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脾胃病科 主治醫師 王建波

  脂肪乳劑是構成TPN中非蛋白質能源之一,為合理應用並減少與之有關的代謝性併發症,瞭解不同脂肪乳劑的代謝特點, 顯然是有臨床意義的。

  方法:根據甘油三酯的碳原子數不同,分為長鏈、中鏈和短鏈甘油三酯。目前臨床常用的有單純LCT和MCT/LCT物理混合的脂肪乳劑。 處於研究和臨床試用階段的還有結構脂肪乳、含ω-3的脂肪劑和含橄欖油的脂肪乳等製劑。

  結果:脂肪乳劑可提供能量和必需脂肪酸、維持細胞結構和脂肪組織的恆定。

  結論:不同鏈長和結構的甘油三酯,構成的脂肪乳劑的不同代謝特點,決定了它們在臨床的選擇應用。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Wretlind等研製成功以大豆油為基礎的脂肪乳劑,使臨床結束了歷經數十年的主要以高滲葡萄糖為非蛋白質能量的靜脈營養的應用,開創了真正意義上的腸外營養(parenteral nrtrition,PN)的新紀元。

  自第一代能被臨床安全應用的脂肪乳劑問世後,對其代謝特點和應用效果的研究不斷深入; 同時,不同特點的脂肪乳劑產品也得到迅速發展。由於脂肪乳劑構成PN中非蛋白質能源之一,為合理應用並降低與之有關的代謝性併發症,瞭解不同脂肪乳劑的代謝特點顯然是有臨床意義的。

  一、 脂肪乳劑的構成與代謝特點

  脂肪乳劑是一種水包油性乳劑,主要由植物油、乳劑和等滲劑等組成。 脂肪乳劑的能量密度較高,以小容量提供高熱量,1克脂肪氧化後可提供37.62千焦耳(kJ)。 臨床應用脂肪乳劑的意義在於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能量,維持細胞結構和人體脂肪組織的恆定。

  目前,臨床常用的脂肪乳劑中,大多數以大豆油為原料,也有以其它植物油為原料構成。由於構成脂肪乳劑的原料不同,其中甘油三酯的碳原子數不同。由14~24個碳原子組成者屬於長鏈甘油三酯(LCT),由6~12個碳原子組成者為中鏈甘油三酯(MCT),僅由2~4個碳原子組成的則為短鏈甘油三酯。根據有無雙鍵及雙鍵數目將脂肪酸分為飽和脂肪酸(無雙鍵)、單不飽和脂肪酸(含一個雙鍵)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含2個和2個以上雙鍵); 後者又依第一個雙鍵所處置分為ω-3、 6、 7、 9脂肪酸。

  亞油酸、十八碳二烯-9,12-酸是大豆油的基本組成成分,屬ω-6族多不飽和脂肪酸; α-亞麻酸在大豆油中僅含少量,最多見於魚油中,屬ω-3族多不飽和脂肪酸。所有這些脂肪酸的不同代謝特點決定了它們在臨床疾病中的選擇應用。

  LCT脂肪乳劑能提供必需脂肪酸和能量,但LCT進入線粒體代謝需依賴於肉毒鹼轉運,氧化代謝速度慢。有研究發現較長期應用時可能蓄積於網狀內皮細胞,肝、脾內可有脂肪色素沉著,對機體免疫功能也有抑制作用,這種免疫抑制作用不僅與脂肪乳劑的劑量和輸注速度有關,而且涉及脂肪來源。因此,繼LCT後,又從棕櫚核仁和椰子油中分餾出MCT,以期改善應用脂肪乳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就理論角度而言,MCT較LCT水溶性更好,不需依賴肉毒鹼即可進入線粒體進行快速氧化,在血迴圈中的清除速度較LCT更快,不易在肝臟中蓄積,這對肉毒鹼缺乏的危重病人和新生兒無疑是有利的。

  但MCT亦有其不足之處:不能提供必需脂肪酸,應用純MCT可引起代謝性酸中毒和神經系統副作用。所以,將MCT與LCT按一定比例進行物理混合後形成的脂肪乳劑,可達到揚長避短的效果。結構脂肪乳劑是繼MCT/LCT物理混合製劑後以化學混合為特點的新制劑,即在一個甘油分子的三個碳鏈上結合不同鏈長的脂肪酸。較之純MCT或MCT/LCT物理混合的脂肪乳劑耐受性好、氧化更快、且不易發生酮症或高脂血症,能更明顯地增強氮儲留效果; 其長期效果還有待臨床實踐證實。短鏈脂肪酸具有促進腸道血流、刺激胰酶分泌、促進結腸內水鈉吸收等特點,適用於短腸綜合徵病人。

  當TPN內含有短鏈脂肪酸時,因其對腸粘膜的刺激作用,可明顯減少標準TPN時可能出現的腸粘膜萎縮和腸菌易位。儘管短鏈脂肪酸具有上述優點,但不宜作為主要能量供應。目前,短鏈脂肪酸僅處於動物實驗和臨床試驗階段。

