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前脫位,其實是盂肱關節不穩的一種臨床表現,其發現歷史可追溯到公元前2500-3000年前,Hippocrates在公元前5世紀發明了肩關節前脫位的復位方法和肩關節的解剖特點。人類肩關節的骨性解剖特點是頭(肱骨頭)大窩(肩胛盂窩)小,這樣的結構帶來靈活的肩關節,但是活動靈活就意味著穩定性不足。所以肩關節在創傷時很容易脫位,尤其是向前下方的脫位。但是目前肩關節脫位率尚不清楚。
關於肩關節前脫位的治療。在初次脫位發生後治療誤區:
1、多數患者在肩關節手法復位後只是吊帶保護幾天甚至不保護,肩關節脫位後沒有經過合適方法制動治療。
2、脫位造成的組織損傷沒經過完整的評估,脫位通常伴發關節前方盂脣及關節囊損傷,前方關節盂骨折,後方肱骨頭骨折及肩袖損傷,如果不及時修復骨性結構,生物力學機制不能限制肱骨頭活動,肱骨頭就輕易地走上脫位的通道,造成肩關節反覆損傷。這就成了複發性脫位。
初次脫位的治療及固定方式。初次脫位發生後首先需要及時到醫院行手法復位,復位後需要拍片及MRI評估肩關節結構的損傷程度,經過評估後需要將肩關節固定到內旋位,逐漸增加肩關節活動度,肩關節外旋活動建議在3個月後開始嘗試進行。
複發性脫位一般是指反覆脫位3次以上,肩關節基本上具備生物力學結構上的不穩,通常有關節盂,肱骨頭,盂脣及韌帶結構的損傷,通常需要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有兩種,這兩種治療方式均有其優缺點。一種是關節鏡下的微創治療,一種是小切口的開放手術。關節鏡下手術可以用錨釘將撕裂的關節盂脣軟骨重新縫合到關節盂的骨頭上,修復了脫位的原因之一。
也有的醫生同時將肩關節後方的關節囊韌帶縫合到肱骨頭的後方,通過減少肱骨頭的外旋,不讓肱骨頭旋轉到能脫位的地方,來防止脫位。關節鏡手術不需要鬆解前方肩胛下肌腱,術後康復快,但是關節鏡手術不能做骨塊移植修復骨缺損,所以只適合新鮮的不嚴重的次數少的脫位。因為脫位的原因解除的少,所以複發率比較高。手術時間需要3小時及以上。
小切口開放手術修復,也是通過錨釘,將殘留的肩盂脣組織儘量收攏,和部分肌肉一起縫合固定在肩盂的骨緣上。如果有骨頭的缺損,可以用螺釘固定骨塊阻擋肱骨頭脫位,或者選擇將部分喙突轉位植骨。最後將肩關節囊外的肌肉和肌腱部分做緊縮縫合。
這樣,從裡到外,肩關節反覆脫位的病理基礎就大部分糾正了,再脫位的機會就小了很多。開放手術技術要求相對簡單,手術時間在1小時以內,減少了手術時間,能減少手術風險。但是開放手術會鬆解前方肩胛下肌腱,術後康復相對較長。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