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神經外科 副主任醫師 高進喜

  小兒腦癱的學術名詞為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又稱大腦性癱瘓、腦癱,是自受孕開始至嬰兒期非進行性腦損傷和發育缺陷所致的綜合徵,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常合併智力障礙、癲癇、感知覺障礙、交流障礙、行為異常及其他異常。為了更好的識別腦癱,以便獲得正確的治療,下面我簡單介紹一些腦癱常識,供患兒家長參考。

  一、腦癱的早期診斷 下列症狀有助於腦癱的早期診斷:

  (1)小兒出生不久常少哭、少動、哭聲低弱,過分安靜。或多哭、易激惹、易驚嚇或反覆出現肉跳。

  (2)生後餵哺困難,如吸吮無力、吞嚥困難、口腔閉合不佳。

  (3)動作不協調、不對稱、隨意運動很少。

  (4)經常出現肌張力異常、姿勢和動作模式異常。

  (5)運動發育遲滯。例如,3~4個月小兒俯臥位不能豎頭;4個月後仍不能用前臂支撐負重;雙手常握拳,不能將手伸入口中吸吮;6~7個月仍不能翻身和獨坐片刻;扶站時以足尖著地或雙腿屈曲不能負重,或兩下肢過於挺直、交叉等。

  二、小兒腦癱的診斷誤區

  誤區(1):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誤區(2):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髮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誤區(3):家長髮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誤區(4):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三、小兒腦癱的治療

  (1)家長需要知道並且需要做的事情 對單純腦性癱瘓的病兒可採取物理療法進行治療,如按摩、被動運動、自動介助運動、自動運動、抵抗運動、條件下運動、混合性運動、合併性運動、休息、鬆弛、弛緩肢體運動、平衡運動、互動運動、伸手運動等手法,這些運動的唯一目的就是幫助孩子的肢體運動,刺激神經末梢和受損的腦細胞,使癱瘓的孩子早日恢復。這些功能訓練的方法不是幾句話可以說清楚的,它是根據腦癱病人而設計的一套嚴格的訓練方法。如果孩子患有腦性癱瘓症,父母就應當帶孩子到腦癱中心接受治療或是家人到中心學習一套治療方法,在家裡對孩子進行康復訓練。

  (2)痙攣性腦癱的手術治療 目前,對腦癱的病人實施的所有外科手術中,選擇性脊神經背根切斷術(SPR術)最經得起科學的檢驗。累積的證據和我們自身的經驗均表明,SPR 手術是腦癱性痙攣病人的一個很好的選擇。我們認為,作為腦癱治療的一部分,病人接受矯形手術前,父母和病人需諮詢有關 SPR 手術的事項。我們的研究表明,神經電生理監測下SPR術能夠安全有效的減輕痙攣,術後腦癱兒童在行走、站立和起坐方面均可有顯著進步。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