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精神科 主治醫師 徐運強
 提到“自殺” 很多人會感到不舒服,人們比較忌諱談到它。在漢語中與“自殺”相同的詞語還有“自盡”、“自栽”等說法。在當代,不管我們願意還是不願意談及,“自殺”已經到了我們不能視而不見的程度,特別是最近幾年有關青少年自殺的案例更是常常出現在不同的媒體上。自殺已然成為全球性的巨大的、複雜的公共衛生問題。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每年全世界大概有100萬人自殺死亡,佔全球疾病總負擔的1.4%。每年自殺死亡的人數遠遠大於戰爭、恐怖襲擊和凶殺的死亡人數。象山縣愛心醫院精神科徐運強

      今年,世界心理衛生聯盟與國際自殺預防協會將世界自殺預防日(9 月10 日)和世界精神衛生日(10 月10 日)的主題均投放到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關係上,號召人們積極行動起來,提高精神疾病防範意識,降低自殺風險。儘管大多數精神疾病病人並不是死於自殺,但在歐洲和美國,90% 自殺死亡者可以見到不同形式精神障礙的證據。在美國90%以上的自殺與精神疾病和(或)物質濫用有關。在英國,50%的自殺案例在自殺當時或以前存在精神疾病的診斷。心境障礙(主要是抑鬱)病人終生自殺的風險是6%- 15%,而精神分裂症病人終生自殺的風險為4%- 10%。一份全英國的審計報告發現,四分之一自殺成功者在生前的12 個月內一直接受精神衛生服務。其中,16%是精神病住院病人,24%是最近三個月剛出院的精神病病人。所以,從自殺預防與干預的角度看,降低自殺發生的風險,預防自殺,必須從提高公眾預防精神疾病的意識、破除一些有關自殺的錯誤觀念、瞭解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關係、減少精神疾病導致自殺的危險因素、識別早期的自殺徵兆等措施著手,進行早期干預。可以增加自殺風險的精神疾病精神疾病是人類健康的一大惡疾。

      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有相當一大部分在工作、學習、日常生活等社會功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有的病人久治不愈,最後導致精神殘疾。從自殺的風險因素來講,貧困、經濟狀況差、與社會隔離、得不到有效的人際支援等因素與自殺精神疾病與自殺積極關注有一定的關係。精神疾病病人就具有這樣的特點,所以會有較高的自殺率。

      但是,精神疾病不僅僅從精神疾病導致的社會經濟因素變化增加了自殺的風險,事實上,很多精神疾病直接會導致自殺,比如抑鬱、精神分裂症、物質濫用等。只是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沒有認識到自殺的嚴重性,沒有認識到精神疾病導致自殺的危害性,所以,我們非常有必要知道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關係,瞭解精神疾病在什麼情況下容易出現自殺觀念或企圖,甚至自殺行為。

抑鬱障礙病人自殺的風險因素 

      抑鬱障礙是全球最常見的精神衛生問題。全球男性每年有5.8%、女性有9.5% 有抑鬱發作。在精神疾病中,抑鬱障礙是導致自殺的最常見的精神疾病。有統計,在自殺人群中約有45 - 70% 的人患有抑鬱,抑鬱症病人最終有15% 死於自殺。一些縱向的研究資料顯示,有過一次自殺企圖者,隨後一年內自殺成功率為2%,隨後5 -10 年內自殺成功率為8%,10 - 15 年內自殺成功率為10- 15%。研究報告顯示,當抑鬱障礙病人出現如下的因素,自殺發生的機率就會增加,需要我們加倍注意:

(1)在45 歲以後晚發的抑鬱病例;
(2)從前有過自傷史或家族中有自殺史的人;
(3)抑鬱症狀很重或伴有精神病性症狀;
(4)同時伴有酒或藥物濫用;
(5)同時患有嚴重的或慢性的軀體疾病;
(6)伴有明顯的焦慮、緊張或人格障礙;
(7)出現了嚴重的生活事件,如婚姻失敗、親人亡故等。

