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中醫腫瘤科 副主任醫師 王淑美

林麗珠教授腫瘤論治中對立統一規律的應用

王淑美1,2 指導:林麗珠2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腫瘤科王淑美

(1重慶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重慶 401331;

2廣州中醫藥大學一附院腫瘤科,廣東廣州510405)

 

    [摘要]林麗珠教授治療腫瘤注重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其法廣泛體現在陰陽兼顧、標本同治、上病下取、攻補兼施及扶土抑木等各個方面。具體理法方藥特點為:化痰溼於健脾之中,健脾祛溼,除痰散結,補瀉並行;清瘀熱於養陰之中, 育陰散結,化瘀清熱;抑肝木於扶土之中, 瀉肝利於健脾,扶土所以抑木;安六腑於通降之中,上病下取,善用通腑;平對抗於調和之中,以調和之道平對抗之弊,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以求“陰平陽祕”。

[關鍵詞]腫瘤;中醫藥治療;林麗珠;名醫經驗

林麗珠教授是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科大主任,博士研究生導師,全國第三批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從事臨床、教學和科研工作2O餘年,將中醫理論深入地應用於對腫瘤的治療中,深刻體會標本虛實之間的矛盾,機圓法活,建樹頗豐。筆者有幸隨師學習,深受啟迪,體會到導師對中醫學所蘊含的對立統一規律辯證法的深刻領悟。疾病的發生是一系列對立統一關係的失調,如機體陰陽、營衛氣血、升降出入、正邪相因、標本相循、生克失度、動靜失常的對立統一關係失調,導師在臨床上將這些矛盾關係創造性地應用於腫瘤的證治過程中。現將其理法方藥中的陰陽兼顧、標本同治、上病下取、攻補兼施、扶土抑木等對立統一規律的運用進行總結,試將其經驗介紹如下。

1、化痰溼於健脾之中

林教授認為腫瘤與“痰滯作祟”密切相關。痰飲既是許多癌症的致病因素,又是癌症發展過程中的病理產物。痰為陰邪,其性粘滯,易傷陽氣,久則必致氣虛陽弱,失卻運化之功。氣虛失運反過來又進一步加重痰濁凝滯,進而影響生化,壅塞氣機,阻滯血行,變生百病。最終形成頑痰老痰,膠結凝積,發為腫瘤。“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痰溼與肺、脾兩髒關係密切,脾為中焦土髒,職司運化,脾虛則痰溼內生,況培土方能生金,故痰溼內蘊為腫瘤其病之標,脾氣虛弱實為病機之本。

根據痰溼與脾虛這一對病機標本的辯證關係,祛痰和健脾為治療關鍵,臨床應注重將二者有機結合,兼顧標本兩端。以肺癌為例,治療肺癌離不開治痰,而肺癌之痰,其本在於脾虛。患者常出現咳嗽痰多,胸悶氣短,疲乏懶言,納呆消瘦,腹脹便溏,舌邊有齒痕,舌苔白膩,脈濡、緩、滑等脾虛兼痰溼的見症。治宜補中健脾,宣肺除痰。依此治法予益氣除痰湯(周岱翰教授處方:黨蔘、茯苓、半夏、蜂房等組成)加減治療,方中運用黨蔘、白朮、豬苓、茯苓、薏苡仁等藥味奏健脾化溼之功,選取生天南星、生半夏、桔梗、全栝樓、浙貝母等藥味建化痰散結之效。其健脾每多重用黨蔘,以其為四君子湯之君藥,益氣健脾,顧護中焦,助生氣血生化之源。健脾祛溼、除痰散結這一基本治法體現了標本兼顧、補瀉並行的對立統一思想。[1,2]

2、清瘀熱於養陰之中

陰虛與瘀熱是腫瘤辨治過程中又一對標本矛盾。陰虛為病之本,陰虛則虛熱內生,反過來煎熬津液,津虧液少,則血液粘稠不暢,故形成瘀血,瘀結日久,必成症瘕積聚。瘀血為病之標,有形之瘤塊本身即是瘀血的微觀辨證依據。陰虛生內熱,此為虛熱。氣滯不舒,血行不暢,鬱結而化熱,此乃實熱。虛熱實熱互引煽動,與瘀血合為瘀熱,甚則釀生熱毒,熱毒與瘀血反過來又加重陰血暗耗,標本之間互相影響,形成惡性迴圈,加重腫瘤的病情。

論及陰虛病位,導師認為臨床最多見於肺、肝、腎三髒。肝腎乙癸同源,若腎陰不足,則不能滋養肝陰,此即“水不涵木”,臨床可見明顯的肝腎失養、陰虛內熱之象。肺陰虧損亦為林師所重視,誠如前聖龔居中所述:“人身生生之本,根本於金水二髒,則一水即虧,五火隨熾,上炎爍金,傷其化源,則生生之機已息。”

