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室: 消化內科 主治醫師 張智高
原發性肝癌(簡稱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見、最嚴重的10種惡性腫瘤之一,每年發病26萬例(佔惡性腫瘤的4%),其中42.5%發生在中國,而且近年來發病率呈上升趨勢。目前我國農村惡性腫瘤死亡病例中肝癌死亡居首位,在城市中僅次於肺癌居第2位。因此,提高對肝癌的診斷與治療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筆者根據肝癌介入治療的相關文獻並結合大量臨床資料對其介入治療方法做一回顧和展望。

濟南軍區總醫院消化內科張智高

  1  介入療法在肝癌治療中的地位

  肝癌治療中手術切除雖然是首選療法,但取得滿意療效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而肝癌歷來是早期發現難,一旦發現,大多是中、晚期。據資料統計:手術切除率為5%~25%,術後1年生存率僅為30%,且生存質量差。以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ranscathether arteril chemo embdization,TACE)為主體的介入治療已取得了確切的療效,被認為是肝癌非手術療法中的首選方法,併成為二期手術前的有效措施。此外,隨著微導管超選擇插管技術的出現,可在基本不損傷正常肝組織的情況下對腫瘤區域性進行介入治療,這對於合併肝硬化、肝功能儲備差的患者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

  2  肝癌介入治療的方法

  近20年來,國內外的介入學者做了大量工作,在肝癌的介入治療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探索出了許多有效的介入治療方法。大體分為兩類:經皮經血管治療技術和經皮非血管治療技術。

  2.1  經皮經血管治療技術

  2.1.1  肝動脈栓塞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  TAE是在超選擇性肝動脈造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976年Goldstein首先報道了這種方法的臨床應用。國內林貴於1983年首先報道了採用TAE治療HCC的臨床應用。後來,隨著各種栓塞劑的開發與應用,TAE在臨床上的應用日益廣泛,用於不能手術或術後復發肝癌病例的姑息治療,甚至與手術切除成為並列的可選方法。近年來在TAE的技術基礎上,又有許多新的栓塞方法在臨床上開展、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如:肝動脈―門靜脈聯合栓塞術(TAPVE)、肝亞段栓塞術(THSAE)等。

  2.1.2  肝動脈―門靜脈聯合栓塞術(TAPVE)  TAE同時行經皮門靜脈穿刺,栓塞腫瘤所在節段的門脈分支,本技術常採用實時電視透視監控置管。Nakao等報道TAE結合相應節段門靜脈分支栓塞,手術切除標本證實主瘤、肝內轉移灶及門脈瘤栓的壞死率均高於TAE組。

  2.1.3  肝段、肝亞段栓塞術(THSAE)  又稱水門汀療法(cement therapy),即超選擇插管做LP-TAE。Nakamura認為碘油超過一定限量可以從肝竇返流至門脈小支,起到動門脈栓塞的目的。Wallace研究認為碘油與無水乙醇一定比例混合栓塞同樣能達到該目的。常採用同軸導管法、藥物輔助法(如血管收縮劑)或直接超選擇導管插入法。適用於瘤體位於單個或少數幾個肝段、亞段的病例,可伴有或不伴有子灶,或因肝功能嚴重異常而不適合常規肝動脈栓塞的患者。

  2.1.4  暫時性阻斷肝靜脈後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E-THVO)  適用於侷限肝葉、段腫瘤及伴動―肝靜脈瘻者。金澤右等阻斷肝靜脈下動脈造影發現顯影動脈增多。此方法可避免栓塞劑入體迴圈,並使動―肝靜脈瘻患者可行TAE治療,同時提高了區域性化療藥濃度並起到TAPVE作用。

  2.1.5  夾心麵包療法(sandwich therapy)  先用含藥碘油做肝動脈遠段栓塞,灌注化療藥,再栓塞近段動脈。臨床研究表明此方法能使小腫瘤完全壞死,AFP明顯下降。

  2.1.6  多元動脈灌注栓塞術  肝癌常有寄生動脈或迷走動脈,在栓塞肝動脈的同時,栓堵這些側支可大大提高療效。

  2.1.7  永久性肝動脈栓塞術  研究表明,不同的栓塞劑所栓塞的動脈內徑不一。明膠海綿顆粒栓塞的動脈在1200~1500μm中動脈;而微球、酒精等能進到直徑100μm左右的微動脈,且不被吸收[12],有學者將此類栓塞劑進行的栓塞稱為永久性肝動脈栓塞術。