      在抑鬱障礙中,還有幾種特殊的情況需要我們注意。一種是婦女的產後抑鬱症。在許多國家,產後自殺是初為人母者死亡的第二位原因。有8%- 15%的產婦會患產後抑鬱。其中,大多數產婦自殺病例患有產後抑鬱症,而且生小孩後一年內自殺的機率最大。另外一種情況是雙相抑鬱,這是一種既往有過輕躁狂發作的抑鬱型別。雙相障礙僅次於抑鬱症,是導致精神殘疾的第二位精神疾病。其中,雙相抑鬱病人的自殺風險是正常人的15 倍,常在學習、工作、家庭或情感處於極大壓力下出現自殺行為,婦女在產後或更年期自殺風險也會增加。經過連續的、理想的治療,可以恢復正常的社會功能,如果不能得到系統的治療,自殺的風險就會增加。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殺的有關因素據估計,精神分裂症病人終生自殺的機率為4 -10%,自殺企圖可達到40%。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發現,精神分裂症病人死亡最常見的原因是自殺。


導致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殺的有關因素包括:

(1)明顯的陽性症狀: 病人能夠聽到有人命令他去自殺,或覺得周圍的人要陷害自己而沒有出路,只能自殺等。
(2)同時出現嚴重的抑鬱情緒。
(3)沒有得到恰當的治療,精神症狀得不到有效控制。
(4)病人無人照顧或照護不夠,容易出現意外。
(4)病人無人照顧或照護不夠,容易出現意外。
(5)伴有慢性軀體疾病,導致身心的疲憊。
(6)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具有較高的職業期待者,能夠意識到自己精神的問題和未來的歧視與恐懼。
(7)獨居或不能與家庭一起居住、藥物濫用者。

      分裂症病人出現上述有關因素,自殺的風險就會增加,但是他們的自殺又有一定的規律可循。一般說來,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殺有幾個關鍵的危險期或自殺高發期。一是精神病性症狀嚴重,使患者完全處於與現實脫離的時期。這一時期,病人完全受精神症狀的控制,易出現意外。二是病人處於嚴重抑鬱的時期。病人受抑鬱情緒的支配而出現消極觀念,甚至自殺企圖。三是首次藥物治療6 - 9 個月內。病人意識到自己的疾病將會影響個人今後的處境,如就業、學習、婚姻、家庭等,使病人對未來抱有恐懼感,易導致自殺行為。四是在病人出院後初期,整天獨處,不能與家人、社會進行交流與溝通,面臨的困難處境以及可能遇到的歧視與偏見,使病人容易出現或加重消極觀念與行為。物質濫用與自殺的關係國際衛生專家指出,酒精是世界上濫用最多的物質,但全球問題飲酒的程度變化很大,總體上約1.7% 的世界人口濫用酒精。在東歐和北美部分地區,專家估計有5% 的人口濫用酒精,非法濫用藥物和藥物成癮的患病率在0.4% - 4% 之間。2003 年, 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有500 萬人非法注射毒品。在自殺危險因素的研究中,物質濫用和問題飲酒在青年人和成年早期要較老年人常見,而且男性物質濫用者的自殺危險很高。 


      某些特殊的人群,如土著人口、外來移民,外來文化的包圍、抑鬱與物質濫用可能共同存在構成自殺的危險因素。酒精和物質濫用導致自殺行為可有幾種方式。除了抑鬱之外,濫用物質的人們通常還會有社會和經濟問題,常見於具有衝動行為、自傷等高風險行為的人。這些人往往更容易衝動或攻擊性地採取自殺行為。物質濫用和自殺有關的證據有:

(1)嚴重酒精依賴或中毒的病人自殺風險增加,自殺企圖常發生在酗酒發作的時期。
(2)抑鬱與其他心境障礙與大多數自殺有關,物質濫用增加抑鬱的患病率,未經治療的物質濫用會惡化心境障礙的結局。
(3)曾經因飲酒住院的問題飲酒者的自殺風險是沒有住過院的問題飲酒者的10 倍,物質依賴可以引起工作、家庭和健康問題的危險,甚至越來越嚴重。
(4)酒依賴者同時使用可卡因自殺風險明顯增高,在單位人口酒消耗量較高的地區,自殺率也較高。
(5)自殺死亡的酒依賴者比沒有自殺企圖的飲酒者具有更多的伴侶關係問題和其他嚴重的生活應激源。
(6)加拿大的研究顯示,近80%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某時會出現物質濫用,而這種濫用與自殺行為有關。酒依賴高風險者可以是那些與抑鬱共病者、以前有自殺企圖和過去殘酷虐待自己的人。
(7)酒依賴者的自殺風險會隨時間的延長而增加,10 年以後的問題飲酒者自殺風險明顯增高。

