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情感障礙科 主任醫師 苗國棟

  寓言“刻舟求劍”講了一個頗有深意的小故事:很久以前,一個攜劍渡河的楚國人,在渡船行進到半途時,不慎把劍掉入河中。此時,他並未立刻下水去尋找落水之劍,而是在船舷上刻了個記號,指著記號說“這是我劍掉下去的地方”。當船到對岸停下後,他才循船舷上他刻下的記號跳下水找劍,遍尋不獲。這個寓言故事比喻人的眼光未與客觀世界的發展變化同步,也比喻辦事刻板,拘泥而不知變通。有時,在回答病人詢問的一些問題時,我會想起這個故事。

  我最容易想起這個故事的情境一般是兩種,一是當患者或家屬問我“這次發病已經治了這麼長時間還沒好,是不是治不好了?上次治療半個多月就好起來了”這樣問題的時候;二是當患者或家屬問我“這次發病後的表現與以前不同了,是轉成精神分裂症或者是其他什麼病了嗎”這樣問題的時候。我覺得這樣問題反映出來的思維方式也有點兒像刻舟求劍那個楚國人一樣,是忽略了時間和個人成長過程所帶來的變化,即忘記了時過境遷這個道理。

  對於這樣的問題,我首先強調病人的變化或成長。即使是患了精神疾病,患者可能脫離了同齡人群體這樣的最適宜的成長環境,但他仍然在成長和變化中:一方面是軀體和生理功能的發育與成熟,勢必帶來相應的能力和反應方式的成長和變化。另一方面是心理髮展水平的變化或心智的變化,對環境事物和周圍人的看法、認識的也會有相應的改變。最後一方面還有生存環境的變化,所謂“此一時也,彼一時也”,也是帶給患病個體相應的影響。況且,這三方面因素變化之間還存在著錯綜複雜的相互影響,更會造成患者病情發生不同以往的改變。例如,一個20歲首次起病接受治療的患者,無論療效如何,正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他都不會慮及30歲時才可能面對的問題。若該患者療效不佳、社會功能損害嚴重,到30歲時病情惡化,他可能就會想到自己當年的同齡夥伴們如今要麼事業有成,要麼結婚生子,而自己受疾病困擾,命運蹇澀,一事無成,心生憂慮。這樣的憂慮肯定會造成其疾病表現與十年前有重要的差別。

  其次,我還會強調病情也遵循某些自身的規律,處於不斷的變化過程之中,是由多方面、有錯綜複雜相互影響的因素導致了這個變化過程。其中既有生物學因素,也有心理和社會乃至家庭環境這樣的非生物學因素,這些因素也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化、相互作用的。例如,在青春期,主導性成熟的多種內分泌激素的劇烈變動都可能影響到情緒的穩定性,很多女性在月經來潮前一週左右的孕激素、雌激素分泌水平的劇烈改變會使她們發生抑鬱、心境惡劣、易激惹這樣的情緒改變。這樣的情緒改變若引起人際關係方面的衝突,就可能成為一種誘發應激的成因,給她們帶來新的適應問題。這樣一個由生理因素帶來的變化就引發了心理方面應激,使簡單問題複雜了起來。同樣,精神疾病的發展演變過程中,疾病表現也有這些因素的影響。例如,兒童少年期受到過度保護或限制的抑鬱發作患者,因自身安全感的缺陷,在患病初期可能還能忍受父母對他們的管理和限制,似乎較為“聽話”,會按父母要求就診服藥。而隨著他們成長,會表現出較強烈的追求個人獨立的傾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會以違抗父母意願,包括遵從醫囑治療疾病的要求,來表達自己追求個人獨立的意志。此時,一方面是其精神疾病的表現,一方面是他們抗拒父母要求的行為,兩者交織起來共同構成了複雜的臨床現象,呈現完全不同於以往的表現。此外,在大多數情況下,精神疾病病程遷延越久、功能損害越重、以往發作治療越不規範,此後疾病復發或惡化的臨床表現就會愈發複雜,也愈發難治。在以上這些情況下,就容易使人產生此前的診斷是否正確以及當前的治療是否合理的疑問。

  我們都應該牢記的是,人不是一部封閉於恆溫恆溼環境中勻速運轉的機器,而是一個生存在一個千變萬化、千姿百態的開放的自然與社會環境中有血有肉有靈魂的最複雜的生命體。疾病也是在這個複雜生命體之上發生的不斷變化的過程,不可能是經久不變的恆定狀態,會出現很難以預料甚至是難以認識的變化。也正是因此,醫學發展特別是精神醫學的發展遠未達到讓人們足夠滿意的程度。

  在不是一成不變的世界上,絕不會有一成不變的事物。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