  2.1.8  肝動脈灌注術(transcatheter arterial infusion,TAI)  TAI技術先於TAE應用在臨床。但單純TAI對肝癌治療效果不良,目前臨床應用已很少單獨使用。有些學者採用球囊阻斷血流作動脈內藥物灌注,可提高腫瘤區的藥物濃度(30倍),且藥物停留時間長,效果較一般灌注為好。楊繼金等將化療藥加熱再灌注治療大鼠肝癌取得了較好的療效。還有些學者利用腫瘤動脈對血管活性物質反應不良的特點採用動脈升壓法灌注化療藥。

  2.1.9  植入性藥盒導管系統(implantable port system)  導管和灌注泵的植入可由外科手術開腹或經股動脈或鎖骨下動脈放置。Pentecost提出藥盒導管系統的建立可使肝臟區域性獲得較高藥物濃度。單鴻[16]等應用此法治療轉移性肝癌,發現來源於胃腸癌肝轉移者療效較好,其中位生存期為17.6個月,1、2年生存率分別為68.4%和39.5%。

  2.1.10  動脈內栓塞結合內放射治療  此方法既能較徹底栓塞、阻斷腫瘤血供,內放射源又可高濃度的均勻分佈腫瘤組織中實施輻射殺傷作用,具有較低的區域性放射反應。國內製成的90Y玻璃微球和32P玻璃微球已應用於臨床並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另外,為了阻斷肝癌的寄生血管,Iwamoto[19]採用矽酮橡膠薄膜植被於肝臟表面,然後行TAE和門脈灌注治療,患者生存期延長,有人把此方法稱為隔離療法。

  2.2  經皮非血管治療技術

  2.2.1  化學性治療

  2.2.1.1  經皮無水乙醇注射治療(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PEI)  1983年杉浦等對實驗性小鼠肝癌灶注射無水乙醇治療獲得成功,1983年Livraghi報道了臨床應用無水乙醇治療小肝癌後,這一方法逐步得到推廣。國內劉利民等也做了此類病例的臨床研究報道。另外,有學者研究表明60℃~70℃的無水乙醇注入可促使腫瘤壞死,稱為HOT PEI。PEI理想適應證是腫瘤直徑≤3cm,不超過3個結節。其主要缺點是需要多次穿刺、多個療程和多量的無水乙醇,且無法殺滅目前影像學無法發現的腫瘤,對於富血型及巨塊型肝癌效果不理想。

  2.2.1.2  經皮醋酸注射治療(percutaneous acetic acid injection therapy,PAI)  其穿刺技術、治療方法和作用機制與PEI相仿,但所用的劑量與療次明顯減少。莊振武用50%醋酸與無水乙醇對比治療Walkar-256鼠肝癌,腫瘤壞死定量分析為90%~100%和64%~90%,提示50%醋酸可替代無水乙醇取得較好療效。

  2.2.1.3  經皮化療藥直接注射治療(direct injection chemotherapy,DICT)  有學者主張在TAI/TAE後加超聲引導下DICT,認為其生存率高於單一治療,但並無大組病例報道。

  2.2.2  物理性治療

  2.2.2.1  經皮熱水或熱鹽水注射治療(percutaneous hot water or saline injection therapy,PHOT or PSIT)  1993年Ohishi用熱水、1994年Honda用熱鹽水治療肝癌均獲得滿意腫瘤壞死結果,且無明顯毒副作用。PHOT或PSIT的操作技術大致與PEI相同,主要原理是高溫直接導致蛋白凝固,殺死腫瘤細胞,可以安全地用於直徑較大的肝癌治療。

  2.2.2.2  經皮鐳射熱療(percutaneous laser-induced thermo therapy,LITT)  1985年Hashimoto首次報道US引導下經皮LITT治療肝癌,其他學者也隨後做了相關的臨床研究,認為此法腫瘤壞死率可達74.3%,且不出現嚴重併發症。

  2.2.2.3  經皮微波高溫治療(percutaneous microwave hyperthermia therapy,PMHT)  US導引下采用經穿刺途徑,置入1枚與微波組織凝固器相連的微波電極針於瘤體內,再根據腫瘤大小選擇相應功率和發射時間發射微波進行治療。此方法近年來多用於治療TAE/TAI失敗的肝癌患者,董寶瑋等認為這是一種安全有效的非手術治療肝癌的方法。