      與自殺關係比較密切的精神疾病神經性厭食和貪食症是所有精神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組疾病。進食障礙導致死亡的原因包括自殺和併發症。有關進食障礙自殺企圖的患有率由於不同的研究、不同的疾病型別而不同。門診就診的神經性厭食病人的自殺企圖患有率最低,為16%。在門診和住院治療的貪食症病人的自殺企圖分別為23% 和39%,而同時有酒精濫用的貪食症病人的自殺企圖高達54%。在進食障礙病人中,非致死、自殘的發生率較高。許多女性病人患有其他精神病性障礙,如抑鬱、藥物或酒精濫用、恐懼、焦慮。大約84% 的進食障礙病人至少具有一種其他精神病性問題。近年來,自殘行為在青少年中近年來也備受關注。據估計,全球每年至少有千分之一的人發生自殘行為。自殘行為可有許多形式,包括捆綁、斷肢、上吊、咬自己、扯頭髮,切割、抓傷或燒灼自己的面板等。精神疾病病人更容易出現自殘行為。有一項門診調查顯示,在3 個月內,有33% 的精神病病人實施過自傷行為。自殘行為可以是自殺行為的早期預測因素。在所有自殺者中,大約有一半的人在之前有過故意自傷的歷史,在死前一年內有20% - 25% 的人發生過自殘。


不同年齡階段精神疾病與自殺
      
      全世界的公共衛生問題,在不同年齡階段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社會和健康問題。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的自殺行為對家庭、社群和國家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不同年齡階段的精神疾病,特別是抑鬱和精神分裂症也會對人們構成不同程度的自殺風險。

 
兒童期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關係

      利亞自殺與預防研究所進行的32 個國家的研究顯示,兒童期的自殺率一般是很低的。但近40 年來,兒童的自殺率有普遍增高的趨勢。從1960 - 1999 年,澳大利亞兒童自殺率增加了92%,加拿大增加了240%,紐西蘭增加了420%,愛爾蘭增加了3900%。雖然兒童自殺的實際數字在所有年齡階段仍然是最低的,但在其他年齡階段自殺率有下降趨勢的情況下,兒童的自殺率不斷增加需要我們警惕。儘管抑鬱和自殺行為在兒童期增長很快,但系統的研究很有限。自殺是14 歲以下兒童死亡的第10 位主要原因。對於每位自殺死亡的兒童,估計至少有50 次以上的非致死性的自殺嘗試。不同年齡的兒童都會體驗到抑鬱,但不同年齡組的兒童在表現上各不相同。除了精神疾病以外,增加兒童自殺風險的還有其他因素:以前有自殺的企圖;有親密的家庭成員自殺身亡史;既往精神病住院史;12 歲前親人的喪失或新近的喪失:如親人的死亡、父母離異、朋友關係的破裂等;在家庭或社會環境中的暴力暴露,認為暴力可以是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途徑。社會隔離導致兒童沒有可選擇的社會資源,缺乏尋求選擇的技能而自殺。藥物或酒精濫用能降低衝動控制能力而容易發生衝動性自殺。