  除上述各種脂肪乳劑以外,近年新開發的還有含橄欖油的脂肪乳劑,其中富含單不飽和脂肪酸,該乳劑較之大豆油脂肪乳劑含有更多的具生物活性的α-生育酚。α-生育酚可減少脂肪過氧化,亦有益於維護免疫功能。含魚油的脂肪乳劑富含ω-3多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發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減少血小板活化、防止腫瘤生長、提高免疫功能等。上述有些新制劑尚處於實驗階段, 其理論意義還有待臨床驗證。

  二、 脂肪乳劑的臨床應用

  (一) 應激狀況下: 較大的手術、創傷和感染都可促使機體產生應激反應,而應激反應是機體維持生命的一種全身性代謝反應。一般而言,手術創傷等應激狀態下,隨著神經內分泌的變化,脂肪動員加速,血漿遊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水平均增高,更新率加快; 脂肪成為體內主要的供能物質。此時,無論提供哪種脂肪乳劑, 當其佔總能量的30%~50%時均不易造成高脂血症; 若與碳水化合物共同構成非蛋白質熱卡則具有較佳的節氮效應。

  以急性重症胰腺炎(SAP)為例,該病病程長,消耗大,有時需多次手術,若無積極的營養支援,病人可因嚴重營養不良而併發多臟器功能障礙,影響預後。將腸外營養(PN)支援作為SAP綜合治療措施之一已成為臨床醫師的共識。PN中含有脂肪乳劑,可減少外源性葡萄糖的用量, 使SAP患者的高血糖現象更易於控制。脂肪乳劑一般佔非蛋白質熱卡的40%~60%。但在部分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高脂血症常成為其發病的誘因,還有部分病人則因胰腺炎本身的病理變化而出現高脂血症; 對這些病人,脂肪乳劑是否適用尚存爭議。

  一般認為,這些病人的高脂血症多因體內脂代謝異常或紊亂所致,外源性脂肪乳的代謝是否也受影響尚不明確,故對已存在高脂血症的急性胰腺炎病人,多不主張將脂肪乳劑作為主要的供能物質。但若同時伴有高血糖者,因葡萄糖應用受限制,脂肪乳劑應酌情應用,且應選擇氧化代謝較快的MCT/LCT脂肪乳。

  為安全起見, 宜積極監測血脂代謝及脂肪廓清程度,以利及時修正營養支援方案。另有少數急性重症胰腺炎病人,可出現凝血功能的紊亂。 本院曾對此類病人在應用脂肪乳劑前後觀察其出、凝血的多項指標, 發現僅伴有輕度出、 凝血時間功能異常的病人,短期、適量應用單純LCT或MCT/LCT物理混合的脂肪乳劑,並不加重凝血纖溶系統的異常, 是安全有效的。

  (二) 肝功能障礙: 嚴重肝功能障礙病人的預後往往取決於肝細胞的再生能力。 細胞再生需要能量, 肝臟獲取ATP的最基本途徑是通過脂肪酸氧化過程。 當脂肪酸氧化受抑時, 肝細胞再生過程受阻。 比較部分肝切除術後大鼠接受等熱卡脂肪乳劑或葡萄糖溶液及生理鹽水後肝細胞的再生能力發現接受脂肪乳劑的大鼠肝細胞有絲分裂最為活躍。同等條件下的另一組動物實驗也顯示了相似結果: 脂肪乳劑組的大鼠殘存肝臟中蛋白質含量、蛋白質/甘油三酯比例、 線粒體中蛋白質合成率均優於非脂肪乳劑組; 而且,後組大鼠肝功能明顯異常,肝小葉中脂肪浸潤更為顯著。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脂肪對於受損肝臟的再生修復而言是極為重要的。脂肪的這種積極作用可能與其增強肝臟對能量的利用和促進磷脂及膽固醇的合成有關。 臨床上,不少病人在肝病或肝功能障礙時對脂肪的消化、 吸收能力下降,病人表現為厭食油膩,經胃腸供給脂肪常難以耐受。此類病人,如果通過靜脈途徑提供脂肪, 其耐受程度可能好些。

  比較現有常用脂肪乳劑的代謝特點,以MCT/LCT物理混合的脂肪乳劑或結構脂肪乳是肝臟功能障礙 時較為理想的選擇。應用時,宜與葡萄糖共同構成非蛋白質能量, 並以全營養混合液的方式輸注。至於脂肪佔非蛋白質能量的比例,應視病人肝功能受損程度和對脂肪代謝、廓清能力而定。多數情況下,與無肝功能障礙的營養不良病人所用比例相比。僅在嚴重肝損時,適當減量。

  (三) 脂肪乳劑的特殊作用:近十年來,以脂肪為基礎作為藥物載體系統越來越受關注。臨床不少藥物水溶性差, 必須依靠溶劑才能發揮作用。而有機溶劑不僅本身有一定毒性,還可能干擾藥物效果。以大豆油為主要成分的脂肪乳劑既具有溶劑特性,又幾乎無毒性的優點。

  某些藥物,在以脂肪乳劑為溶劑後,減少了與藥物相關併發症的發生,有效控制了藥物的釋放。臨床多見應用脂肪乳劑作為載體溶劑的藥物有地塞米松、安定和短效麻醉劑(Propofol)等。 有研究發現,將二性黴素B加入脂肪乳劑後應用,兩性黴素B對機體的毒副反應較之加入5%葡萄糖溶液應用時為輕,在體內的清除速度亦加快。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越來越多地將脂肪乳劑用於藥物載體系統。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