及動作幾乎完全不可能完成。從治療角度又可分為:不需要治療的腦癱患兒;只需要利用支具和少量的必要性治療的腦癱患兒;需要利用必要的器具和支具,同時需要進行系統治療的腦癱患兒;需長期在醫療機構收容治療的腦癱患兒。臨床上根據功能狀態可分為輕、中、重三級,瞭解腦癱分級,明確腦癱治療。

  輕度:可獨立行走,精細動作不受限制,智測分大於 70分,語言超過兩個字,日常生活能力可獨立。

  中度:爬行或有支撐行走,精細動作功能受限,智測 50- 70分,語言說單字,日常生活需要幫助。

  重度:無法完成粗大運動,精細動作無功能,智測 50 分,語言嚴重受損,不會發單音,日常生活完全需要照顧。

  腦癱的輕重分級標準(表)

  癱按運動障礙程度分為輕度、中度、重度。

  (一) 輕度

  症狀輕微,日後不需要依賴他人照顧,可獨立完成一切日常生活活動。

  (二) 中度

  症狀較重,治療後仍需藉助於支架和助具才能進行日常生活。

  (三) 重度

  有嚴重的運動功能障礙,嚐嚐伴有語言、智力障礙、治療困難,日後很難獨立生活,必須終身照顧。

  腦癱 分級

  分級

  粗大運動

  精細運動

  IQ

  語言

  ADL

  輕

  獨立行走

  功能不受限

  70

  2字

  獨立

  中

  爬行或有支撐行走

  功能受限

  50~70

  單字

  需求幫助

  重

  無功能

  無功能

  50

  嚴重受損

  完全照顧

  腦癱的功能分級

  2004 年國際腦癱研討會認為,系統化的腦癱分類應該包括: ①運動障礙(型別、功能受損程度) ; ②伴隨損傷(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癲癇等) ;③解剖學(癱瘓部位) 和神經影像學; ④病因學(發病時間、高危致病因素等)。傳統的腦癱分型主要聚焦於運動障礙型別和癱瘓部位,近年來功能分級已經成為腦癱分類分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腦癱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 Gross Motor FunctionClassification System ,GMFCS) 已被國內外廣泛採用,而腦癱手功能分級系統也正在逐步推廣之中。

  1、腦癱粗大運動功能分級系統 GMFCS 是Palisano 等於1997 年在長期臨床經驗基礎上,根據腦癱患兒運動功能隨年齡變化的規律所設計的一套分級系統 ,能較為客觀地反映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發育情況。該系統將腦癱患兒分為4 個年齡組,每個年齡組又根據患兒運動功能的表現分為5 個級別, Ⅰ級最高, Ⅴ級最低(表1) 。GMFCS 是在ICF 理念下誕生的分級方法,注重功能、技能、自發運動,主要通過評價患兒在日常環境(家庭、學校和社群) 中的能力來確定其不同的級別。

  國外學者對GMFCS 進行大量的信度和效度研究,原設計者報道了GMFCS 具有很好的評分者間信度( kappa 係數為0193) ,其他學者也得出了良好的評分者間信度( kappa 係數為0184)。Morris 等還報道了家長與專業人員之間的信度( ICC 為0194),說明GMFCS 具有良好的評分者間信度。不少學者採用平行效度方法對GMFCS 進行效度研究,採用的效標有粗大運動功能評估量表( 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 ,GMFM) 、“國際殘損、殘疾與殘障分類”(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2tion of Impairment , Disabilities , and Handicap , ICIDH) 等,研究結果表明, GMFCS 與上述效標之間都具有很好的平行效度 。Rosenbuam 等分析了657 名1~13 歲腦癱患兒2632次GMFM266 評估結果,成功地描繪出GMFCS 5 個級別的粗大運動發育曲線,為預測腦癱患兒粗大運動發育提供良好的依據,有效地證明GMFCS 的預測效度。目前GMFCS 在國際上被廣泛使用,在臨床的重要性甚至高於依據癱瘓型別和癱瘓部位劃分的分型法。Hanna 等對650 例腦癱患兒的1940 次GM2FM 結果,根據年齡和GMFCS 分級通過分層隨機抽樣分析,確定了GMFM266 分值在不同年齡和GMFCS 級別中的百分位以及參考曲線 ,有利於臨床更好地解釋腦癱患兒的粗大運動發育。Palisano 等於2008 年報道GMFCS 擴充套件修訂版(修訂6~12 歲組內容並擴充套件至12~18 歲組) 的內容效度,通過3 輪德爾菲評價,專家們一致認同GMFCS 擴充套件修訂版各個級別內容表述的清晰和準確性 。