 
青少年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關係

      所有國家的青少年男性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自殺率都有所上升,而在西歐則呈下降的趨勢。自1997 年以來,這種下降趨勢也可見於東歐、南歐、亞洲、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全球青少年女性的自殺率也呈下降趨勢,但在一些國家,如印度,青少年女性的自殺率相對來說仍然很高。青少年自殺率的增加仍然與青少年精神疾病患病率的增加有關。與成年人的研究結果一致,接近90%的自殺死亡的青少年至少患有一種精神疾病。加拿大的一家自殺資訊和教育中心資料提示:青少年比成年人報告更多的自殺企圖,而自殺率較低。青少年女性的自殺企圖是同伴男性的4 - 7 倍。一般來說,男性比女性更多使用致死性的手段自殺。男性更多使用槍支、上吊等,女性更多使用藥物、毒藥、煤氣。遺憾的是,近年來女性也開始使用更加致死性的自殺手段。很大比例的青少年在沒有尋求或得到任何幫助的情況下思考、計劃或企圖自殺。男性比女性更不願意尋求幫助。這一發現低估了成年人對抑鬱與自殺預警訊號識別的重要性。加強這種意識,展開挽救生命的討論,可以使青少年免於自殺。研究還顯示,青少年喜歡首先相信他們的同伴,然後才是自己的親戚。大約25%的青少年知道自己的同伴有自殺的想法後求助於成人。考慮到成人的應方式和出於保護同伴祕密,常常使意識到自殺危險的年輕人不尋求成人的幫助。青少年不尋求幫助的原因包括:害怕歧視或羞恥、害怕負面的結局(包括住院)、依據既往經驗對照料者缺乏信任、認為沒有人或辦法能幫助他,依附於團體的價值觀限制尋求幫助、缺乏尋求幫助或得到幫助的意識。

 
青少年自殺高危險人群的特徵:

(1)從事危險的或自我毀滅性行為(吸菸、危險駕駛、不安全性行為、物質濫用)的青少年;
(2)暴露於對自己或他人的暴力或有對別人施暴歷史的人;
(3)無家可歸的或被青少年保護機構監護的青年人;
(4)經歷過嚴重的喪失或關係破裂的年輕人;
(5)對自己有過高期待或面對性取向問題(面對歧視的自我接納)的人;
(6)除自殺企圖之外有自傷史的人;
(7)患有嚴重精神疾病(包括抑鬱、心境障礙、精神分裂症)的青少年。
 

成年早期和大學生的精神疾病與自殺

      體疾病的抵抗力被應激削弱時,軀體疾病很容易讓人死亡。當一個人的心理平衡被壓力破壞後,精神疾病也就很容易侵襲。在青春晚期、成年早期,是我們一個人最蓬勃發展的時期。在這一時期,家族遺傳的素質因素、個人期望成熟、學業上希望進步、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等,都容易使他們的心理平衡受到破壞,從而罹患精神疾病,出現自殺行為或企圖。不像心臟病、癌症多見於成年或老年人,精神疾病更多首先見於年輕人。世界衛生組織依據2001 年的資料報告,45 歲以下自殺人口占一年自殺死亡人數一半以上,成為成年早期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大學生的自殺由於受到媒體的關注,好像自殺率較高。實際上,大學生與其同齡人相比,發生自殺情況相對較少。與大學生自殺有關的因素包括:某些大學生處於自殺的高風險之中,如外國留學生。在美國、英國的留學生每年自殺死亡率是80/10萬是其他學生的許多倍。精神病和抑鬱如同其他年齡組一樣也是大學生自殺的主要危險因素,但大學生自殺與其他年輕人自殺具有不同的人格特徵。其他年輕人自殺往往具有冒險、衝動性人格特徵,常常是物質濫用者;而大學生自殺者,往往具有抑鬱、安靜、社會隔離等特點,很少濫用藥物或酒精,也很少吸引別人的注意。許多自殺的學生經歷過焦慮、失眠和其他精神症狀,但這些症狀在青年人決定自殺後很快消失。幾乎近半數的自殺學生在自殺前幾個月尋求過醫學幫助,但他們很少提及他們的自殺意圖,也得不到精神病學的服務。
 

