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國之殤。在災害來臨之後,如何控制死亡率,阻遏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和腎臟損傷以及血栓的防治,是廣大衛生工作者面臨的極大挑戰。
1、災後應激,心血管風險增加
在災害來臨之後,比較常見的創傷有骨折、開放性傷、顱腦損傷、擠壓傷、多發性損傷等。而巨大的自然災害將給人們帶來急性和慢性心身應激。急性應激主要通過啟用神經系統,並且增強心血管危險因素作用而誘發心血管事件。日本一項研究顯示,地震後心血管死亡率持續數月居高不下。美國一項研究發現,人群經歷巨大環境應激後,因冠狀動脈疾病致死人數顯著增多。顯而易見,重災區使諸多危險因素增加,更易發生心血管事件。因此在整個救護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心血管事件發生的可能性,爭取儘快降低各種危險因素,降低死亡率。
2、災後關注糖尿病
對糖尿病來說,災後攝食規律被打亂,飲食結構突變,藥物治療中斷,加之情緒的應激均導致血糖調節紊亂,使糖尿病患者陷入血糖過高或過低的危險境地。為此美國糖尿病學會建議,醫生在緊急災情發生時,對糖尿病的管理不應再著眼於血糖的嚴格控制,而應對糖尿病急性併發症給予足夠關注。
3、預防血栓栓塞
在震災發生後,外傷、骨折、手術以及長時間的制動體位得不到改變,使肺栓塞和外周血管栓塞發病率顯著增高。研究顯示,震中、震後高血壓患者的紅細胞比容、纖維蛋白原、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體和纖溶酶、抗纖溶酶抑制物水平顯著增高。因此,應充分考慮血栓風險,及早防治。這方面可以參考有關血栓栓塞症預防共識進行處理。
4、腎損傷
地震後傷員肌肉遭受長期嚴重的擠壓而發生炎症、壞死,肌紅蛋白以及大量分解物和毒素進入血液迴圈,並堵塞腎小管,加上大量出汗、失血,不能及時補充水分,導致血容量下降,致使發生嚴重腎損傷。表現為血肌酐、尿素氮明顯升高,以及高磷、高鉀血癥和嚴重的酸中毒。尤其是高血鉀可導致心臟驟停,或致嚴重的休克,此乃震後擠壓綜合徵病人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求我們在地震現場對受壓傷員應一邊挖掘,一邊補液,在保證心肺功能的情況下,給予大量生理鹽水和適量的碳酸氫鈉,希望能保持傷員有尿。一定要監測尿量、血液生化和心電圖指標,主動掌握血鉀和腎功能情況,不要等到病人出現少尿、無尿、心律失常,甚至心臟停跳才被動搶救。
另外,如果發現病人出現高血鉀,可給予葡萄糖加胰島素;碳酸氫鈉;葡萄糖酸鈣以及排鉀性利尿劑,配合透析治療,多大患者是可以自愈。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