因此,陰虛瘀熱為腫瘤常見病因病理之一,此本虛標實之證,治療當以育陰散結、化瘀清熱為法,尤其在肝癌、肺癌、腎癌、食道癌、鼻咽癌等腫瘤中應用更為廣泛。以肝癌為例,多例肝癌患者先天失養,加之情志抑鬱,以致肝氣鬱結,氣滯則血瘀,瘀血結於腹中,日久變生積塊。瘀血內阻,鬱結化熱釀毒,熱毒又耗傷陰液,臨床可見潮熱盜汗、咽乾乏津、腰膝痠軟、腹痛拒按、可捫及腫塊、發紺、舌紅苔黃、脈弦細數等症,均為肝腎陰虛,瘀血內阻之辨證依據。

滋腎水、養肝陰為治本之道,臨證常用女貞子、旱蓮草、生地黃、熟地黃、白芍、山茱萸、沙蔘、西洋參、麥冬、五味子等養肝滋腎藥味。《草本經疏》謂:“女貞子氣味俱陰,正入腎除熱補精之要品,腎得補,則五臟自安,精神自足,百病去而身肥健矣。” 導師自擬方滋腎養肝飲即以女貞子為君,方中以西洋參、山萸肉、旱蓮草、麥冬等藥味輔佐君藥滋補肝腎真陰,以上扶正中藥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誘生多種細胞因子的作用,從而抑制腫瘤生長。並以土鱉、桃仁、八月札、半枝蓮、溪黃草、龍葵草、綿茵陳、山梔子、白英草等藥味奏清解瘀熱之功。本方寓攻於補,動靜結合,達到驅邪而不傷正,滋補而不礙邪的作用,利於患者的癒合。[3]

3、抑肝木於扶土之中

肝脾兩髒生理病理關係密切,在消化系腫瘤中為一對相反相成的矛盾。脾居中焦,屬土髒,主運化;肝屬木,主疏洩。木土適度相剋,有利於兩髒生理功能的正常發揮。然肝為將軍之官,主升主動,其性剛猛,為脾之所不勝。臨床常見肝氣疏洩太過則橫逆犯脾,此即“木旺乘土”。臨床應正確把握二者的對立統一關係,瀉肝利於健脾,扶土所以抑木。

臨床肝癌患者多屬肝盛脾虛之證,緣患者素體虛弱,加之情志抑鬱,以致肝氣鬱結,氣滯則血瘀,瘀血結於腹中,日久變生積塊。肝鬱乘脾,加之飲食不慎,以致脾失健運,故肝癌患者每多出現情志抑鬱,脅腹脹痛等肝氣疏洩失常以及納呆便溏、倦怠乏力等脾虛氣弱的表現,舌淡暗、苔白、脈沉弦也均是肝盛脾虛之象。本病屬本虛標實,導師予參桃軟肝丸、健脾瀉肝煎(周岱翰教授處方)等方均切中病機,方中以黨蔘、淮山、雲苓、苡仁、白朮等健脾益氣,以半枝蓮、柴胡、白芍、蛇舌草、貓爪草、溪黃草等味疏肝瀉肝,並配以土鱉蟲、地龍、大黃等化瘀解毒抗癌,尤其推崇大黃之清利肝膽、活血祛瘀的功用,大黃每與諸藥同煎,使瀉下作用減弱而祛瘀力增強,免除傷脾礙胃之虞。其疏肝瀉肝,意在祛邪,健脾益氣,旨在扶正。將兩者有機結合,體現了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的辯證思維。[4]

4、安六腑於通降之中

腫瘤治療中,補與通又是一對相反相成的矛盾。周師一方面重視補益中氣,健脾益肺,顧護胃氣,另一方面也注重通法,為病邪謀出路,並將“通”視為中醫學最重要的生理功能。“肺與大腸相表裡”,二者在生理病理中上下相應。肺癌之本虛,其治每多運用培土生金,益氣化痰;而其標實顯著者,則宜“急則治其標”,上病下取,急用通腑之法。以肺熱移於大腸,必使腑氣通降,肺氣方得肅降,水液輸布,氣機暢達,則瘀熱毒邪得出路而退。

大腸癌常見飲食不下、腹痛腹脹、大便祕結等症,亦為腑氣不通所致,同樣強調“六腑以通為用,以降為和”的治療方法。如對腹痛滯下、髒毒膿血、腸道梗阻等治療皆以“標急”為主,以“通利”為務,常以木香檳榔丸化裁治療。另以解毒得生煎(周岱翰教授處方:大黃、黃柏、梔子、蒲公英、銀花、紅花、苦蔘)直腸內滴注通降腑氣,使糟粕得除,邪有出路。合理運用通法,反過來又有利於保護正氣,如“陽明腑實,熱結旁流”之證,通腑瀉熱,不僅不傷正,反能起到“急下存陰”的作用,並由於濁毒得降,便使清陽得升,陰陽趨於平和。

臨床直腸癌患者每有瘀毒蘊結大腸,常見腹痛腹脹,大便祕結等表現,而年邁患者也常有臟器虧虛,肺脾氣弱的表現。此仍屬本虛標實,“急則治其標”,首重通腑散結,兼顧正氣之虛。導師常運用下瘀血湯合白頭翁湯化裁,以川厚朴、法半夏、大黃、腫節風、白頭翁等藥行氣通腑瀉熱,桃仁、土鱉、莪術、山慈姑等化瘀軟堅,並用黨蔘、白朮等味顧護正氣。[5]