成年人精神疾病與自殺

      女性是抑鬱症的易罹患人群,在自殺死亡的婦女中有很高的抑鬱患病率。在歐洲、亞洲以及美國做的研究結果很一致,女性自殺死亡者中抑鬱障礙的患病率在59%- 91%之間。在初級預防保健中,給婦女提供服務的人員應當瞭解抑鬱和自殺的關係,注意識別處在自殺危險之中的病人,並給予及時的精神衛生服務。女性似乎在與他人的關係嚴重破裂時更容易傾向於自殺。所以,女性病人的照護者要關注病人的家庭環境。家庭暴力或家庭壓力在婦女作出自殺企圖的決定時起重要的作用。照料者應當認真關注自殘的症狀,如割腕、燒灼或其他自傷。婦女出現的自殘往往與軀體或性虐待史有很強的聯絡。照料者應當就這些傷口進行有關自殺的詢問,這樣的婦女也需要轉診到精神衛生顧問那裡接受專業指導。根據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報告,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濫用藥物和酒精。但不管他們物質濫用有多嚴重,也罕見一念之間來結束自己的生命。男性自殺企圖常常會是致命的重要原因是他們傾向於不尋求幫助來解決自己的抑鬱問題。在工業化國家,儘管男性抑鬱的診斷遠遠低於女性,但性自殺死亡的人數是女性的4 倍。女性更多是自殺企圖。男性比女性自殺成功率高,主要因為男性具有攻擊性,多采用致死性的手段。大量的研究顯示出抑鬱症與自殺的關係。要預防男性自殺,就要改變男性很少就抑鬱進行求助的行為,以幫助他們挽救自己的生命。


老年人精神疾病與自殺

       歲以上老年人自殺在所有年齡組中是最高的。自20 世紀50 年代以來,老年人自殺率有相當程度的下降,但仍然很高,而且男性老年人自殺率最高。老年人自殺與抑鬱、軀體痛苦或疾病、生活孤單、絕望和內疚有很強的聯絡。社群調查發現,10%- 20%的老年人可能患有抑鬱,但只有一小部分人去尋求通科醫生或精神病學的服務。大多數老年人的自殺發生在社群,但大部分都沒有得到老年精神衛生服務。只有25%患有抑鬱的老年人得到社群老年精神衛生服務,大多數人在自殺前一個月也沒有尋求家庭醫生的幫助。很多社群服務的醫生不顧老年人容易抑鬱的許多原因而將老年抑鬱誤診為認知損害。實際上,老年人非常易於抑鬱。如聽力受損、軀體疾患、退休、(寡)居、居喪和社會隔離等都可以導致老年人抑鬱。反過來,抑鬱也影響到老年人生理和社會功能的發揮,會加重抑鬱。特別不幸的是,老年抑鬱還常常與軀體疾病同時存在,如心臟病、中風、糖尿病、癌症、帕金森氏病等。這樣,導致衛生服務人員往往忽視老年人的抑鬱,甚至認為老年人的一些抑鬱症狀是一種正常的情感反應。這些因素導致老年抑鬱的低識別率和低治療率,阻礙了老年抑鬱的治療,妨礙了軀體疾病的康復,導致老年人容易出現自殺企圖或自殺行為。所以,老年人自殺預防的主要焦點就是抑鬱的識別、治療與處置。另外,老年人自殺還有其他因素。如配偶的離異或死亡會增加老年人的自殺風險。據1998 年美國調查,在7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中,離婚男性的自殺率是結婚者的3.4倍,居者的自殺率是非居者的2.6 倍。同樣年齡組,離異女性的自殺率是結婚者的2.8 倍,寡居婦女的自殺率是已婚者的1.9 倍。其他如老年人生活中的巨大動盪,也會增加老年人的自殺風險。比如說社會角色的變化、離退休等。
 

降低精神疾病病人自殺風險的措施

      病人自殺的預防首先要提高公眾的意識,讓大眾知道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關係,哪些因素可以導致精神疾病病人自殺,哪些因素可以減少精神病人的自殺。同時需要消除就精神病人自殺形成的錯誤觀念和歧視,加強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識的宣傳教育,建立健全精神衛生服務體系,構建全社會的精神衛生服務與預防體系可以大大地提高精神疾病的識別率、正確診斷率和治療率,從而降低精神疾病病人的自殺企圖和自殺率。自殺行為危險因素的識別教育要預防自殺行為,首先要了解哪些因素可以促發自殺行為。現有的研究瞭解到自殺行為非常複雜,會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生物的、心理的、社會的和文化的因素,而且這些因素可以互相影響。如失業、生活貧困、愛人的喪失,與家庭成員或朋友的爭吵、關係的破裂,與法律或工作有關的問題;家族自殺史、家庭環境和遺傳因素對自殺的影響;酒精和藥物濫用、兒童期軀體或性虐待史、令人痛苦的或致殘的軀體疾病、精神疾病問題(如抑鬱、其他心境障礙、精神分裂症、絕望)等。專家們認為,精神疾病可以明顯地增加一個人自殺的風險。西方的許多研究顯示,超過90%的自殺者在死亡時患有一種以上的精神疾病。亞洲國家與西方一樣,精神疾病也是一個很強的自殺危險因素。抑鬱病人終生自殺風險估計約在10%- 15%;雙相心境障礙者為正常人的12 - 20倍;精神分裂症病人在美國終生自殺風險為4%;進食障礙和焦慮障礙也會增加自殺風險;物質濫用會進一步加重精神疾病病人的自殺風險。針對這些自殺的危險因素進行廣為宣傳,使這些因素的作用降到最低,可以預防自殺。
 