  史惟等在國內最先完整地報道中文版GMFCS 的信度和效度,從而為國內使用GMFCS 評價系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儘管現在國內不少腦癱康復機構已經開始使用GMFCS 評價法確定腦癱患者的功能受損程度,但是與國外相比,國內的推廣程度還有所不及,應該儘早地把GMFCS 評價列入腦癱診斷和治療的常規中。國外通過GMFCS 已經初步確定腦癱患兒粗大運動功能發育軌跡,但是由於研究樣本量受限,得出的結果還有待於進一步證實。我國腦癱患者的絕對數量大,非常有利於進行深入研究。明確腦癱患者粗大運動發育軌跡對於早期預判發育結局、制定適合的康復手段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2、腦癱手功能分級系統 腦癱患兒中有很大一部分存在著手功能障礙,手功能受損會在不同程度上影響其他功能的發育,如感覺(特別是觸覺) 、精細運動能力、粗大運動能力、認知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等,所以加強對腦癱患兒手功能障礙的管理具有重要的意義。瑞典學者Eliasson 等於2006 年發表了針對腦癱患兒手功能的分級系統MACS。MACS 是針對腦癱患兒在日常生活中操作物品的能力進行分級的系統,旨在反映患兒在家庭、學校和社群中最典型的日常能力表現,通過分級評定在日常活動中的雙手參與能力。MACS 參照GMFCS 的分級方法,同樣有5 個級別, Ⅰ級最高, Ⅴ級最低,適用於4~18 歲患兒(表1) ,通過專業人員和家長對瑞典和澳大利亞168 例4~18歲腦癱患兒的評價,確定了MACS 具有良好的專業人員評估者間信度( ICC = 0197) ,同時與家長間也具有很好的信度( ICC =0196)。MACS 目前獲得了廣泛的國際關注,已被翻譯成17種文字。Morris 等研究了MACS 在英國腦癱患兒中的信度,結果顯示與開發者保持相似的信度,同時認為環境可能會影響MACS 的評價。史惟等最新報道了中文版MACS 的信度和效度,結果顯示中文版MACS 同樣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適用於國內對腦癱患兒手功能進行分級, 同時指出在進行MACS 評價時應該充分考慮環境的影響因素,引導家長參與到MACS 的評價工作中來 。

  小兒腦癱抓住“早”的關鍵是為什麼

  我們首先要簡單瞭解一下什麼是腦癱的早期診斷,這主要就是指對出生0-6個月或0-9個月間的嬰兒進行腦癱的診斷,其中對出生0-3個月間嬰兒的診斷又稱超早期診斷,超早期診斷多稱為中樞性協調障礙(ZKS)。具體來說,腦癱的早期診斷實際上是對腦損傷兒的早期診斷,確切一點說是對存在腦癱高危因素的腦損傷兒進行早期的診斷,以便做到早期治療。而強調早診早治,是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嬰兒出生後其大腦還在繼續發育。不僅大腦重量在不斷增加(一般要到7歲時才接近成人的腦重量),而且神經細胞也在繼續分化發育(一般要到3歲時基本完成分化,到8歲時接近成人)。雖然腦細胞的損傷是不可逆的,但其周圍還有許多正常的腦細胞,如果這些腦細胞的功能得以充分發揮,那麼受損腦細胞的功能就可能得到彌補。所以,抓住關鍵時期,促進正常腦細胞的發育,是腦癱治療的一個關鍵。臨床實踐表明,對腦癱孩子的康復治療,1歲之內開始的收效很大,3歲內療效次之,8歲以後療效就難以預測了。

