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介入血管外科 副主任醫師 郭巨集傑

  後迴圈缺血是指後迴圈的頸動脈系統短暫性缺血發作(TIA)和腦梗死。其同義詞包括椎基底動脈系統缺血、後迴圈的TIA與腦梗死、椎基底動脈疾病、椎基底動脈血栓栓塞性疾病。鑑於MRI彌散加權成像發現約半數的後迴圈TIA有明確的梗死改變且TIA與腦梗死的界限越來越模煳,因此用後迴圈缺血涵蓋後迴圈的TIA與腦梗死,有利於臨床操作。

  1、後迴圈缺血的主要病因和發病機制

  (1)動脈粥樣硬化是後迴圈缺血最常見的血管病理表現。導致後迴圈缺血的機制包括:大動脈狹窄和閉塞引起低灌注、血栓形成及動脈源性栓塞等。動脈粥樣硬化好發於椎動脈起始段和顱內段。

  (2)栓塞是後迴圈缺血的最常見發病機制,約佔40%,栓子主要來源於心臟、主動脈和椎基底動脈。最常見栓塞部位是椎動脈顱內段和基底動脈遠端。

  (3)穿支小動脈病變包括玻璃樣變、微動脈瘤和小動脈起始部的粥樣硬化病變,好發於橋腦、中腦和丘腦。

  2、後迴圈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

  與頸動脈系統缺血相似,除不可調節的年齡、性別、種族、遺傳背景、家族史、個人史外,主要是生活方式(飲食、吸菸、活動缺乏等)、肥胖及多種血管危險因素,後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臟病、卒中、TIA病史、頸動脈病及周圍血管病等。

  頸椎骨質增生不是後迴圈缺血的主要原因:以往認為轉頭、頸可使骨贅壓迫椎動脈,導致後迴圈缺血,由於前庭神經核對缺血敏感,故而產生頭暈/眩暈。這種以假設代替證據的模式是導致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混亂的重要原因。而臨床研究則證明頸椎骨質增生絕不是後迴圈缺血的主要危險因素,因為在有或無後迴圈缺血的中老年人群間,頸椎骨質增生的程度並無顯著差別,只有血管性危險因素的不同;連續的椎動脈動態造影僅見個別有因骨贅引起的動脈受壓;進行轉頸後的多普勒超聲檢查,未見有或無後迴圈症狀者間椎動脈顱外段受壓比率有差異。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