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搶救護理學的形成和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對手術患者也同樣需要進行心理護理。因為手術患者既要面臨生命的威脅,又要遭受軀體疼痛或傷殘,心理正處於高度應激狀態。此時,如果進行良好心理護理,就會緩和其緊張情緒,有助於轉為為安。否則,如果在患者心理上高度緊張之時,再加上手術時的種種刺激,就會加重病情,甚至造成嚴重後果。
1、術前的心理與心理護理
我國的醫學心理學工作者通過調查發現患者術前常有如下的心理活動,對手術一是害怕,二是擔心。怕的是疼痛與死亡,擔心的是是否會出意外,是否會傷殘和毀容等。他們反映,入院就盼早日手術,一安排手術日就惶恐不安,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儘管在手術的前一天晚上服用安眠藥,仍難以入睡。有輕度焦慮者,效果較好;嚴重焦慮者,預後不佳;而無焦慮者,效果往往更差。這是因為,無焦慮的患者由於對醫生或手術過度依賴,過分放心,對生理上帶來的不可避免的痛苦缺乏應有的心理準備。
2、術後的心理與心理護理
患者經過手術,尤其承受大手術的人,一旦從麻醉中醒來,意識到自己已經活過來,頗感僥倖,這是他們渴望知道自己疾病的真實情況和手術效果。由於軀體組織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傷,都會體驗到刀口疼痛,加之軀體不能自主活動,又怕刀口流血或裂開,多產生焦躁不安心情。開始,他們感到當前的痛苦難熬,過2—3天疼痛緩解之後,就又擔心預後了。
3、幫助患者緩解疼痛
術後的疼痛不僅與手術部位、切口方式和鎮靜劑應用得恰當與否有關,而且與每個個體的疼痛閾值、耐受能力和對疼痛的經驗有關。患者如果注意力過度集中、情緒過度緊張,就會加劇疼痛。意志力薄弱、煩躁和疲倦等也會加劇疼痛。從環境方面來說,噪聲、強光和暖色也會加劇疼痛。因此,醫護人員都應體察和理解患者的心情,從每個具體環節來減輕病人的疼痛。比如,術後6小時內給予藥物止痛,可以大大減輕術後全過程的疼痛。等到體驗到劇烈疼痛再給鎮痛藥,就會加劇以後的疼痛。又比如,安慰劑、暗示可以減輕疼痛,聽他喜歡的音樂也能減輕疼痛。
4、幫助患者克服抑鬱反應
術後患者平靜下來之後,大都出現抑鬱反應。主要表現是不願說話、不願活動、易激惹、食慾不振及睡眠不佳等。患者的這種心理狀態如不及時地排解,必將影響患者及時下床活動,而不盡早下床活動會影響患者心、肺及消化等功能,容易產生營養不良、靜脈血栓或繼發感染等。所以要努力幫助患者解決抑鬱情緒。要準確地分析患者的性格、氣質和心理特點,注意他們不多的言語涵義,主動關心和體貼他們。某些生活不便處要細緻照顧,如餵飯、協助下床、上廁所等。總之,使他們意識到既然已順利度過手術關,就要爭取早日恢復健康。
5、鼓勵患者積極對待人生
外婦科患者手術後大都要經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恢復過程。如果手術預後良好,即使再痛苦也有補償的希望。若手術後效果不好或預後不良(惡性腫瘤已轉移),則還將掙扎在死亡線上。患者在極度痛苦時,經不起任何外來的精神刺激,所以對預後不良的患者,不宜直接把真實情況告訴他們。有一部分患者手術後帶來部分機體生理功能的破壞(如胃切除、子宮切除)或殘缺(如截肢),造成軀體缺陷的患者必然產生缺陷心理。尤其人生中的突然致殘,會給患者心理上帶來巨大的創傷,所以對可能致殘的患者,醫生護士術前要交待清楚,因此,醫護人員具體分析每個患者的心理狀態,並給予同情、支援和鼓勵,讓他們勇敢地承認現實、接納現實,以便有針對性地做好心理護理。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