  2、早期尤其是嬰兒期,孩子的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尚未定型,容易矯治。如果異常姿勢和異常運動長期存在,會導致繼發性的肌攣縮、廢用性肌萎縮,進而引起骨骼變形、關節脫臼等畸形,而骨與關節的變形和脫臼又會加重異常的姿勢與運動,形成惡性迴圈。年齡越大,康復治療的難度也越大。所以說,腦癱的治療效果是越早越好。

  痙攣性腦癱和兒童扭轉痙攣大不同

  不熟悉的人很容易混淆的兩個疾病,這個需要專業醫生明確診斷。對於扭轉痙攣患者可以通過做雙側頸動脈外膜剝脫術,改善大腦供血、供養來改善患者的扭轉、多動、肌肉張力增高等現象,不過這個手術風險高而體重超過18kg的患兒還可以採用腦深部電刺激術(腦起搏器)治療來達到完全控制症狀的目標;同時還要結合家屬的配合,進行良好的康復,通過臨床手術醫生的指導效果是很好的。

  而痙攣型腦癱患者最適宜的治療方法是FSPR手術,通過全面調整患者的肌肉張力,使痙攣肌肉的肌張力盡量接近正常狀態。腦癱患者的肌肉痙攣並非侷限於單個肌肉,往往表現為多個肌肉或肌群痙攣,FSPR術還可以達到全面調整肌張力的作用,且可以長期、穩定、徹底地解決患者肌肉痙攣的痛苦,為其運動功能最大限度的恢復提供了前提條件。另外,FSPR術還有著其他手術無可比擬的優勢,其是選擇性阻斷部分神經後根纖維,而不會影響支配肌肉運動的神經前根及運動功能。具體的手術部位,可以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定:在腰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下肢痙攣,在頸椎部進行手術可解決上肢痙攣。術後再配合相應的康復治療,就可以取得比較滿意的效果。

  腦癱手術前期的康復訓練也很重要,如果單純靠手術解決痙攣是完全不夠的,因為手術一旦實施患兒肌力會降低,如果本身就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肌力本來就不高,經過手術一下子放軟,更加無法行走,所以說,腦癱患兒在實施FSPR手術前必須經過長期康復訓練,至少孩子可以扶著牆走路,才可以實施手術,俗話說三分手術七分訓練。而康復訓練汗還是一項長期需要堅持的過程。

  但是扭轉痙攣和腦癱病因,很多時候因為出生時候的核黃疸因素造成,如果在新生兒出生時候發現核黃疸要立即停止母乳餵養,必要時候換血治療。

  共濟失調型小兒腦癱有什麼症狀

  共濟失調型腦癱多由小腦損傷引起,由於圍產期異常,未成熟兒引起小腦出血或先天性小腦發育不良或錐體與錐體外系損傷所致。

  臨床主要表現:

  1、運動發育與同齡兒相比有明顯的延遲,表現運動笨拙不協調,頭與軀幹調節障礙,1歲左右不會坐,即使會坐也不穩定。只有在兩下肢屈曲,外展,支援面擴大的情況下才可能坐穩。站立時間較晚,大終2-3歲或更晚,患兒站不穩,易跌倒,手指精細運動障礙,動作不靈活。

  2、有意向性震顫及眼球震顫,追視與有目的抓物十分困難。

  3、患兒經常張嘴,流口水,講話慢且發音不清,語言障礙。

  4、患兒肌張力低下,但腱反射正常。

  5、平衡功能障礙,立位時重心在足跟部,為了維持平衡,患兒常常足尖翹起,加大足距以擴大支撐面積,向前彎腰以彌補重心後移。走路時因肌肉缺乏同時收縮的功能,維持姿態的能力障礙,而表現為軀幹前後搖擺,東倒西歪的醉漢步態。

