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兒科推拿適宜年齡 《幼科推拿祕書・手法同異多寡宜忌辨明祕旨歌》曰:“初生輕指點穴,二三用力方憑,五七十歲推漸深,醫家次第神明;一歲定須三百,二週六百何疑年逾二八長大,推拿費力支援,七日十日病方離。” 說明隨著小兒年齡的增大,推拿的力度及次數也隨之增加。
因此,在保證推拿療效的前提下,推拿治療小兒病證有一定的適宜年齡範圍。小兒推拿主要適合年齡0~14週歲的兒童,尤以3歲以下者推拿治療效果最好,且年齡越小療效越佳。
(二)兒科推拿常用協同療法
1、鍼灸療法:推拿治療小兒科疾病時,為加強治療效果,可配合鍼灸療法,起到協同治療作用。如治療小兒遺尿時,可配合針刺氣海、關元、三陰交、腎俞穴,或艾灸氣海、關元、腎俞穴,以溫腎止遺。
2、拔罐療法:拔罐具有溫經通絡、祛溼逐寒、行氣活血及消腫止痛等作用。在治療兒科呼吸系統及消化系統疾病時可配合拔罐療法,以提高療效。如治療小兒外感表證時可配合大椎穴拔罐,以疏風解表。
3、刮痧療法:刮痧具有開洩腠理、扶正祛邪的功效。如小兒外感出現惡寒、發熱、鼻塞、流涕等表證時,協同刮痧(如取肺俞、中府等)治療,可將表邪及時祛除。
4、中藥外敷:中藥外敷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已被廣泛應用於小兒科疾病的治療。如治療小兒消化不良可協同中藥外敷(方藥:丁香10g,肉蔻10g,吳茱萸10g,煨木香10g,肉桂6g,炒山藥10g,蒼朮10g。將上述藥物共研細末,加入蜂蜜,調成糊狀,取適量外敷於臍部。),起到健胃消食,補脾止瀉,溫中散寒之功效。
5、中藥內服:中藥治療小兒科病證有較好的療效。因此,治療某些小兒慢性病證時可協同中藥內服以增強療效。如治療小兒疳積症可應用捏脊療法配合蘆薈丸內服,以提高療效。蘆薈丸(組成:蘆薈9 g,人蔘9 g,白朮9 g,茯苓9 g,山藥9 g,木香9 g,陳皮9 g,青皮9 g,麥芽9 g,神曲9 g,當歸9 g,檳榔2枚,麝香少許。)具有益氣健脾、消積導滯、養胃通便之功,主治小兒疳積。
(三)兒科推拿常用介質
1、滑石粉:具有潤滑面板、乾燥除溼之功效,治療小兒病證時常選用此介質。
2、生薑汁:取姜科植物的根莖,榨取汁液備有。具有溫陽散寒、發汗解表之功,治療外感風寒表證。
3、蔥姜水:取蔥白和生薑等量,將其切碎、搗爛取汁用。具有通陽解表,溫中行氣之功效,治療外感表寒證及裡寒證。
4、薄荷水:取鮮或幹薄荷葉,浸泡於適量的開水中,在容器內密封24小時後去渣取汁待用。具有清熱解表之功效,治療小兒風熱表證。
5、冬青膏:取冬綠油(水楊酸甲酯)與凡士林按1:5混合調勻而成。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風散寒之功效,治療小兒筋傷等病症。
6、紅花酒:用紅花泡酒,或浸泡在85%醫用酒精中,按1:500比例浸泡72小時以上,即可使用。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治療小兒筋傷等病症。
7、按摩乳:主要成分為乳香、沒藥,具有活血祛瘀,消腫止痛之功效,治療小兒筋傷等病症。
(四)兒科推拿的其他注意事項
1、手法操作時應輕快柔和,平穩著實,即手法用力宜輕,速度宜快,均勻著力,剛柔相濟。
2、手法操作時宜先用輕手法後用重刺激手法,如掐、拿、捏脊等重刺激手法宜最後操作,以免引起患兒哭鬧,影響手法操作及治療效果;施術順序一般採取先上後下的操作順序,如先頭面、上肢、胸腹,後背腰、下肢、足部。
3、上肢部特定穴,無分男女,均取左手操作。
4、手法操作時間應根據患兒年齡大小、病情輕重、體質強弱而定。如嬰幼兒每次操作約5~10分鐘,若年齡較大,病程長,病情重,時間可適當延長,但一般不超過20分鐘。
5、推拿操作可辨證選用相應的介質,一般都可選用滑石粉,以潤滑面板,提高療效。
6、醫者應態度和藹,細心、耐心,認真操作。
7、醫者指甲要剪修圓滑,以不觸痛患兒面板為宜;天氣寒冷時,醫者先將手搓熱,待其手暖時方可操作,以防刺激患兒引起不適。
8、推拿治療時應選擇環境安靜,空氣流通,溫度適宜的場所。若遇急性傳染病患兒應隔離推拿,以防交叉感染。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