  2.2.2.4  經皮射頻消融治療(percutaneous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近年來文獻報道RFA主要用於小肝癌和轉移瘤的治療。Huang[28]等報道射頻治療可增加腫瘤組織對化療藥物的攝取,延長藥物在腫瘤組織內留滯時間,並增加對化療藥的敏感性,所以可與TAI或TAE結合使用。最近一些學者為提高療效和促進腫瘤組織壞死,又提出了一些改良措施,如RFA+暫時性門靜脈阻塞、雙極射頻電烙法等。

  2.2.2.5  經皮冷凍消融治療(percutaneous cryoablation,PCA)  1995年D′Agostino首先報道,此方法雖有療效,但並不比其他方法更優,且有很多麻煩之處,故未廣泛應用於臨床。

  2.2.2.6  電化學療法(electro chemo therapy,ECHT)  CT或MR引導下經皮肝穿刺對肝癌進行電化學治療的報道較少。ECHT是在生物閉合電路學說的基礎上建立的,它具有一次性殺死癌組織範圍廣、能力強的特點,但對於多發、瀰漫病變和近肝門結構的腫塊療效不好。

  2.2.3  經皮放射性核素瘤內注射治療(percutaneous intratumoral injection of radionuclide)  許多學者採用CT或US引導瘤內注射131Ⅰ,均有一定效果,但未見有突破性進展。

  3  生物治療

  3.1  基因治療(gene therapy)  分為經皮穿刺和經導管腫瘤基因治療。前者是在US、CT或MR引導下將目的基因直接匯入肝癌區域性,具有導向可靠和操作簡便、直觀的優點。目的基因載體通常有病毒載體如逆轉錄病毒、腺病毒等和非病毒載體如陽離子脂質體直接包裹目的基因等。1997年Gelczer等報道超聲引導下經皮瘤內注射Allovection(含HLA-B7基因)治療肝轉移瘤,引起了免疫反應,但腫瘤未見明顯縮小。後者是通過導管將DNA載體複合物精確、特異地送到靶組織血管內;再利用栓塞技術延長載體與靶細胞接觸的時間,增加靶組織對載體複合物的攝取。郝強等研究表明經肝動脈途徑注入重組腺病毒,其體內的表達具有器官靶向性。

  3.2  免疫製劑治療(immuno therapy)  肝癌患者隨著病情的發展常伴有免疫功能的下降,研究發現各種免疫刺激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干擾素等注入腫瘤內可使得患者的抗腫瘤免疫增強。

  3.3  生物導向治療  導向治療是以特異性抗體攜帶抗癌藥、生物素及放射性元素攻擊腫瘤本身特異性抗原,從而起到治療肝癌的作用。經肝動脈插管將生物導彈直接釋放於腫瘤區域性,可減少或避免導向治療中存在的三大問題,即稀釋、生理屏障、非特異性吸收,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其治療作用。

  3.4  誘導分化治療  腫瘤細胞的形態、功能和代謝被認為是一種去分化現象。經皮或經導管注入分化誘導劑使得腫瘤細胞再分化,改變其惡性的生物學行為,已經被實驗和臨床所證實。

  3.5  抗腫瘤血管治療  腫瘤的生長可分為無血管期和血管期,無血管期腫瘤生長緩慢或長期處於休眠狀態。Folkman等發現實體腫瘤及其轉移物的生長、維持必須有新生血管形成。有些學者研究發現許多惡性腫瘤還形成血管抑制因子如Angiostatin、Endostatin等。針對這些理論,近年來出現了抗血管治療,以切斷腫瘤賴以生長的營養供血,間接阻止腫瘤的發展和轉移。可分為抗新生血管療法(antineovasculatural therapy)和抗血管形成療法(antiangiogenetic therapy)。隨著生物醫學的不斷髮展,血管生長抑制劑如血小板因子4(PF-4)、煙麴黴醇(TNP-470)、內皮抑制素(endostatin)、血管抑制素(angiostatin)與介入療法相結合作肝動脈內或病灶內灌注有望成為抑制肝癌復發轉移的重要法寶。

  3.6  免疫栓塞治療  早期文獻有報道用OK-432治療原發性肝癌;最近葉強等用OK-432類的免疫調節劑沙培林與碘油乳劑治療肝癌,認為免疫栓塞治療可顯著改善肝癌患者的細胞免疫狀態。

注:此資訊源于網路收集,如有健康問題請及時咨詢專業醫生。


相關問題





| 私隱政策 | 聯繫我們 |

© Copyright 2023 LOOKUP.TW Rights Reserved.