  怎樣讓腦癱患兒認識自己的雙手

  腦癱患兒因受到痙攣或動作不協調的限制,使得他們不能很好地通過雙手去接觸及認識自己的身體及周圍環境,因此,讓腦癱患兒認識自己的雙手,是手部訓練中的第一步。

  當媽媽抱著剛出生的嬰兒時,她會不自主地撫摸他的小手,把自己的手指放他的手掌內,嬰兒便會用他的手緊握母親的手指,媽媽便會認為:這是嬰兒不能對自己注視和微笑前所做出的反應。之後,媽媽可以利用嬰兒的抓握反射來讓他拿一些手搖的玩具,或用雙手拉他坐起等等。不久,嬰兒的雙手可慢慢地伸開,去摸媽媽的臉,抓自己的衣服,吃手指、腳趾、玩具等等,逐步由接觸母親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擴充套件到周圍的環境。這些早期不隨意的動作――嬰兒期的撫摸、伸開手指、握緊雙手,都是將來手部有功能的活動、做精細動作的基礎。

  小兒腦癱康復原理以及康復原則

  康復治療原理:

  根據腦的可塑性(指腦的適應能力,可在結構與功能上修改自身,適應改變了的客觀現象,使腦損傷有恢復的可能)不斷強化接觸的傳遞功能,促進遞質釋放,增加接觸電位,啟用或建立新的接觸聯絡,恢復正常的移動運動功能。

  康復治療原則:

  1、早發現、早治療。越早越好,不僅能促進神經系統的正常發育,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抑制異常反射,還可防止肌腱攣縮和骨關節畸形等。

  2、綜合治療。根據神經發育規律及運動學原理,採用Vojta法和Bobath法為主,配合手的精細運動及語言訓練,加上適當的物理療法,結合中醫的按摩及約物輔助治療。年齡較大的部分患者需在康復的基礎上,結合必要的外科手術。

  3、康復、教育與遊戲玩耍相結合。小兒時期是成長髮育和接受啟蒙教育的重要階段,互相結合有助於身心潛能獲得最大可能的發展。

  4、家長參與康復療法。腦癱康復是個長期的過程,僅靠治療師每天1-2小時的訓練不可能解決全部問題,為保證患者得到切實有效的治療。

  5、堅持長期治療。腦癱康復是一個長期、複雜的過程,必須持之以恆,切忌中斷。

  康復訓練要由專業康復師對患者進行功能障礙診斷,再通過專業的訓練器材開展針對性治療,主要以肢體功能鍛鍊為主。開始得越早越好,即使接受手術治療的病人,術前、術後康復訓練也很必要。

  腦癱治療黃金時間:出生後6~9月內採取康復治療

  小兒腦癱並非不治之症,治療關鍵原則是早發現、早治療,爭取在出生後6~9個月的階段內採取康復治療措施,不僅能促進中樞神經的正常發育,改善異常姿勢和運動,抑制異常反射,並且可以防止肌腱攣縮和關節畸形等合併症,從而降低致殘率,所以腦癱患兒能否得到早期治療至關重要。

  據瞭解,腦癱是患兒出生前或出生後大腦受到非進行性外傷導致的以運動或姿勢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綜合徵,目前中國約有500萬以上腦癱患兒,發病率在我國約佔千分之三,其中最為常見的就是痙攣性腦癱,通常表現為手足顫動、關節不靈活、走路不穩、呈機器人步態。腦癱一般沒有明顯表現,但如果父母注意觀察,有些跡象還是可早期發現的。正常新生兒出生後即有與人互動的能力,會追隨大人說話或微笑,會用哭叫喚起大人的注意,觸覺很靈敏,而腦癱兒反應性很差,動作明顯減少,就連吸吮能力都很差,經常出現嗆奶,同時肌張力及姿勢異常,如大腿外展困難,膝部屈曲不易伸直,兩腿交叉呈剪刀狀,肘腕關節屈曲及手經常握拳而拇指內收。有的孩子出現智力發育落後等表現,不能達到相應月齡孩子具備的能力。

  小兒腦癱步態訓練?小兒腦癱可以徹底治癒嗎?