強化自殺行為保護因素的作用

      的研究得知:高自尊、良好的社會聯絡,穩定的、幸福的婚姻生活,社會支援、自殺手段的可及性等可以是自殺行為的保護因素。充分發揮這些因素的作用,可以降低精神疾病病人的自殺風險。提高每一個人的自尊,使其自知、自愛、自強、自信,珍愛自己的生命。通過良好的社會關係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使病人獲得更多的社會支援,獲得更細緻、深入的照料,精神疾病就會得到及時、系統的治療,從而降低自殺。還可以通過立法或其他行政措施減少自殺工具的可及性。許多國家和地區的證據顯示,減少某種自殺途徑的可及性就可以減少以這種方式實施的自殺率,有時會降低整體的自殺率。如減少家用煤氣的使用、立法限制擁有槍支、減少汽車一氧化碳的排放、限制使用農藥;減小止痛劑的包裝、在自殺常發地安裝護欄、限制易中毒藥物的處方等。

 
加強識別自殺的預警訊號

(1)經常談到自殺(要殺死自己);
(2)總是談到或想到死亡;
(3)對絕望、無助或無價值感發出議論;
(4)經常說“我不在這裡就好了”或“我要離開”;
(5)日漸嚴重的抑鬱(深度悲傷、興趣喪失、睡眠和飲食問題);
(6)突然的、出乎預料的由悲傷情緒轉為平和安詳,甚至表現出愉快的樣子;
(7)有“死的願望”,並嘗試導致死亡的冒險行為;
(8)對過去在乎的事情失去興趣;
(9)拜訪或打電話與別人告別;
(10)把事情安排停當、整理要丟掉的東西或更改遺囑;
(11)專心考慮自殺的方法,尋找付諸實施的有關資訊(如網際網路),同時尋求獲得自殺的手段。

      們瞭解這些自殺預警訊號,可以幫助我們及時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的自殺風險,以控制自殺的發生。
消除有關自殺的一些錯誤觀念

      人對自殺抱有一些缺乏現實基礎的錯誤概念,應通過公眾教育來消除這些廣為流傳的、危險的錯誤概念,提高對自殺的防範意識和行動水平。“談論自殺的人不會真正付諸實施”。實際上,每一個企圖自殺的人都會發出事先的警告。忽視這些警示是極其致命的。當有人說“我死了你會後悔的”或“我看不到任何出路”的時候,我們要認真對待。不管他們是多麼漫不經心地說這些話,周圍人應認真對待。這些話預示著嚴重的自殺情感。“試圖自殺的人一定是瘋了”。事實上,大多數自殺的人沒有嚴重的精神疾病。他們只是感到無望、深度絕望或悲傷。“如果一個人決定要自殺是沒辦法阻擋的”。實際上,大多數要自殺的人的最大願望並不是死亡,而是結束難以忍受的痛苦。結束一切的衝動並不能持續很久。“想自殺的人是不願意尋求幫助的”。許多有關自殺受害者的研究顯示,超過半數的受害者在他們死亡前半年內曾經尋求過醫學幫助。問題的關鍵是在這些人就精神衛生或一般健康問題求助時如何準確地識別出自殺的風險。“談論自殺可能會給某些人出了主意”。親密關係的人不要給準備自我毀滅的病人出自殺的主意。事實正好相反,提出自殺這一話題,幫助他應對這種自殺衝動是親密的人能做得最有裨益的事。

