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普外科 副主任醫師 羅長江

  治療肝臟腫瘤於1995年由義大利的ROSSI率先應用於臨床,為當今最新的肝腫瘤導向治療方法之一,通過產生熱能破壞腫瘤細胞,當腫瘤細胞加熱超過45~50℃時,細胞內蛋白質變性,細胞膜雙脂質膜溶解導致細胞膜破壞,從而細胞結構改變。射頻消融技術通過使細胞內溫度超過60℃而達到破壞腫瘤細胞的目的。

  射頻消融基本原理與操作方法 關於熱能治療腫瘤的最早報道是早期埃及人和希臘人用熱烙術治療體表腫物的記載。一般來說,根據不同組織型別和不同的具體情況,熱能導致細胞損害需要的時間3至50小時不等,當溫度升高大於42℃時,導致細胞損害所需要的時間呈指數下降。

  例如,當溫度達到46℃時需要8分鐘殺死腫瘤細胞,而當溫度達到51℃時只需要2分鐘就可以殺死腫瘤細胞。當溫度超過60℃時,細胞內蛋白質變性,雙脂質膜融化,細胞死亡不可避免。新生的腫瘤血管存在一定的生理調節缺陷,對低溫的耐受性強於正常細胞,而對高溫的耐受性較正常組織差。 近年來,射頻產生熱能致組織壞死越來越成為研究與臨床應用的熱點。在應用射頻消融治療時,電極尖端的高頻交流電射入電極周圍組織,組織中的離子也就隨著電流方向的改變而改變,從而摩擦生熱,當組織的溫度超過60℃時,細胞死亡,在電極周圍出現區域性組織壞死。

  標準的射頻治療技術可使區域性組織溫度超過100℃,使腫瘤組織及周圍的肝實質發生凝固性壞死,同時腫瘤周圍的血管組織凝固形成一個反應帶,使之不能斷續向腫瘤供血和防止腫瘤轉移。組織的微管道完全破壞,直徑小於3mm的肝動脈、門靜脈及肝靜脈發生栓塞。而大血管因血流較快,可迅速帶走射頻產生的熱量,不會導致血管溫度升高而損傷血管。熱能將使電極周圍組織產生一個邊界清楚的球形壞死亡,使被此區覆蓋的腫瘤組織破壞死亡。

  電極周圍組織因過熱而發生炭化,增加了組織的阻抗,降低射頻能量的釋放,最終熱能導致壞死區的大小與射頻電流的平方(稱為射頻能密度)成正比,單極射頻針產生的能量與距電極的距離平方成正比遞減。因此,傳統的單極射頻針所致的凝固性壞死區直徑最大僅能達到1.6cm,新近研製出的多極射頻針具有多枚弧形電極,電極的絕緣外鞘進入腫瘤時,電極縮於鞘內,在實時超聲的引導下,電極在腫瘤內放射狀菊花形彈開,形成一個直徑2.0~5.0cm電極叢,從而加大了射頻消融毀損腫瘤的範圍,一次可使組織凝固性壞死範圍達6cm左右。

  射頻電極可經皮、腹腔鏡和術中應用來治療無法手術切除的肝臟惡性腫瘤及轉移腫瘤,在體外超聲和術中超聲的引導下,針鞘進入腫瘤內部後各個電極彈開刺入組織內,將電極針接到射頻發生裝置上,另外雙下肢各接一個電極作為地線,計算射頻能量的大小進行射頻治療。當腫瘤直徑小於2.5cm時,可將彈開後直徑3.5cm的射頻針直接插入腫瘤中心而毀損腫瘤,對於較大的腫瘤,可行多次穿刺,於腫瘤內部不同位置彈開而達到徹底破壞腫瘤的目的。一般的做法是,射頻針首先置於穿刺點對面肝與腫瘤交界彈開毀損的範圍不應只侷限於腫瘤組織,收回射頻針依次向後間隔2.0~2.5cm後退針鞘,再次彈開毀損。與手術切除相似,熱能毀損的範圍不應只侷限於腫瘤組織,還應包括周圍1cm的正常肝臟組織。術後常規行ct檢查,可發現囊狀腫物,隨時間進展腫物逐漸縮小。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