  小兒腦癱能治好嗎?很多家長都有這樣的疑問,專家指出,診斷治療越早,效果越好,小於6個月開始治療的正常化率可達96.1%。如果您的孩子已經出現腦癱症狀,一定要及時為孩子治療,腦癱疾病的診斷治療對醫院的技術裝置和專家經驗水平都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腦癱一定要到正規專業的腦科醫院進行治療。

  對於小兒腦癱的步態訓練今天做一簡單的講解,腦癱患兒步行需要有一定的平衡能力、重心轉移能力以及主動屈髖屈膝及足背屈功能。獨站完成後,可利用助行器、步行階梯、平行槓練習行走,若有雙下肢交叉可利用外展步行板進行訓練。

  手術治療腦癱的優點一覽表

  1、一次性完成多肢體多部位的手術,切口小、出血少、不用輸血、痛苦小、無副作用和後遺症。

  2、畸形矯正完全徹底,整體功能恢復快,一週明顯見效,一般手術後住院半個月左右。      3、手術治療腦癱的優點中,運用手術治療腦癱,非手術部位的畸形也可得到矯正。

  4、因手術用在了關鍵處,起到根治的作用;手術後配合藥物恢復腦功能,恢復好。

  5、手術一次成功,避免了多次治療,大大減輕了患者經濟負擔。

  腦癱語言障礙訓練=發音+理解力+表達力

  腦癱又稱腦性癱瘓,語言障礙屬於一種常見的腦癱症狀。今天我們來說說腦癱導致的患兒語言障礙。腦癱兒童的語言訓練在很大程度上只注意構音器官的運動功能訓練和發音訓練,其實更科學的方法是:在進行構音器官訓練之前,首先要訓練腦癱兒童全身狀態,因為構音器官的運動受全身狀態的左右。只有全身狀態趨於正常,腦癱兒童才能正常發音,下頜、口居、舌才能正常運動。

  腦癱語言障礙訓練:

  1、發音功能訓練:舌功能訓練伸縮舌頭,添上下口脣舌尖運動舌及附屬肌運動舌體運動訓練吹氣脣運動。

  2、理解能力訓練:言語性理解能力訓練聽覺(叫名字)視覺(看圖、實物等)非語言性理解訓練理解手勢辨別常聽到的聲音跟音樂節奏拍手。

  3、表達能力訓練:言語表達能力訓練模仿發音發音訓練說出圖畫上的物體名稱模仿動作練習說話複述故事非言語性表達能力訓練表示需要表示物品的用途。

  痙攣型腦癱為何能引起肌張力高

  腦癱肌張力增高:分痙攣性呈強直性兩種。痙攣性的肌張力增高伴發於錐本束損害,脊髓反射受到易化。被動運動患者關節時,在肌張力增高情況下出現阻抗感,這種阻抗感與被運動的速度有關。快速地牽伸在縮短狀態中的肌肉時立即引起收縮、感到痙攣狀態,牽伸到一定幅度時,阻力又突然消失,即所謂摺刀樣肌張力增高。

  痙攣性腦癱肌張力增高和“痙攣”無關,後者單指一種不自主的肌收縮。強直性肌張力增高見於某些錐體外系病變中的特殊張力變化,其肌張力增高有選擇性,上肢以內收肌、屈肌與旋前肌為主,下肢以伸肌肌張力增高佔優勢。被動運動患者肢體時所遇到的阻力一般比痙攣性者小,但和肌肉當時的長度即收縮形態並無關係,在伸肌和屈肌間也沒有區別。

  高發病率痙攣型腦癱患兒手術+康復=最佳治療方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