 
精神疾病的系統治療是關鍵

      傾向是可以治療的。治療精神疾病,包括物質濫用的治療,可以降低自殺風險。這些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心理治療、支援小組、婚姻治療、專業人員和照料者對精神疾病與自殺的防治意識。精神藥物治療可以控制精神疾病的症狀,使病人的生活變得更有希望,易於安排。

      鋰維持治療雙相抑鬱可以降低病人的自殺率。實際上,鋰鹽對雙相抑鬱病人可能具有特定的抗自殺效應,可以與其抗抑鬱和抗躁狂作用區別開來。其他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可以幫助精神分裂症病人降低自殺風險,抗抑鬱藥物也表現出降低自殺的作用。單純藥物治療不足以治療精神障礙或自殺傾向,心理治療可以提供必要的人際支援關係,可以降低自殺的風險。其中,認知行為治療特別具有希望,而問題解決技巧訓練也可以降低自殺觀念和企圖。

      病病人在出院後的幾周內具有較高的自殺風險,出院自殺的病人是門診照護病人的3.4 倍。門診病人通過社群服務或連續藥物治療可以降低自殺率。心理解剖研究顯示,只有6%- 14%的抑鬱自殺受害者得到恰當的治療,在所有自殺者中,只有8%- 17%的患者得到過處方藥物治療。自殺死亡和自殺企圖的人們,不管他們的精神疾病是否得到治療,他們在死亡或採取自殺企圖之前一直與衛生保健人員保持聯絡,這就意味著我們有機會提供合適的治療,預防許多自殺企圖和死亡。

      上,超過50%- 70%的成功自殺者在生前幾天或幾個月內與衛生保健人員一直保持著聯絡。鼓勵儘早求助並獲得幫助既然預防精神疾病可以防止自殺的出現,如何讓患有精神疾病的病人得到治療、讓出現自殺觀念或企圖的人得到及時的幫助就顯得非常重要。在目前的精神衛生服務中,有許多因素阻礙了精神疾病患者得到有效的精神衛生服務。大約有三分之二可診斷的精神疾病沒得到任何形式的治療。對精神疾病的歧視經常打消人們尋求幫助的念頭,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不健全和服務價格也是影響人們獲取精神衛生服務的重要因素。精神衛生服務使用的經濟分析顯示,精神衛生服務的利用受價格的影響。

      價格的增高,使用就會下降;而在醫療保險覆蓋較廣的區域,精神衛生服務的利用較多。自殺與精神疾病和物質濫用具有密切聯絡,對精神疾病和物質濫用的歧視以及對自殺本身的歧視(自殺是令人羞恥的、有罪的),同樣可以阻止人們去尋求治療。具有自殺傾向的人往往不是尋求幫助,而是儘量遠離能夠幫助他們的人。

      對精神疾病和自殺的歧視也導致其他的問題。對精神衛生關注不夠、資金不足、可利用的預防性服務不足;精神疾病和物質濫用的醫療保險覆蓋面窄,精神衛生服務獨立體系的建設遠遠不足軀體疾病的健康體系建設。上述問題如果能夠解決,一切都會好起來。服務的整合、歧視的消失、公眾將精神疾病看做與軀體疾病一樣是一種真正的疾病、將精神衛生服務看作是基本的健康服務,可以提高精神衛生服務的利用。全社會積極行動,發揮各自的作用精神疾病病人自殺的預防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家庭成員、精神衛生工作者、教育工作者、初級衛生保健人員、朋友和同事等每一個人要在精神疾病與自殺高危人群的識別、轉診、早期干預等方面發揮作用。要在家庭成員、朋友、同事中加大精神疾病與自殺知識的宣傳,提高對精神疾病和自殺高危人群的識別率。同時,應對教育和初級衛生保健人員進行精神衛生知識的教育,提高他們主動識別精神疾病和自殺人群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工廠、學校、軍隊等初級衛生保健場所不僅要有醫生、護士,要在這些機構配有社會工作者、心理諮詢師。針對計劃生育人員、病人照護者等上述人員進行精神疾病與自殺相關知識的培訓,全面配合,構成廣泛的安全網路,使每一個人在初級衛生保健場所就能夠得到良好的精神衛生服務。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