5、平對抗於調和之中

在腫瘤的綜合治療中,對抗與調和這兩大治則是對立統一的兩方面。西醫的手術以及放療、化療乃至中醫的峻猛逐邪方藥側重於對抗,對抗治則注重驅邪,體現兵貴神速,去邪務盡之道,但均有一定的傷正之虞。如手術耗傷氣血;化療藥物對機體 “敵我不分”,在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不同程度地損傷機體的正常細胞;放射治療殺滅腫瘤細胞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照射到一部分正常組織而產生一系列毒副反應,結合中醫溫病學說對其病機進行探析,考慮“放射病”具有熱毒熾盛,易化燥傷陰的臨床特點,符合“火邪”、“熱毒”等定義,屬“溫病”範疇。總之,對抗治療多會損傷正氣,一方面耗氣傷血,體現為骨髓抑制引起的血細胞數下降,免疫抑制引起抵抗力下降等;另一方面還導致脾胃不和,出現呃逆、嘔吐、飲食不下,造成患者形神俱損,太肉盡脫,身體柴瘦等虛損見症。

針對對抗的損傷,導師尤其重視調和之道。正如吳鞠通所倡“治內傷如相,坐鎮從容,神機默運,無功可言,無德可見,而人登壽域”,從而彰事半功倍之效。具體體現在顧護脾胃,調補氣血,養陰保津等方面。結合中醫辨證,放療患者多見氣陰兩虛,尤以陰虛火旺為著,化療之後多見脾胃不和,脾腎兩虛,術後患者多見氣血兩虛等證。放射線既屬熱毒傷陰,故將養陰保津法在腫瘤放射病治療中貫串始終,認為“留得一份陰液,便有一份生機。”此即以滋陰調和放療之弊。針對化療對脾胃的影響,周氏遵從“脾旺不受邪”學說,認為“養正積自除”是治病根本。臨證遣方用藥,皆不忘顧護胃氣,健脾助運,此法調和化療之弊,並有利於帶瘤生存。腫瘤的中醫治療中,關鍵在於“和”,以調和之道平對抗之弊,方能扶正祛邪、標本兼顧、以求“陰平陽祕”。[6]

6、病案舉隅

患者勞某某,女,52 歲,2004年7月15日就診,反覆低熱伴氣促胸痛1月餘就診。CT檢查示:右下葉肺段周圍型肺癌伴縱膈淋巴結轉移,右側中量胸水。胸水活檢示:胸水離心沉渣塗片見大量間皮樣細胞,其中部分細胞核漿比例增大有異型。CA 125: 52.13U/ml,胸腔積液LDH:1172U/L。刻下症:低熱,深吸氣時胸痛,偶覺口乾口苦,納眠可,二便調,咳嗽、咯痰,無盜汗,發病以來體重無明顯減輕。舌淡胖,苔微黃厚,脈細濡。四診合參,中醫診斷:肺積;證候:脾虛痰溼;治則治法:補中健脾,祛溼除痰;自擬方名:星夏健脾飲加減;方劑組成:太子參20g、白朮20g、茯苓25g、苡仁30g、守宮6g 、浙貝15g、法夏15g、陳皮10g、貓爪草20g、八月札20g、膽星10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7劑。二診時患者咳嗽、咯痰等痰溼症狀減輕,以右脅疼痛、口乾口苦、身有微熱、嘿嘿不欲飲食等少陽經小柴胡湯證,故用藥著重和解少陽,舒肝健脾。三診時患者咳嗽咯痰繼續改善,氣促活動後加重,表現為肺氣宣降不利,故加用浙貝母、桔梗宣降肺氣,葶藶子、石膏洩肺熱,貓爪草、地龍散結;因患者有外感,故加用麻黃髮汗解表;四診時患者表證已去,咳嗽咯痰減輕,故去麻黃、石膏,加用魚腥草清肺散結,白朮健脾益氣。此後仍以健脾除痰為主法,服藥80餘劑後諸症全消,臨床療效評價完全緩解。繼續進行門診治療,隨訪至今仍健在。周師正是抓住了患者發病過程中脾虛為本、痰溼為標這一主線,以補中健脾,祛溼除痰治法貫穿全域性,自擬方中諸藥動靜結合、攻守兼備而獲佳效。

參考文獻

[1]林麗珠. 周岱翰教授從痰辨治癌症經驗介紹[J].新中醫,2006,38(3):10-12.

[2]周岱翰.臨床中醫腫瘤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32-139.

[3]周岱翰.腫瘤治驗集要[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96-133.

[4]周岱翰. 中醫腫瘤學[M].廣東: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98-209.

[5]張恩欣. 周岱翰論治大腸癌經驗[J].實用中醫藥雜誌, 2OO6,22(9):562.

[6]周岱翰. 源於中醫壽命學的中華養生特色[J]. 新中醫,2010 ,42 (7):141-143.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